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由各种水体所组成的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称为水圈。水圈的质量只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但水圈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指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运输、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整个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既无开始也无终结。
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分循环,这一过程中,不仅海洋向大气输送了水汽,也输送了热能,成为大气热能来源之一。
具体过程是:从广阔的海洋蒸发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随气流被运送到陆地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大部分沿地面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转为地下径流,两者最后流入海洋。
指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即从陆地表面和植物蒸发、蒸腾的水汽,或由海洋输向陆地的少量水汽,在陆地上空成云致雨(雪),再降落到地表面的过程。
指发生在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它主要包括海洋上的蒸发与降水两大环节,即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进入大气,在海洋上空凝结致雨,直接降落在海洋上的过程。
大气降水除被植物截留、蒸发,以及其他损耗外,沿地面或地下流动并汇集河网的水流叫径流。它是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根据水流途径,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两类。
大气降水,除一部分被植物截留、积存于地面低洼的地方、被土壤吸收或从岩石裂隙中下渗,以及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外,其余的沿着地表向一定流向流动,最后汇入河流,这一部分称为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受降水强度、植被状况、地面起伏、土壤与岩石的渗水性,以及蒸发强弱等多种因素影响。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不断向地下渗透,并在地下按一定途径向江河、湖泊或海洋汇集的水流,叫地下径流。
地球上的水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循环着,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可知:某一流域,在某一个时段,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的差额,必然等于蓄水量的变化,也就是水在循环过程中的收支基本平衡。
地球上相互连通的广大水域叫做海洋。海洋的总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海洋不仅影响着气候,而且是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
是海洋的主体和中心部分,它远离大陆,深度大,面积广,不受大陆影响。世界上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一般指海洋的边缘部分,它是靠近大陆的水域,深度浅,面积小,兼受洋、陆的影响。海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1%。
指濒临大陆,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开的海。边缘海与大洋之间水流交换通畅。例如黄海、东海、南海、日本海等。
指伸入大陆内部,仅有狭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的海,如渤海等。从政治地理角度说,内海指一个国家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即一个主权国家所领有的全部海域,例如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
指在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但大洋各处并不相同,海洋表面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呈马鞍形分布。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在红海,盐度最低的海区在波罗的海。
指海水的冷热程度。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支出的热量主要是海水的蒸发耗热。世界海洋每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只是不同季节每个海区的热量收支不平衡。因此,各个海区的水温随着季节而有变化。一般同一海区表层水温夏季高于冬季,不同海区的表层水温,低纬大于高纬。
海洋表层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又称海流。洋流按其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类。按其水温和所经海区水温的差异可分为寒流和暖流。洋流的成因主要是定向风、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密度差异等。洋流对海岸的水文特征、人类海上活动以及大陆沿岸的气候都有巨大影响。
海水的温度比所经海区的水温高的洋流称暖流。暖流一般从低纬向高纬地区流动。暖流经过的海区和沿海地区的气温一般比同一纬度的其他地区高,而且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有利农业生产。世界上最著名的暖流是北大西洋暖流。
对所流经海区的海水来说,具有较低温度的洋流称为寒流。寒流一般从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流动。寒流可使流经的海区和沿海地区气温降低,雨水减少。世界上著名的寒流有大西洋的拉布拉多寒流、太平洋的秘鲁寒流等。
由盛行风吹拂着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称风海流。例如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和信风所形成的洋流。世界各大洋的表层洋流系统就其成因来说,主要属风海流。
由于各地海水的温度、盐度的差异,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海水流动,称密度流。
因风力和密度差异而产生的洋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而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这样也形成洋流,叫补偿流。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补偿流又分上升流和下降流。
指印度洋北部,随季风更替而出现的季节性转变流向的洋流系统。它属于风海流的一种特殊形式。夏季,海水在西南季风的吹送下,按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而加强了南赤道海流。冬季,海水在东北季风的吹送下,按逆时针方向流动,形成赤道逆流。
在盛行西风吹送下,海水自西向东连续流动所形成的洋流。如北半球的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在南半球南纬40°~60°辽阔的海面上,极地寒冷的海水在盛行西风吹送下自西向东环绕纬圈流动,形成横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称为西风环流。
见“西风漂流”。
陆地上各种水体的总称。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等。陆地水既有固态,也有液态。绝大部分是淡水。
地球陆地表面上的各种水体,包括江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和积雪等,总称为地表水。地表水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资源之一。
贮存于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中,土壤和岩石孔隙中,以及各种洞穴中的水,统称地下水。地下水的存在形式以液态为主,但也有气态和固态水(冰)存在。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按照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按照水质条件,可分为淡水与咸水。
地表水在重力作用下,经常(或间歇)地沿陆地表面上的线形凹地流动,逐渐汇集于各级河槽,称为河流。构成河流的两个要素是经常或间歇流动的水和容纳水的河槽。
河流自上而下一般划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与河口几部分。划分无严格界限,一般由人为规定。
通常上游河床狭窄,流速大,下切力强,多急滩瀑布;中游水流平缓,河道弯曲;下游河道宽阔,流速缓,多沙洲。
河水主要靠降雨、冰雪融水、湖泊水及地下水补给。水量多有周期变化。
河流及其大大小小的支流、湖泊、沼泽等水体,构成一个脉络相通的系统叫水系。水系中直接注入海洋或湖泊的河流称干流;直接注入干流的河流叫一级支流;注入一级支流的称二级支流,依此类推。
指河流水的来源。河流补给一般可分为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河流补给的种类及其变化,决定着河流的水文特征。
一条河流及其支流贯穿的整个区域,并且区域内的所有地面水和地下水均汇入该河流,这整个区域称为该河的流域。
两相邻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叫分水岭。降落到分水岭两侧的雨水,分别注入相邻的两个流域。分水岭一般为山脊。
指一年内流经河道上指定断面的全部水量。一般以立方米表示。
河流的水量、水位、水深、流速、水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水温、冰情、水的化学成分等,统称为河流的水文特征。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流域内的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
单位时间内水流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体积叫流量。单位是立方米/秒。其表示河流来水和输水能力的大小。
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悬沙的重量,一般以公斤/米 3 表示。河流含沙量大小决定于流域内降水强度、土质、植被状况等。
流域内因季节性降水,或由于冰雪融化,引起江河、湖泊水位定时性上涨的现象,称为汛期。根据汛期发生的时间及原因的不同,可分为春汛、夏汛等。
指流域的分水线所包围的地区的面积。
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世界上多数河流都是外流河,如我国长江、珠江等。
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地面叫外流区域。我国自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大致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这条线东南部为外流区域,约占全国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水量的95%以上。
河流不能直接或间接入海,而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在沙漠中的河流。内流河大多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如我国塔里木河。
供给内流河河水的地面叫内流区域。我国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大致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此线西北一侧称内流区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水量不足仅占全国总水量的5%。
河流径流量在一年内的各个月份是不相同的。河流径流在一年内有规律的变化,叫做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
河流径流每年都不相同,这种变化叫做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一般将年径流量大于正常年径流量的年份称丰水年,小于正常年径流量的年份称枯水年。
只在雨后或山区融雪时,河床中才有流水,其余大部分时间河床干涸的河流,称间歇河。
多分布在岩溶地区。随着漏斗和落水洞的不断增加和扩大,地表水漏失,地表水系遭到破坏,地表水流进地下,成为地下河流。
指大陆上的蓄水洼地。湖盆的形成是湖泊发生、演变的首要条件。其成因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自然湖盆和人工湖盆两大类,后者如水库。湖盆蓄水而成为湖泊。
指陆地表面的天然洼地中蓄积起来的停滞或流动缓慢的水体。湖泊是地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岩溶湖、湖、人工湖等;按盐度高低分为淡水湖、咸水湖。湖泊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指含盐度在1.0‰以下的湖泊。世界最大的的淡水湖是北美洲苏必利尔湖,我国最大淡水湖为鄱阳湖。
指含盐度在24.7‰以上的湖泊称为咸水湖。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
从气温下降到0℃以下,水体中开始结冰,到气温回升至0℃以上,冰块全部消融,这段时间称为“结冰期”。结冰期的长短取决于气温。一般结冰期的长短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均有一定关系。
人工开挖的水道。用以沟通不同的河流、水系和海洋,连结重要的城镇或工矿区,发展水上运输。运河以航运为主,还有灌溉、排涝、发电等综合效益。
人工湖盆蓄水而成的人工湖泊,能容纳大量地面水,并能按照一定目的调节水量,称为水库。水库一般具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等多方面的作用。
指贮存有地下水,并且在自然状态或人为条件下,能够流出地下水的岩层。如砂层、砂砾层。含水层的形成一是要有透水性良好的岩层;二是要有一定的地质构造条件和地形条件,使地下水聚集和贮存;三是要有一定的水补给量。
指在常压条件下,几乎不透水或透水能力极弱的岩层。通常由黏土、页岩等透水性差的岩石组成的岩层构成隔水层。隔水层对地下水的运动起着阻隔作用。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叫潜水。潜水有一个自由水面,它上面为非饱和带,同大气相接触。通常潜水水面因重力作用随地形的高低起伏而略有起伏,故潜水一般由地形高处向低处渗流。
潜水主要靠大气降雨渗入。降水强度大小、历时长短、坡度状况、植被状况均影响潜水的补给量。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叫承压水,又称自流水。埋藏有承压水的构造及盆地、向斜构造或凹陷,叫自流水盆地。在自流水盆地上,只要把上面的隔水层钻穿,地下水就在压力作用下,沿钻孔自流上涌,甚至喷出地表。承压水埋藏深,受气候影响小,流量稳定,水质较好,不易受污染,是很好的供给水源。
地下水位出现漏斗状下降的地区。产生原因主要是大量开采地下水,而水源的补给跟不上,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集中开采的中心区下降幅度大,周围下降的少,呈漏斗状。严重的地方,还会引起地面下沉,以至造成地上建筑物坍陷或出现裂缝。在沿海地区还可能引起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变坏。
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大气降水主要以固体形式下降,地表为冰雪覆盖。这些冰雪经过积压和重新结晶,变成具有可塑性的冰川冰。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影响下,沿着地面缓慢运动,就成为冰川。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滨海地区,有些土壤中含有较多易溶性盐。在引用地表水灌溉的地区,大水漫灌,又没有相应的排水设施,则潜水水位不断上升,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水分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土壤表层,水分蒸发而盐分析出并积聚于表层。这个过程叫土壤盐渍化。
可供利用的天然资源的一种。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海水是咸水,一般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