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文化及影响

云南地处我国的西南边疆,是一块神秘而又美丽的宝地。它的山山水水、一村一树,都充满了神圣的灵性。诸多民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具有虔诚的信仰和淳朴的感情。这一独特的地域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云南的南传佛教,并由此产生了独特而又绮丽的文化艺术。

(一)佛教文学

傣族文学与佛教文学,二者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佛教借助诗歌、故事等体裁形式,进行传布和弘扬。傣族文学也因佛教的影响,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傣族全民信教,而且非常虔诚,与昌兴的佛教文学有关系。信众并不是受到巴利文三藏影响或听了法师讲经而向佛的,主要是在其自幼听到过许多佛经故事和佛教诗偈的基础上,经过熟知或点化,才逐渐热爱和信仰佛教的。

另一方面,法师的讲经说法,也以生动有趣的佛教故事来作铺垫,进而感染了信众。可以说,正是佛教文学强大的感染力,使得那些善男信女安坐持诵、乐此不疲。

用韵文演述故事的佛教文体,随着佛教传入而进入傣族地区,使傣族诗歌迅速得到充实,并发展到长篇叙事诗的高度。

傣族诗歌内容由平淡、枯燥的讲述,转变为离奇、有趣的诵诗;由内容单薄、短小,变为丰富、恢弘。主体思想更为深刻,人物性格更为复杂,故事情节更为起伏跌宕,语言风格也更为丰富多彩。

例如《龙宫探宝》《花变美女》《人妖斗法》等故事,已融进了傣族文学,使其面目为之一新,内涵为之扩大,故有“佛教是傣族文学的翅膀”之说。

傣族文学吸收佛教文学之后,逐渐创造出多部长篇叙事诗,极大地丰富发展了自身。

流行于德宏地区的文学作品,例如《阿暖》源于佛教的《五百五十本生》,《召树屯》来自《树屯本生》,《千瓣莲花》源于《千树莲花经》,《十二妃的眼珠》脱胎于《拉他仙本生》等。

傣族文学作品并不是简单的继承佛教文学,而是去掉了原有的印度色彩,融入了傣族的风俗民情、适时的地理环境。而且继承了傣族描写爱情等方面的力作,力求使之成为本民族喜闻乐见的文学。这不但满足了广大民众的艺术欣赏和审美的需求,而且也为佛爷、比丘讲经找到根据,为信徒赕佛提供了新鲜材料。

在傣族地区,影响最大的是《本生经》中的《维森达腊本生》。维森达腊是印度一位乐善好施的王子,他甚至将妻儿布施给一个婆罗门。《维森达腊本生》是颂扬他的布施精神,傣族人民也创作了《朗玛娣》和《召渣里和朗甘哈的遭遇》来讴歌他的妻儿。

“赞哈”把佛教故事改编为歌词,到处巡回演出,深受广大傣民的喜爱。赞哈有僧侣阅历,懂得佛教经典,又谙熟傣族社会和风土人情,于是把佛经故事、轶事、人物、传说等,编为民众所喜爱的佛教文学。

毋庸置疑,佛教文化在促进傣族经济文化发展,推动其社会进步方面作出过积极的贡献。

(二)壁画艺术

流行于云南的南传佛教为佛教原始教派之一,其壁画艺术十分精湛。

沧源的广允佛寺壁画,是迄今保存最好、数量最多的古代南传佛教壁画。

寺内壁画分为两类:

一类是具有装饰性,以刻板漏金水印技术制作,用于柱、梁、门、窗和部分墙面的木构件,以动物、植物和几何图案为主,人物图形次之;

另一类五彩绘画,则以佛天故事、民间故事、人身鸟足翼舞人和天上神仙形象为主,其间夹杂着一些清代当地人的生活场景。其中有一幅傣寨风俗画,同今天傣族村寨的情形没有多大区别。而人身鸟足翼舞人的形象,同现在人们带着道具跳孔雀舞十分相似,成为当地历史的一种实录。

昌宁帕旭寺原来墙面画着佛祖降临、信徒礼佛、奏乐、舞蹈等场面,顶板上画有花草、雀鸟、动物、人身鸟足仙女、面具人、文身人等形象,但因自然灾害和人为损坏,现壁画已毁。

勐腊县的曼梭醒佛寺,大殿两侧是刻版漏金银水的菩萨形象画,菩萨戴三尖冠和耳饰,穿短袖紧身衣,系腰带并穿翘角长裙,或执花枝赤足而行,或执花、捧灯夜行,做出舞蹈动作。

曼梭醒佛寺的刻版漏金水印画,主要是骑马舞蹈、孔雀舞、菩萨、佛塔和花形图案。壁画图案同当地傣族的生活有密切关系。

孟连的芒洪佛寺和中佛寺,壁画图案又有所不同。芒洪佛寺的壁画上绘有大象驮载瓶花、菩提树、回头马鹿驮花等,中佛寺的壁画最吸引人的是“佛爷升天图”。

云南的南传佛教寺庙均有壁画,只是规模不同,内容有些区别。对于村寨的傣族人民来说,壁画艺术是一种非常通俗的传播宗教和接受宗教教义的方式。

(三)音乐文化

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向来以保存完好、传承稳定,有较好的群众性信仰基础而著称。

傣族南传佛教的“梵呗”,主要包括巴利语经腔和傣语经腔。其中,巴利语经腔有一个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其唱词语言和书面本文的基本形式上各地相对一致,其经腔旋律中则含有较明显的地域性风格差异。

南传佛教的早晚课诵经经腔套曲,主要采用巴利语唱诵,已经形成以西双版纳总佛寺及云南上座部佛学院为传播中心和传承基地的重要佛教音乐流派。

以西双版纳总佛寺的早、晚课佛乐套曲为例,一般由七至八首经腔组成。分别是:引腔、曲一《南无》、曲二《布陀》、曲三《南无灭聋》和《密代约》、曲四《戛拉涅》、曲五《南无灭布陀》《摩腊巴利通》和《舒阔》、曲六《南无如般》、曲七《宛达密》、曲八《洒诸宛达密》。

在云南与东南亚周边国家,佛教安居节、泼水节等节庆期间,将会在传统佛教仪式中使用本地语唱诵一些经腔套曲。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安居节期间的仪式——赕坦时诵唱的《维先答腊》套曲,一般由13部经文(曲)组成。

由于使用本地语言傣语、缅语、泰语等唱诵的原因,这类仪式经腔也具有较明显的本地音乐风格。

在西双版纳地区,景洪、勐海、勐腊三县,以及缅甸、泰国的僧人常在各寺之间互相往来,或受邀参与仪式,或驻寺授徒教学,而使该地流传的这类仪式经腔在音调风格上显现出异常混杂的状况。

近年来,傣族佛寺中出现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中青年高级僧侣,其中许多人被送往东南亚国家进修学习,他们对于佛教梵呗经腔曲调的唱诵往往有较高造诣。由于傣族佛寺存在还俗制度,这部分僧侣的更新非常快。因此,南传佛教音乐需要进一步地加以保护与传承。

(四)深远影响

佛教教义在傣族地区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上,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南传佛教吸取了傣族原始宗教的教义,认为人只应该有自己正常的欲望,不应该有损害他人,给他人制造痛苦灾难的非正常欲望。同时,南传佛教认为,人的正常欲望都应该得到满足。

这种教义和信念,潜移默化地注入人们的灵魂,成为人们一切言行的指南。

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如果有欺骗行为,不仅会遭到别人的鄙视,而且也会遭受到良心的谴责,因而能有效地防止机会主义和经济行为中的不确定性,比如可以促使交易行为顺利达成。因此,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傣族是一个温和、善良、不斤斤计较的民族,傣族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傣族的关门节和开门节,是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重要节日。每年农闲时节,傣族人依照佛教教义,不从事生产,夫妻不同房,不出远门,而是到佛寺修行、静思,同时反省自己。

这是规范人们行为而付出成本最低且最有效的活动,能有效地控制人们日常的不合理行为。

南传佛教已经融入傣族等民族的日常生活。佛寺是傣族人民文化和教育的场所,是傣文的教学课堂。傣族的各种活动和节日,甚至赶摆和边境贸易,都与佛教密切相关。佛寺、佛塔周围,甚至成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此外,傣族的民间文学、雕塑、绘画等艺术,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受到南传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总之,南传佛教已经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赞哈 傣族曲艺曲种。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傣语歌手之意,演出时一人一笛或两人合作,多演于吉庆时日。曲调具朗诵风格。

巴利语 它是一种古印度书面语言,见于佛教经典,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传到缅甸、泰国等国。巴利语是记录南传佛教“三藏圣典”所用的语言。 C/v0rRdXjtaWy/JVx4YZy+XFplroi2dGE0p9mZknlv0E6MO6bHqaIfcxtGlbre3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