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儒学著作

先秦时期是儒学的开创时期,儒学的典籍大都诞生于此。儒学经典首推《论语》,此外还有《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

这些儒学典籍的出现,既标志着儒学的诞生,也为儒学基本奠定了研究范围。

●《周易》

《周易》也叫《易经》,我国古代具有哲学思想的儒家经典之一。古人必读的“五经”之一,且一直被推崇为群经之首。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卜筮之书,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组成,卦有卦画和卦辞,爻有爻题和爻辞,保留了夏、商、周三代及以前的民族文化遗产。

因为它是卜筮之书,所以躲过了秦朝的焚书之祸而得以存世。八卦是周易的精髓,它包罗万象,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规律,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了宇宙间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上论天文,下论地理,中谈人事。

汉初,《周易》由田何传世。此时的《周易》除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所组成的“经文”以外,还包括相传由孔子所作的“十翼”,即《易传》7种10篇。

汉武帝时,《周易》列为儒家典籍,为“五经之首”,遂称《易经》。所以,《易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周易》的“经文”;一是指由“经文”和“易传”组成的完整的《周易》。

●《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诗经》

《诗经》,又称《诗三百》,儒家“五经”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15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里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仪礼》

《仪礼》,简称《礼》,也称《礼经》、《士礼》,中国最早的关于礼仪的典籍。人们习惯于把《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

《仪礼》是礼的本经,故又称《礼经》,在“三礼”中成书最早,而且首先取得经的地位。

《仪礼》17篇,除《士相见礼》、《大射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等4篇之外,其余各篇之末都有“记”。一般认为,记是孔门七十子徒所作。

《丧服》一篇体例较为特殊,经与记均分章分节,其下又有“传”。传统的说法认为,“传”是孔子门人子夏所作。但是,也有人认为,此子夏为汉代人,与孔门的子夏同名,而非一人。

《仪礼》17篇的内容,及于上古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汉代《仪礼》的传本有4种,即大戴本、小戴本、普本和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别录》本。

4种传本都将《仪礼》17篇分为冠婚、朝聘、丧祭、射乡等4类,但只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3篇的次序完全相同,其余各篇则不尽相同。

●《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72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90000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我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对后世影响很大。

●《乐记》

《乐记》,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六经”之一,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多千年来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乐记》的作者和时代问题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乐早已有之,后散失,及秦而灭,汉初河间献王以其地方力量搜集古书古乐,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辑成《乐记》。

《汉书•艺文志》所列《王禹记》24篇可能就是河间献王所辑《乐记》,不属汉人新作,而属“先秦旧书”。

《乐记》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礼记》中题作《乐记第十九》,约5000余字,包括11部子篇:《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乐化篇》《师乙篇》等。

据西汉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记载,古代《乐记》共23篇,篇名都记载于他的《别录》一书中。《别录》虽已佚,但唐朝孔颖达作《礼记注疏》时说,《别录》所记载《乐记》的全部篇目,当时还“总存焉”。

从孔颖达记载,这23篇除上述11篇之外,还包括《奏乐篇》、《乐器篇》、《乐作篇》、《意始篇》、《乐穆篇》、《说律篇》、《季札篇》、《乐道篇》、《乐义篇》、《昭本篇》、《招颂篇》、《窦公篇》等12篇。

●《春秋》

《春秋》,又称《麟经》、《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全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

它所记鲁国12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

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全书有7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35000多字。从此直至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10章。认为,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8个条目。8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10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书中提出了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的33章之中。

●《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该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以孔子《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公羊传》

《公羊传》,也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称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

《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榖梁传》

《榖梁传》是《榖梁春秋》、《春秋榖梁传》的简称,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为儒家经典之一。

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榖梁俶,也称榖梁赤。榖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但实际上这部书的口头传说虽然早已有了,但其成书时间是在西汉。

《榖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至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易传》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孝经》

《孝经》我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我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我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

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尔雅》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整理而成。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整理,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整理而成的。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被认为是我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荀子》

《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22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5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前两类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书的主体。

《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书中以儒学为本,对诸子百家之说进行了激烈批评,其论虽不无偏颇,但足可称为先秦时期继孔子、盂子之后最有成就的儒学大师。书中的《天论》、《性恶》、《解蔽》、《劝学》诸篇广受后世认可。 9mrayZTZq4cClA0Q14zeDomYcyYlv8NgYBG2n7KRCw+oNoRy7w4XbrWrqOHxkK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