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佛塔与文化

南传佛教的经典比较接近佛祖释迦牟尼时期最原始的佛教,注重原始佛教的精神与教义,崇拜佛牙、佛塔和菩提树等。傣族佛塔就是从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寮国等东南亚国家传入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最先是在西双版纳开始出现。

傣族自古信仰小乘佛教,广建寺塔。傣族寺塔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和德宏等傣族聚居区。

(一)佛塔文化概况

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在这里村村有佛寺,处处有佛塔。

傣族佛塔的建筑式样自东南亚传入我国云南西双版纳以后,傣族劳动人民对这种外来宗教建筑形式没有完全照搬,而是把这种外来建筑的特点结合在当地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具有区域特征和民族风格的佛塔建筑形式。

1569年,第十九代召片领刀应勐迎娶缅甸金莲公主为妻,缅王派遣僧团随公主前来传教,带来很多佛教典籍和佛像,并在西双版纳地区修建了一批佛教寺塔。这些寺塔是云南傣族地区最早建造的寺塔,证明小乘佛教在这一地区已“安家落户”。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佛塔,最能代表南传佛塔风格特征,具有鲜明的缅甸和泰国佛塔的风格。所有的傣族佛塔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周边东南亚各佛教国家的影响,其中更多地受到泰国和缅甸佛塔的影响。而泰国佛塔和缅甸佛塔又直接受印度佛塔的影响。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三次巡游西双版纳,先后修建了庄莫、庄董和邦友三塔。显然,这是西双版纳佛教徒出于对释迦牟尼佛的崇拜,把后世印度、缅甸等国僧人到这里的传教活动,附会为佛祖释迦牟尼三次巡游西双版纳。传说固然不足为凭,但传说中的这三个地点确实建有佛塔,其中的庄莫塔和庄董塔至今尚存。

佛塔是供奉佛陀舍利的遗物,如佛牙、佛发、佛足印、经书、佛像的建筑。傣族地区佛教徒视塔为佛的化身,因此奉塔往往高于奉寺。

傣族建塔很有讲究,所选地址必须与佛陀的活动有关。一是在佛经或传说所示佛陀到过的地方建塔,如景洪的庄莫塔、庄董塔; 二是在佛陀留有遗迹的地方建塔。如著名的曼飞龙塔,这是因传说当地石板上印有佛的足印;三是按佛陀修行、说法时喜爱的环境,即山林之中建塔。云南南部和西南傣族地区无处不塔,仅西双版纳一州之地,至今尚存佛塔一百余座。

傣族地区随处皆可建塔,不一定要建在寺院内。许多寺院是因为先有塔,而后才建寺。但在建总佛寺、中心佛寺时,通常是同时建塔。建塔不一定建寺,但塔一经建成,则必须有佛寺,村寨常年负责维修和供养。一般一座塔由若干佛寺、村寨共同供养。

(二)佛塔产生及发展

傣族佛塔的产生和发展,与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与南传佛教密不可分。

从文献记载和实物资料来分析,宋代已盛行傣族佛塔,明、清时期已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据傣、汉文史籍记载,云南德宏傣族地区在明初已信奉佛教,至明朝中叶,德宏地区已是“寺塔遍村落”,其中曼飞龙白塔、姐勒塔等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可见,当时小乘佛教在这一地区传播和发展的盛况。

据傣文史籍《地方大事》中记载,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即西元1013年,修复勐海总佛寺时,曾经增修两座佛塔,这是南传佛教在云南傣族聚居区修建傣式佛塔的最早记载。

(三)佛塔的类型

傣族佛塔的类型有很多,造型精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金刚宝座塔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元、明、清时期这类佛塔建造较多。所谓金刚宝座式佛塔,就是在一个塔座上共建五座塔,较高大的主塔居中,较主塔小的群塔围绕主塔而立,它是根据大乘佛教金刚界五部五佛的意思而建。

泰式金刚宝座塔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金刚宝座塔的组合不受塔数的限制,比如曼飞龙白塔由九座佛塔组合而成,九座塔的造型基本一致,与泰国13世纪所建南奔马哈特塔十分相似。

另一座规模较大的金刚宝座式佛塔是德宏盈江的曼动盯塔,塔座上的小佛塔多达40座。泰式金刚宝座塔的塔座一般为圆形须弥座。

在云南潞西县芒市内有一座树包塔,在一层低矮的八角形台中部,是一座高大的主塔,四隅各有一座小塔,在小塔之间各有一尊狮子。主塔被一棵大树的根茎紧紧环抱著,位于四隅的小塔由两层A角形的叠涩台基,钟形的覆钵体,七重相轮以及仰覆莲瓣、伞盖等组成,主塔的形制大体也是这样。

该塔覆钵与塔刹的造型,与姐勒大金塔十分相似,属南传体系泰式金刚宝座塔风格。由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对金刚宝座塔的意境和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金刚宝座上的佛塔数目不等,内地金刚宝座上的佛塔一般由五座组成,而云南泰式金刚宝座上的佛塔远不止这个数,二者悬殊较大。这是大乘佛教金刚宝座式塔和小乘佛教金刚宝座式塔的主要区分点。其次还有造型、结构、布局等方面,均有自己的建筑风格。

缅式钟形佛塔,常见的是在一方形的塔基上,建一个圆形多环状的塔座,座上为一喇叭状的钟体。这种佛塔与我国藏式喇嘛塔造型极为相似,但它不像喇嘛塔那样上部宽平而粗壮,它的上部与塔刹的连接处部分十分自然,轮廓线显得柔美,无僵直之感。

缅式钟形佛塔的塔形明显效仿缅甸的所谓“善卡某”式佛塔,为典型的缅式佛塔,是从古印度窣堵波式佛塔演变而来的,是东南亚佛塔中最常见的一种塔型,云南瑞丽市的姐勒佛塔就属这种类型。

“串”字形佛塔,在云南傣族地区分布较广,其中临沧西文笔塔最为典型。该塔高15米,基座为八角形,主塔由9个圆环体叠成,四角有7座小形的模型塔。始建于明天启元年,为早期傣族佛塔。

高基座佛塔,塔身上层用几组层次较少的盒状体砌成,下层则系用多边“亚”字形折角的砌法。如西双版纳的英贴塔、景谷县动窝佛寺双塔均属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佛塔,主要受泰国南部占婆式佛塔和缅甸巴岗式佛塔的影响。

亭阁式佛塔,有一多边形的高台基座,座台上建单层或多层的仿木结构的亭阁,塔身各层辟有窗户,塔身为四方形,四面设门。例如景洪栋塔、勐海的宰龙塔,均属此类塔型,与泰国北部13世纪所建的景某佛塔形制相似。

折角多边式佛塔,在西双版纳、临沧、德宏等地分布较广,它是由数层折角多边的盒体状相堆砌而成,其变化式样较多,以西双版纳动腊的曼孟佛塔较为典型。

八角形密檐式佛塔,塔身由几层须弥座体相叠而成,塔身下部有塔门式的佛龛,四周和边角有卷云状花纹,与大乘佛教得密檐式佛塔相似,西双版纳的庄慌塔就是这种塔型的典范。

在云南普洱市景谷县的大寨官缅寺内,座落着中国佛塔的奇观,即“塔包树”和“树包塔”。这两座砖石结构的佛塔,各高十余米,上圆下方,呈葫芦形。

塔包树,位于佛殿的右侧,从塔顶中间长出一棵高二十余米,直径一米的大榕树,而佛塔紧紧地将大榕树环抱著。

树包塔位于佛殿左侧,有一棵25米高的大榕树,从塔顶中部长出,它的粗壮弯曲的根茎又从上下四周环绕著佛塔,紧紧地把高大的佛塔抱住,很像是从塔顶伸出的一个绿色的伞盖。

塔包树和树包塔是云南傣族佛塔丛林中的奇观,并为那里的佛教艺术增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形成造型别致的一种独特的佛塔类型。

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佛塔,则代表了傣族佛塔的另一种风格,其造型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佛塔的结构

从佛塔的立面看,傣族佛塔是由塔基、塔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组成,这种佛塔建筑结构与汉传佛塔和藏传佛塔的结构相趋同。

塔基是在夯筑加固后的地面上,围砖或石铺砌出一台略高于地表的平台,其占地面积比塔座宽得多。平面形状依塔形而定,也有圆形和多角形,一般呈正方形,在方形塔基的四角,设有龙和蹲兽的雕塑像。塔基正四方砌有佛龛,塔基下往往藏有碑刻佛像、宝珠等。

塔座的平面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多种。一般由一层或两层须弥座构成,有的塔座还做成多角阶梯形,须弥座束腰间设有小型佛龛或各种雕刻装饰,追求塔身与塔座间的协调与吻合。

塔身大多为圆形,呈葫芦状,一般为砖石实心结构,外面敷以石灰,有的还用植物胶砂浆涂料,使塔身坚固厚实;有的在佛龛处绘画贴金,还留有佛洞,用以安放信徒们奉献的金银、宝石和钱物等。

塔刹带有极为浓厚的装饰意义,是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多数佛塔塔刹是由莲座、相轮、华盖、宝瓶及风铎等部分组成。这种结构与内地佛塔和西藏佛塔塔刹的结构基本相似。

这种塔刹的刹座往往制作成喇叭状的仰莲雕塑,上面为一圆形锥体,锥体上有浮雕圆环相轮,相轮重数少则5环,多则17环不等。再上是铁制刹杆上的饰物,有金属制成的华盖,华盖上端常饰有火焰或宝瓶式小塔之类的装饰,还有风铎。

塔刹均为铜质,其面镀金或贴以金箔,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塔刹的高度约占全塔的三分之一,是佛塔艺术处理上的顶峰,塔刹的最顶端是塔针。傣族佛塔塔刹在整座佛塔中所占比例很大。

(五)佛塔的布局

傣族佛塔的组合,有单塔、双塔和群塔之分。有的是塔随寺建,有的是寺随塔建,有的则孤塔独傲,有的则群塔林立。无论是寺随塔建,还是塔随寺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敬塔礼佛的愿望。

单塔往往建在村镇附近的山岗或较高地带,分布广,数量多,建造形式灵活。双塔和群塔则分布点少,数量不多。

西双版纳州的勐海遮曼谷双塔就是这种布局的典型代表。当地人称之为“姊妹塔”,据说大塔代表傣族姐姐,小塔代表布朗族妹妹,象征傣族与布朗族亲如姐妹般的友谊。

群塔的布局形式,就是指金刚宝座式塔座上的佛塔。傣族佛塔大多建在山坡高地上,往往与金碧辉煌的傣族佛寺、轩敞雅洁的边寨竹楼、苍翠欲滴的浓郁树丛互相掩映陪衬,形成傣族地区迷人的风光。

(六)庄莫塔

景洪庄莫塔,是1570年,景洪县曼勒坝子宣慰保刀应动应妻子的请求,建造了一座佛寺和一座佛塔。

他的妻子原是一位公主,人称金莲公主,一心向佛,故有此请。刀应动就在宣慰司署东面的山上建盖了一座金莲寺,并建造了这座庄莫塔。

庄莫塔属于金钟式实心砖塔,塔基呈方形,边宽为16.6米,高0.5米,四面各有券门佛靠一座。塔基中央的佛塔平面为圆形,塔高10米,塔座直径6.3米,为束腰式须弥座,腰间有许多环状装饰物。塔身是倒覆钟钵,其上有10个椭圆形的纹饰环绕,最上部建一锥状物。此塔塔刹已毁。

庄莫塔明显地直接由印度窣堵波式转变过来,整塔近似一倒立圆锥体,从顶至底仿佛由遥远天国向人间发射的层层圆环相套的电波,层与层之间妙曼过渡毫无牵强痕迹,使观者心情随之层层高涨,达于极至。

(七)姐勒大金塔

瑞丽姐勒大金塔是东南亚五大名塔之一,位于德宏瑞丽市姐勒寨。

据《勐卯地志·序》说:“传其地发现佛骨,形状色泽大小不一,往往于夜间大放光芒,五光十色,极为奇丽。迷信者见之,逐渐觅获,建塔其上,并立庄房祀之。”又载:“姐勒之金塔,为数十七,建立年代远不可考。塔之居中者最大,余依次环列,亦依次缩小。悉用金涂其表,旁围石栏,次环走廊,中置钟鼓狮象之属,又次围以高塔……其塔之高者,耸人云霄,遥望之金光夺目,层级分别,光华皎洁。工艺亦极精良,所谓天工鬼斧也。”这是对当年之塔雄姿的描写。

1983年4月,当地政府重建大塔, 1984年后又陆续修建16小塔。中心大塔高36米,圆形塔基,直径达30米。塔基四方外延各建一拜塔殿,拜殿之间置有坐兽吊钟。塔身白色,塔刹贴金,既艳丽又挺拔。16座小塔环列四周,如众星捧月,四周树木繁茂,风光甚佳。17座塔在阳光下金光闪闪,令人肃然起敬。

(八)允燕塔

盈江允燕塔,是云南最大的一组群塔,位于盈江县允燕村马鹿场,由41座佛塔组成。允燕古代属勐町,故又称勐町塔。

允燕塔由分为五层的一个主塔和40个小塔组成,四周悬挂286个风铃。主塔高20米,系砖砌实心。广基座方形,边长约20米。座上设五层台座,层层收缩升高。

第一层四面共列28座小塔,第二层至第四层,每层台座四角又有一小塔,共12塔。第五层台上矗立大塔,覆钟形塔身。塔刹分部构造繁复精致如王冠。大塔磅礴,小塔玲珑,高低错落,非常美观。

允燕塔旁边还有景颇族的“目脑示栋”,南传佛教的寺院和傈僳族举行节日活动的标志“花靶射日”。

(九)佛塔艺术特色

傣族佛塔的建筑艺术造型,是在吸收泰国、缅甸,以及国内各民族优秀传统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丰富多彩的佛塔艺术。

从佛塔的建筑艺术来看,形成了多视角、多层面、多式样,以及极富动态感的艺术风格;从装饰艺术的角度来看,它曾经历了由古朴典雅到繁复华丽的发展时期。早期佛塔的装饰图案简洁朴实,塔身装饰比较素雅,晚期佛塔装饰出现了雕刻图案,彩绘及陶塑饰物增多。

佛塔装饰图像中,常见的有各种花卉、大象、孔雀、鸳鸯,以及麒麟、龙狮等形象,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傣族佛塔既有尊神礼佛的功能,又有装饰各种建筑设施的作用。例如井塔就是典型的例证,把水井的围栏砌成塔的基座,在座台上建若干座小型佛塔和佛龛,集尊佛、装饰、实用为一体,形成西双版纳州所独有的人文景观,同时还有祭祀谷神,祈求丰收的作用。

傣族还有将佛塔作为装饰品戴在头上的习俗,历史上傣族王宫宠妃的冠戴之上,有一座精美的银制小型佛塔,以显示地位之高贵,服饰之庄重,信仰之虔诚,亦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傣族佛塔既是古老的传统建筑艺术,又与傣族人民的文化和生活紧密相联,每逢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都喜欢围在佛塔旁,翩翩起舞,相互祝福,显现出傣族地区特有的民情风貌。

塔刹 指佛塔顶部的装饰,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是“观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

相轮 是五重塔屋根的金属部分的总称,塔刹的主要部分。从上到下依次是宝珠、龙车、水烟、九轮、受花、伏钵、露盘。 i2kmUcEqXSI4ke8y1BpWj7N1ZSZcjGWfr+AfYmg6OU9FV+P/E2ksw6xFLWCDCE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