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传入发展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至今天的斯里兰卡并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南传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的生活,因此称为“南传佛教”。

我国南传佛教,流行于滇南或滇西南的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思茅、保山等地区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之中,具有全民信仰的特点。

经过漫长的时间,南传佛教对当地的社会、文化、艺术、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佛教文化圈。

(一)历史源流

佛教发源于印度,后来向外传播发展,分成三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亚传至我国内地,再传至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佛教;从中亚丝绸之路传至西藏,属于藏传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传至今天的斯里兰卡,然后再传至东南亚的今天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早在公元前3世纪,由 阿育王 的儿子马兴德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把佛教正式传入今天的斯里兰卡。

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摩嘎离补答·帝思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他博学多闻、戒行精严,在32岁时,率领由伊帝亚、伍帝亚、桑拔喇、跋达萨喇四位比库,以及沙马内拉苏马纳、般度咖居士一行七人组成的使团,于公元前247年渡海,来到了锡兰岛。

当时,锡兰,即今斯里兰卡的国王迭瓦南毕亚·帝思,与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布施御花园大云林园,修筑大寺,供养僧团。

这座大寺日后成为整个南传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接着,长老剃度了国王的外甥马哈利特等55位锡兰青年,弘法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

不久,马兴德长老又邀请他的妹妹桑喀蜜妲长老尼,从印度带领十位比库尼来到锡兰,为王后阿奴喇等五百多位女子传受戒法,建立比库尼僧团。佛教迅速普及锡兰岛各地,成为全民信仰的国教。

从12世纪至15世纪期间,以锡兰大寺派为中心的佛教,陆续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并得到各地国王的大力护持,使南传佛教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南传佛教文化圈。

(二)初传云南

南传佛教进入我国云南的时间,比大乘佛教进入中原地区要晚得多。据文献记载,佛教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初传,约在3世纪。那时印度阿育王在位,佛教举行了三次大集结。

当时,由于国王虔诚信仰佛教,因此便有许多非佛教徒,为了分享这些布施而来参加僧团。但是他们的行为放肆,与佛教的教义相反,使那些行为纯洁而真正信奉佛教的比丘,不愿与这些行为不正的人为伍。据说在华氏城的王室寺院中,有七年没有举行过布萨和自恣等宗教仪式。

阿育王闻知此事,大为震惊,便邀请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来首都华氏城,帮助净化了僧团,并召集1000位长老,举行第三次结集,会诵出比较完整的经律论主要成分。据说上座部巴利语三藏,就是这次大会最后编定的。

这次大会还作出另一项重要的决议,派遣传教团到世界各国去传播佛教。这些传教团,都由一位著名传教师及另外四位长老组成,不但可以传播佛法,还可以建立新的比丘僧团。

被派往僧诃罗,即今斯里兰卡的使团,是由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率领四位长老和一位沙弥,在公元前250年至公元前210年到达该国的。他们的传教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使国王提婆南毗耶·帝沙以及大臣和人民信仰了佛教,建立了比丘僧团,创建了塔寺,如著名的大寺等。

此后,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也被派去斯里兰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团,并从佛陀释迦牟尼悟道的那株菩提树上,折下一枝幼苗带去,栽在大寺园内,至今尚存,被视为国宝之一。从此开始,斯里兰卡才有了佛教。

阿育王派出的九个弘法团中,第六个弘法团在摩诃拉弃多长老的带领下,赴润国布教。润国就是我国云南的傣族地区。

据傣文史籍《释迦牟尼佛教》记载,公元前299年,有九个僧团向四方布教。其中,由梭那乌达腊听长老带领的第八弘法团,有四个僧人到金地孟、须那迦和郁多罗等地弘扬佛教。至佛历580年,即公元47年左右,佛教就在今天的缅甸、泰国的东北地区盛行起来。

之后,西双版纳首领叭格那,派12个人经缅甸、泰国到斯里兰卡学经,历时6年。待这些人升为佛爷后,带着《维乃》《苏典大》《三藏经》,以及《诺贺波坦》,即《佛本生经》等佛经,回到了西双版纳。

初传的南传佛教,并未被人们真正理解,加上频繁战争,使得佛教未能广泛流行。

(三)摆孙派的教义

南传佛教传入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之后,经过与傣族原始宗教的反复磨合而最终被认可。据傣文史籍《释迦牟尼佛教》记载,最初传入这个地区的佛教属摆坝派,傣语称“帕拉西”,即山林派。摆坝派主张在山林中修行苦练,教义较严,当时没有被傣族群众所接受。

大约在2世纪,在泰国景迈形成了南传佛教的另一派摆孙派,即菜园派。摆孙派把佛寺建立在村寨附近,教义比较宽松,被傣族群众所接受。

摆孙派教义的核心是“三相”,即无常、苦和无我。以“十二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说明人生无常的过程;以“五蕴”即色、爱、想、行、识,说明无常的我;以“四缔”即苦缔、集缔、灭缔、道缔,说明无常的苦;以“十二缘”为重点,解释宇宙现象。

摆孙派认为,人和万物为五蕴、六处所成;人生为心所定,人的解脱,就是心的解脱。摆孙派突出的观念是轮回、业报的思想,认为人的行动,即身业、语言,即语业、口业、思想,即意业,皆分善恶,而不论善恶,皆有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主张自我解脱和自我拯救,提倡通过“赕”和“善”修来世,最终达到涅槃,否则,将会被打入地狱,转生为饿鬼和畜生,受所谓“三恶”的惩罚。

由于佛教所宣扬的消极、忍耐、调和、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和维护傣族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的思想意识及其政治主张,因而受到傣族统治阶级的普遍赞扬和拥护;另一方面,由于佛教教义所宣传的众生平等、善恶有报的思想中,也有积极的因素,因而得到了广大傣族群众的认同和接受。所以,佛教在傣族地区发展很快。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摆孙派成为佛教在傣族地区发展的被普及的一派。

(四)早期的发展

根据20世纪50年代保存在勐海总佛寺的《佛陀之教史话》一书记载,佛教自缅甸传入西双版纳,取代了本地原有祭祀祖先的社神,建立这里的第一所佛寺瓦巴姐寺,时间是615年。瓦巴姐寺意为森林之寺。

瓦巴姐寺坐落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州府景洪市曼陇宽寨。它是西双版纳最早建立的佛寺之一,原来规模较小,而且破败。20世纪80年代,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傣族佛教首领带领佛教徒,将瓦巴姐寺进行了修复,邻国泰国和缅甸也给予很多援助,特别是泰国赠送了一尊吉祥佛像,供奉在佛殿之中。

瓦巴姐寺是西双版纳地区的总佛寺,负责领导全州的佛教工作,在当地有很高的地位。瓦巴姐寺还是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佛学院所在地,是一座培养南传佛教人才的唯一学府。从这座学院毕业的学生中,有些还要送到缅甸、斯里兰卡等南传佛教国家的高级佛学院中深造。

在西双版纳所属的各勐地方志手抄本中,对于佛教的早期传入也有记载,如勐遮、勐海两本勐志记载:祖腊历元年前后,佛教开始由缅甸传入。当时还无傣文,佛经全凭口传心受方式流传,尚未正式建立塔寺,只有少数简易的佛堂,所供奉的小型木质佛像全从缅甸传来,本地无人制作。

祖腊历三百三十年至四百五十年,缅甸蒲甘王朝和泰国发生了几次战争,波及西双版纳及附近地区,人们逃离家国,致使西双版纳及附近地区两次变成荒废之地,佛教亦随之衰落。

待战事平息后,随着商业的繁盛,佛教又再次由勐润,即今泰国清迈一带,经缅甸的景栋传入西双版纳,僧侣们带来了泰润文书写的经书,正式建造塔寺,建立僧伽制度,一直相传。

在20世纪30年代末,修理勐海总佛寺时,发现大殿左边中柱顶端有一块刻有傣文的银片,内容大意是:此总佛寺于祖腊历十三年,即651年破土动工,祖腊历三十三年,即671年落成,举行开光法会,以闷干丙君主为首的全勐百姓布施兴建,为护持佛法,求功德圆满。

据考证,在祖腊历初期,西双版纳还没有傣文,这块银片可能是后来某个时期修理总佛寺时,人们根据前人的口头传说刻制放入的。

此外,在勐海土司府相传下来的《地方大事记》手抄本中,关于建立佛寺方面有这样一段记载:

我勐海总佛寺于祖腊历三十三年完工,举行隆重开光法会时,特到景洪敬请宣慰府总佛寺大僧正长老亲自前来主持法会。同年,勐海城子佛寺亦在达谢海建成。

祖腊历七十五年,达谢海寺迁至靠近城边的新寺,因同一城有两所佛寺,僧侣和信众常有争执,于祖腊历一百三十三年,即771年,撤销新寺,合并到总佛寺来,并扩建了该寺,换茅草房顶为瓦顶。在蒲甘王朝的劫掠战争中,总佛寺被毁。

祖腊历三百七十五年,即1013年,全勐民众齐心合力,在原址重建砖木结构的瓦顶佛寺,扩大了范围,建立了布萨堂、两所藏经亭、两所鼓房、两院僧舍,随后又修建了两座寺塔。

从这些较为零碎的记载中,可以知道我国南传佛教早期的概况了。

南传佛教经过漫长的时间,遍及我国西双版纳傣族、布朗族聚居地,从而逐渐取代了祭祀祖先的神祀,成为傣族和布朗族普遍信仰的宗教。

阿育王 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是佛教徒,后来成为佛教的护法。其知名度及影响,在印度帝王中无与伦比。

布萨 意译净住、善宿、长养等。属佛教僧团的持戒行为。

自恣 僧众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着其他比丘作忏悔,叫作自恣,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

涅槃 翻译成中文为不生不灭意,乃指佛教之中心思想。

蒲甘王朝 缅甸封建王朝。缅王阿奴律陀于1044年在蒲甘创建,故名。 EJJ0Ov+XxT2p2j+YcfefPV/kDEVWNjlx2K8bP9w0KukXWPRLuFnejsY1GQoUSMx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