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儒学名家

汉初统治者在文化思想上主要是推崇和提倡黄老道家学说,尽管如此,儒家思想在汉初取得了发展,涌现出了毛亨、申培、辕固等一大批儒学名家。

到了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也促使在两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了许多为儒学名家。

●毛亨

毛亨,“毛诗”的开创者。汉朝初年,讲解《诗经》的主要有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河间毛亨4家。

但由于毛诗传继儒门正宗,解经往往与先秦典籍相合,而且其训诂平实,准确、简明、便于传习,所以,唯独有毛诗流传下来。今天我们读到的《诗经》,就是汉学大儒毛亨、毛苌注释的“毛诗”。

据说当年孔子删定《诗经》后传给了子夏,子夏传给了曾申,曾申传李克,李克传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荀卿,荀卿传给毛亨。

可惜,毛亨生不逢时。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整天以语《诗》为事的毛亨不知何时大祸临头,携带家眷一路仓惶地从鲁地北上,一步步远离尘嚣,最后来到相对荒僻但水草丰美的武垣县居住下来,隐姓埋名。

这也是后来史家有的称他为鲁人,有的直接称他为河间人的原因。直至汉惠帝撤销了“挟书律”,天下天平了,毛亨才敢光明正大地重新整理《诗经诂训传》,并亲口传授给毛苌。

●毛苌

毛亨的侄儿,儒门正宗毛诗的传授者。时人称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

●申培

申培(公元前219年~公元前135年),名培,也称申公、申培公。西汉儒学中今文诗学“鲁诗学”的开创者,少年时代他跟浮邱伯学诗。

吕后执政时,浮伯在长安,申培再次前去学诗。文帝继位后,听说申培对诗研究精深,遂拜为博士。

申培为诗作传,号称鲁诗。远方慕名而来学习的弟子先后达千余人。汉武帝即位不久,赵绾向武帝推荐年已80岁的老师申培。武帝派人前往鲁国迎接申培,并任命申培为太中大夫,参与研究有关兴建明堂。

申培一生新教弟子中成才者甚多,其中为博士者10余人,为大夫、郞、掌故者以百数。

●王式

王式,字翁思,西汉儒士。他曾教授昌邑王刘贺。昭帝死后,昌邑王嗣位,但很快有以淫乱被废。

当时王式下狱当死,后自诉以《诗》305篇为谏,以此免死。王式的学生也很多,其学生有名者有张长安、唐长宾、褚少孙。

●辕固

辕固,又名辕固生,今桓台县田庄镇辕固村人,西汉儒家《诗》学四大流派之一“齐诗”的创始人。

辕固学术严谨,敢于坚持真理,汉景帝时以治《诗》为博士。辕固为人廉直,不阿权事贵。窦太后崇尚黄老之学,好读《老子》书,她向辕固请教,辕固直言不讳地说:“此家人言耳。”

他贬道家而扬儒家。窦太后听后大怒,强迫辕固到野猪圈里和野猪搏斗。幸亏汉景帝暗中借给辕固一把利剑,辕固才杀死了野猪,保全了性命。窦太后也只好作罢。

后来,辕固离京去做清河太傅,最后以年老多病为由辞职归乡,在家传授儒学。

●韩婴

韩婴西汉燕人。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王刘舜太傅。武帝时,与董仲舒辩论,不为所屈。

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其诗语与齐、鲁大不相同,他推测《诗》之意,杂引《春秋》或古事,与经义不相比附,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皆引《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

●后苍

后苍,字近君。山东郯城县人。西汉经学家。后苍精通《诗》和《礼》。

他还是研究《孝经》的专家。武帝时立为博士,官少府。撰有《后氏曲台记》。

后苍的子弟中,著名者有戴德、戴圣、庆普、萧望之、匡衡等人。

●伏胜

伏胜(公元前260年~公元前161年),字子贱。汉朝时济南人。他原来是秦国的博士,世称伏生。

文帝时求能治《尚书》的人,伏胜时90余岁,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传世的《尚书》。

伏胜自己撰有《尚书大传》,成为文学派的开山祖师。后世人极为推崇尊拜,追封其为乘氏佰,尊为圣人,进文庙与孔子一起,享受万民祭祀。

●欧阳生

欧阳生,字和伯,西汉山东广饶人。他幼习儒家经学,将《尚书》29篇分解为31篇,为《周诰》、《殷庚》作了详细注解。

著有《欧阳章句》41卷、《欧阳说义》2篇,成为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说的开创者。自欧阳生《尚书》起至其八世孙欧阳款,代代相传,史称“欧阳八博士”,也称“欧阳尚书学派”。

●夏侯胜

夏侯胜,字长公,山东宁阳人。著名西汉朝学者。西汉武帝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武帝时均立为博士。

他的做人准则是:为国要忠,为民要仁,为事要义。上不奉下不欺。崇尚正派刚直,厌恶邪道歪理。夏侯胜为政时以真言议政著称,治学时注重创新发展。

他结合当时社会需要聚生讲学,建学馆,广招学子,百里之遥慕名而至,成为汉朝时期的一代名师,连皇太后也常听其讲学。

夏侯胜潜心研读,逐步升华出自己的文学特点,创立了今文尚书,称“大夏侯学”。

●夏侯建

夏侯建,字长卿,夏侯胜之长子。官至太子少傅。他自幼受家庭的熏陶,从夏侯胜和欧阳高学习《尚书》,学识渊博,富有创新精神,成为一代佼佼者。他继承父学,创立了“小夏侯学”。使文为今用,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再次掀起治学资政文学运动。两人成为“今尚文学”的开拓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朱云

朱云,字游,原居鲁地,后移居平陵。他精研《周易》、《论语》。

元帝时,与少府五鹿充宗辩论易学,获胜,遂授博士,迁任杜陵令,后为槐里令。他为人狂直,多次上书抨击朝廷大臣。晚年教授生徒,70余年故于家。

●孔安国

孔安国,西汉鲁人,字子国,孔忠次子,孔子第十一代孙。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少学《诗》于申培,学识渊博,擅长经学。

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据传,汉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天《尚书》多16篇,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

《史记》作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

●李寻

李寻,字子长,陕西咸阳人。西汉儒家。

李寻在汉代色彩斑驳的阴阳灾异理论中建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理论,即日月五星灾异论。

把阴阳灾异同占星术相结合,认为日月星辰在方位和亮度上的每一变化都与帝王、妃后大臣的品德乃至具体行为密切相关。

他主张“崇阳抑阴”,抑制外戚与后党,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儒生借天象以弹劾大臣的理论。

●高堂生

高堂生,也称高堂伯。西汉鲁人。

他专治古代礼制,汉初《礼》学最早的传授者,和徐生在《仪礼》的传授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戴圣

戴圣,字次君,河南商丘人。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

他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三人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文礼学大师。

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两人合称为“大小戴”。

戴圣成为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后来,三家之学皆立于学官,其学兴盛一时。

●田何

田何,字子庄,号杜田生。淄川人,后迁到杜陵,西汉今文易学的开创者,西汉经学大师。

据说孔子授《易》,五传至田何。秦始皇焚书时,《易》依赖田何口授,才得以传于后世。

●施雠

施雠,字长卿,安徽濉溪人。汉代经学家。他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年间。施雠为老师田王孙的终生弟子,从小时候就跟从学习《周易》,一直侍奉到去世。

据说孔子传《易》于商瞿,六世至齐人田何,田何传丁宽,丁宽传田王孙,田王孙传易于施雠,孟喜和梁丘贺。这三家在汉宣帝时都列于学官,即得到官方认可。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施雠传《易经》12篇,作易经《章句》两篇。

●孟喜

孟喜,汉东海兰陵人,字长卿。与施、梁丘贺同学,各成一家,故孔子所传下的《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孟喜《易》学以六十四卦分配气候,以卦气言《易》,占验吉凶。与京房《易》学被人们合称为“孟京《易》学”。著作有《孟氏章句》。

●梁丘贺

梁丘贺,字长翁。西汉时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梁丘贺从京房学《易》。

汉宣帝时,召为郎,任太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年老终于官。

梁丘贺为人小心周密,他所开创的《易》学,与施雠、孟喜、京华同被列为学官,对后世影响很大。

●京房

京房(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本姓李,字君明,河南清丰人。西汉儒家学者。

京房之所以驰名于我国学术史,是由于他开创了今文《易》学“京氏学”。《易》作为我国学术源头之一,研求者代不绝迹,京房是其中颇有影响的一位。

京房的《易》学得之于焦延寿。焦延寿讲《易》,喜推灾异,以自然灾害解释卦象,推衍人事。京房从焦延寿学《易》,深得焦氏《易》学“真谛”。

他把焦延寿以灾异讲《易》的做法推向极端,到处宣讲,以之干政,使《易》学此一流派在当时声名显赫,对后世影响极大,以致人们把这一流派称之为今文《易》学“京氏学”。

●费直

费直,字长翁,山东莱州人,西汉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官至单父令。

费直依古文古字本汉《易》,称《古文易》。东汉时期,儒家经学家陈元、郑众、马融都学习和传授费氏学。

马融还为费氏《古文易》作“传”,并把它传授给其高足、汉代经学集大成者郑玄。今文《周易》与《费氏易》有很深的渊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河北景县人。政治家、教育家,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武帝元光元年,他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元朔四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他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的这些理论成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对整个政治、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胡毋生

胡毋生,字子都,山东临淄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经学家、《春秋》“公羊学”家。胡毋生笔录《公羊传》,并总结公羊例义,使其更加系统。

董仲舒则在发挥《公羊传》微言大义,引经论事,甚至用《春秋》断狱,将经书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发明独多。

两人都是公羊学大家,而且都是汉初传公羊的始师,但是细分起来,胡毋生限于说经,是学问家,是经师;董仲舒则长于论事,搞实用经学,是鸿儒。

胡毋生、董仲舒两人对《春秋》公羊学的大明于汉世,都卓有贡献,因此在景帝年间双双被任命为汉廷博士。由于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宣讲,武帝尊重公羊家,逐渐形成一大学派。公羊学派的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有很大的影响。

●眭弘

眭弘,字孟,山东滕县人,西汉儒学学者。他少时好游侠,长大后改行受《春秋》,以明经为议郎,任符节令。

汉昭帝时,泰山有大石自立,上林苑枯柳复起,他推《春秋》之意,认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因为这句话,他被定为“妖言惑众,不逆不道”,为霍光所杀。

●严彭祖

严彭祖,字公子,江苏邳县人,儒学学者。

他与颜安乐同学习《春秋公羊传》,其后有《春秋公羊传》严氏学及颜氏学。

宣帝时,他被立为博士。其后任河南郡太守、太子太傅等职,为人廉直不事权贵。

●刘向

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历经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官终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

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在典校时,又撰有《别录》。其后,刘向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3 部历史故事集,是魏晋小说的先导。

●张禹

张禹,字子文,河南济源人。幼年他喜欢卜相。壮年时,他到长安从施雠学《易》,从琅邪王阳,胶东庸生学《论语》。

初元中,诏今张禹授太子《论语》,由是迁光禄大夫,几年后出为东平内史。

成帝即位,崇经学,敬重师传,以师赐张禹爵关内侯,食邑600户,拜为诸吏光禄大夫、领尚书事。后来还一度担任过丞相,封安昌侯。

张禹为帝师时,以《鲁论》为基础,参考《齐论》,合而为一,称《张侯论》,为后氏所推崇。后人认为,今天通用的《论语》仍是张禹的《张侯论》。

●叔孙通

叔孙通,又名叔孙何,西汉初期儒家学者。山东枣庄人。

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当时高祖欲废太子刘盈,叔孙通以不合礼仪劝阻,高祖听从了他的意见。

惠帝即位后,使制定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司马迁尊其为汉家“儒宗”。

●陆贾

陆贾(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刘邦起事时,以陆贾有口才,善辩论,常派他出使诸侯各国。

高祖十一年,奉命出使南越,招谕故秦南海尉赵佗臣属汉朝,立为南越王,对于安定国内局势,沟通南越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良好的作用。

陆贾出使归来,擢为太中大夫。思想上他提出宇宙万物都是“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者”,反对神仙迷信思想,但也有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

著有《楚汉春秋》和《新语》等。后人称《新语》开启贾谊、董仲舒的思想,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

●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河南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儒生、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才18岁,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

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刘歆

刘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骏,刘向之子。刘歆在古代典籍分类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在当时积极推行儒家古文经学。

刘歆跟随其父刘向整理著书,他将左丘明的《左传》拿去解释孔子的《春秋》。刘歆少年时通习今文《诗》、《书》、《易》和《谷梁春秋》等。

以能通经学、善属文为汉成帝召见,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汉成帝河平三年,受诏与其父刘向领校“中秘书”,协助校理图书。

刘向死后,继承父业。哀帝时,刘歆负责总校群书,在刘向撰的《别录》基础上,修订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目录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

●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扬雄,本姓杨,扬雄好奇,特自标新,易姓为扬。四川成都人。西汉儒家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

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但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却不慕富贵。40岁后,他开始游学京师。

后经蜀人杨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其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

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来的《三字经》把他列为“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这里的“扬”,即为扬雄。

●郑兴

郑兴,字少赣,东汉河南开封人。他好古学,尤擅长《左氏》、《周官》,长于历数。王莽主政时期,郑兴为刘歆所看重,曾校《三统历》。

刘玄更始时为丞相长史,后拜凉州刺史。

东汉言《左氏传》者多为他的学僧,他与名儒贾逵并称“郑贾之说”。

●范升

范升,字辩卿。山西代县人。东汉初年较为著名的经学家。

范升幼年时丧失父母,生长于外祖父家中。他喜好读书,9岁时就能通晓《论语》《孝经》。长大后,就专门研究《易经》和《老子》,并以教授生徒为业。

作为儒生,范升认为,只有讲《诗》、《书》,修礼乐,才是政之急务,而广立博士,只会搞乱人们的思想,防碍东汉政权的巩固。

正是从封建政治思想统治出发,他针对一些人以司马迁多用《左传》为由,请立《左传》博士的议论,专门举出司马迁违戾五经,背谬孔子的言论,以及左传误解《春秋》的例子,对这种议论加以反驳。

●陈元

陈元,东汉经学家,字长孙,陈钦之子。他从少传父业,潜心研究与注释《春秋左传》。陈元以才高著名,先后授官于司空李通府和司徒欧阳歙府。

由于,陈元秉公直言,协理朝政,颇得光武帝的重用。著《左氏异同》、《司徒椽陈元集》。

●贾逵

贾逵(公元30年~101年),字景伯,陕西咸阳人。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曾任侍中。

明帝时,利用朝廷尊信谶纬,上书说《左传》与谶纬相合,可立博士。章帝时,屡次向奏称《古文尚书》与《尔雅》相应,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

他又精通天文学,首先提出在历法计算中应按黄道来计量日、月的运动,并发现月球的运动为不等速。其著作有《春秋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等。

●桓荣

桓荣,字春卿。安徽怀远人。东汉经学大师。桓荣自幼家贫,少年时就赴长安求学,拜朱普博士为师。

他刻苦自励,15年不回家园,终成学业。汉建武十九年,60余岁方为光武帝刘秀赏识,拜议郎,请其教授太子刘城市。

荣将“浮辞繁长,多过其实”的40万字的《尚书》删减为23万字教育太子,深受宫廷及儒家推崇。

建武二十八年拜太子少傅,建武三十年拜太常。永平二年拜五更。不久封关内侯。80余岁故。

●桓谭

桓谭,字君山,安徽濉溪人。东汉哲学家、经学家。他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

在思想上,他把烛干比作人的形体,把烛火的精神,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有名论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

这一思想对后来无神论思想发展有所影响。著作有《新论》29篇。现传《新论·形神》,收入《弘明集》内。另有赋、诔、书、奏26篇,今存《仙赋》、《陈时政疏》、《抑谶重赏疏》等文。

●丁鸿

丁鸿,字孝公,河南漯河人。东汉学者,名儒,大臣。丁鸿以荫袭封阳陵侯,大办学堂,受明帝赏识,召拜侍中兼射声校尉。

当时章帝召各名儒在北宫白虎观论五经,丁鸿论述最精,世称“殿中无双”。不久被擢为校书,官至司徒、太尉兼卫尉。后来,丁鸿曾经担任太常这一职务。

窦太后临朝,其兄弟擅权,丁鸿亲收宪将军印绶,逼窦氏兄弟自杀。丁鸿的作品有《奏东巡瑞应》。

●王充

王充(公元27年~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

他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开始教书生涯。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实在的结论。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了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

写作了《论衡》85篇,20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年近70岁时,体力和脑力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16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年间,病死在家中。

●仲长统

仲长统(179年~220年),字公理,山东金乡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仲长统从小聪颖好学,博览群书,长于文辞。

少年时敏思好学,博览群书。20余岁时,便游学青、徐、并、冀州之间。仲长统才华过人,但性卓异、豪爽,洒脱不拘,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称为狂生。

凡州郡召他为官,都称疾不就。至汉献帝时,举荐他为尚书郎,之后,曾参与丞相曹操的军事,但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不久便又回到尚书郎的位置。

仲长统的思想和才华集中表现在《昌言》之中。

●崔骃

崔骃,字亭伯,河北安平人。崔骃自幼聪明过人,13岁便精通儒家交代呢《诗》、《易》、《春秋》。又博学多才,尽通训诂百家之言。

少年时游太学,与班固、傅毅齐名。章帝时,他写了《四巡颂》,颂扬汉朝之德,文辞典美,受到章帝的重视。

窦太后当政时,曾经在窦宪府内任主簿。窦宪横暴骄恣,他屡次讽谏劝阻。窦宪不能容忍,便让他出任长岑长,他弃而不任,返归家园。

崔骃的代表作品有《四巡颂》、《安封侯诗》、《三言诗》等。

●班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陕西咸阳人。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自幼聪慧,9岁能诵读诗赋,13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

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故,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章帝时,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赏识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

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奉献所作赋颂。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公卿大臣讨论,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其目的是广泛动员经今古文学派的力量,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加强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在这次会议上,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

此外,班固也是东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马融

马融(公元79年~166年),字季长,陕西兴平人。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

他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大儒卢植、郑玄都是其门徒。他一生注书甚多,其作注的书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辑有《马季长集》。

●郑玄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山东高密人。东汉儒家学者,我国著名经学家之一,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郑玄先学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成了汉代最大的通儒,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通学,或综合学派。

郑玄年轻时,赴京城洛阳太学受业。约37岁时,师事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马融。学毕返回山东,家境依旧贫寒,客耕东莱,学徒相随达数百人。

由于党锢事件的牵连,便隐修经业,闭门不出,长达14年。汉灵帝末,党锢解禁,大将军何进执政,想重新起用郑玄。

郑玄年已60岁,婉言谢绝,宁愿从事教学与著述,往后的十多年,郑玄勤奋著述。汉献帝建安五年故,享年74岁。

史载,他注有《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以及《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百余万言。

著书立说的成绩如此巨大,远在其师马融和两汉任何一位经学家之上。郑玄还注《易经》、《尚书》和汉代律令。

总之,郑玄以其丰富的著述创立了“郑学”,破除了过去今古文经学的家法,初步统一了今古文经学,使经学进入了一统时代,对经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他的作品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我国文化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荀爽

荀爽(128年~190年),字慈明,河南许昌人。荀氏为颍阴望族。爽父荀淑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有“神君”之称。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

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

汉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

●蔡邕

蔡邕 (133年~192年),字伯喈,河南杞县人。东汉大儒、文学家、书法家。

他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

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蔡邕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知名。

●赵晔

赵晔,字长君,绍兴人。东汉学者。早年拜经学大师杜抚为师,学习“韩诗”。一去20年,音讯全无,家人误认为他已亡,为之发丧制服。

杜抚去世后,赵晔经营葬之后才回乡。回乡后放弃做官,闭门著述,直至老死,写就《诗细》、《历神渊》和《吴越春秋》。

当时的大儒蔡邕到会稽,读其《诗细》、《历神渊》,拍案叫绝,以为优于《论衡》,既还京师,广传《诗细》。

●赵岐

赵岐,字邠卿,初名嘉,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字。陕西咸阳人。

桓帝延熹元年因得罪宦官党羽,曾变姓名逃匿北海卖饼。安丘人孙嵩看出赵岐不是普通人,把他带回家中,藏于复壁之内3年。

赵岐隐忍困厄,以坚强的毅力在复壁中作《孟子章句》,所注精审翔实,多有发明,为后世人所称道。

●卫宏

卫宏(公元25年~公元57年),字敬仲,山东郯城人。东汉儒学学者。卫宏少时与河南郑兴俱好古学,爱好经籍。

先随九江谢曼卿学《毛诗》,作《毛诗序》;后随大司空杜林学《古文尚书》,作《训旨》。

光武帝时,任议郎,又集西汉杂事,编有作《汉书旧仪》4篇。据史料记载卫宏曾给毛诗作小序。

●何休

何休(129年~182年),字邵公,山东滋阳人。东汉时期今文经学家。

何休为人质朴多智,精研六经。但他口讷,不善讲说,门徒有问者,则用书面作答。诏拜郎中,因不合于自己的志愿,以病辞去。

太傅陈蕃召请他参与政事。党锢事起,陈蕃被杀害,何休也遭禁锢。他闭门不出,用功十余年,作《春秋公羊传解诂》12卷。又注《孝经》、《论语》等。

另作《春秋汉议》13卷,以春秋大义,驳正汉朝政事600多条。

●许慎

许慎(公元58年~147年),字叔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我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许慎师事贾逵,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性情淳笃,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

许慎精文字训诂,历经21年著成《说文解字》15卷,收文9353个,重文1163个,均按540个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推究六经之义,分部类从,至为精密。

另著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 QIiq+EAUR2CuijHl4bZQbLfT54zkRVpoQDPOG6pXXI0OyLYD3YTFKNaCUCASs3O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