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地质、地貌

地壳

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地球的坚硬外壳,称地壳。它是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地壳在全球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5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厚度可达60千米~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

地壳是由许多化学元素组成的。其主要组成成分为氧、硅、铝、铁。

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硅铝层,主要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类组成。下层叫硅镁层,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则普遍存在。故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地幔

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圈层。其上界为地下5千米~70千米处的莫霍界面;下界为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下地幔、过渡层。

上地幔在莫霍界面至220千米~350千米处。由类似橄榄岩的超基性岩组成,主要成分为镁、铁、硅等。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横波波速明显降低的低速层,岩石变得比较柔软,称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大陆低速层的深度从150千米开始,海洋的低速层较浅,约自深度60千米开始,二者低速层的底面深度均为220千米。

下地幔,在深度700千米至核幔界面处。也叫金属矿带,主要成分是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

过渡层位于上、下两地幔之间,自深度350千米开始至深度700千米左右。

地幔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的82%,质量占整个地球的67.8%。

地核

地核是指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以下到地心的部分。

地核由两部分组成:外核(2900千米~5100千米)横波不能通过,物质接近液态;内核(5100千米以下)是固态物质,主要成分为铁镍,并含有少量较轻元素。

地震波

地下岩石突然发生破裂,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两者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不连续面

由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到地震波传播速度在一定深度上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的不连续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除此之外,地球内部还有次一级的不连续面。这些不连续面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

莫霍界面

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的简称。是地球内部地震波速突然变化的界面之一。它是由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的,因以命名。

该界面位于地表以下5万米~6万米。此界面以下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均增大,反映了此面上下组成物质的重大差异。因而,将此面以上的地球外壳称为“地壳”,以下至地核以上大约2900千米范围内称“地幔”。

古登堡界面

古登堡不连续面的简称。是地下2900千米深处地震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界面之一。它由美籍德人古登堡发现,故以命名。该面以下纵波波速下降,横波不能通过。表明此面的上下组成物质的成分或存在状况明显不同。因而以古登堡界面为界,以上称地幔,以下称地核。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厚度约70千米~150千米。一般认为地质构造现象主要发生于岩石圈。

软流层

据地震波研究,在上地幔顶部,有一个地震波低速层。纵波始于深100千米的地方,横波始于深150千米的地方。据推测,可能是大量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形成的高温、高压区。使岩石处于熔融状态,具有可塑性并可缓慢流动,故称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

岩浆

在高温、高压下的地壳深处,含有大量挥发性物质、黏度较大、活动性较强的硅酸盐熔融物质,称岩浆。岩浆的成分复杂,主要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等八种成分。依据二氧化硅含量的多少,将岩浆分为酸性、中性、基性和超基性四类。

岩浆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及内生矿床的物质基础。

硅镁层

地壳的下层,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组成,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硅、铁、镁等。与硅铝层相比,铁和镁的成分相对增多,故称硅镁层。这一层在海洋平均厚度不超过10千米,在大陆的平均厚度约为10千米~15千米。

硅铝层

地壳的上层,主要由含硅、铝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故称硅铝层。硅铝层在大陆的平均厚度可达20千米,而在大洋中则很薄,甚至缺失。

矿物

矿物是地壳中各种化学成分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单质成分和化合物。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自然界的矿物已发现的有3000多种,绝大多数是固态无机物。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有机物仅数十种。最常见的矿物有50~60种。

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如方解石是构成石灰岩的主要矿物。被人们利用的有益矿物称为造矿矿物,如黄铁矿等。造矿矿物是构成矿石的主要成分。

岩石

在地质作用下,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少数岩石由玻璃质物质、胶体或生物遗骸组成。

岩石按照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石墨

化学成分为C,完整晶体极少,常为鳞片状、块状集合体。铁黑色至钢灰色,条痕黑色,半金属光泽,结晶好者为强金属光泽,不透明。高度导电性,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酸。

在高温低压条件下,由煤层或炭质页岩经还原作用变质形成。

石英

成分为二氧化硅,常呈六方柱状晶体。柱面上有横纹,无解理,贝壳状断口。

石英是地壳上分布最广泛的矿物之一,是重要的造岩矿物。

石英广泛应用于电子、电讯、光学仪器、研磨材料等领域。

长石

长石是长石族矿物的总称,是钾、钠、钙和钡的无水铝硅酸盐。长石是最重要的造岩矿物之一。广泛存在于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之中。

长石可分为碱性长石和斜长石,前者有良好的板状或短柱状晶体,呈肉红色、玫瑰色或白色,性脆,透明;后者呈板柱状或板状晶体,大多呈白色、灰色、浅绿色等,有玻璃光泽,透明。

长石广泛用于陶瓷、玻璃等工业部门。

云母

是云母族矿物的总称。多呈假六方柱状或板状晶体;通常为片状或鳞片状。具各种颜色,有玻璃及珍珠光泽,透明或半透明。云母有一组极完全解理,薄片有弹性。绝缘性和耐火性极好。依据化学成分可分为许多种,如黑云母、白云母、金云母等。

云母是重要的造岩矿物,分布广泛。

方解石

成分为碳酸钙,晶体常为菱面体,通常多呈晶粒状集合体或块状。一般为白色或乳白色,常因混有杂质而呈多种颜色。

方解石有玻璃光泽。性脆,具菱面体解理。

方解石是重要的造岩矿物。是制造水泥、电石的原料。

黄铁矿

成分为二硫化铁。晶体发育良好,常呈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晶面上有晶纹,相邻三个晶面上的晶纹互相垂直。集合体为块状、粒状或结核状。浅黄铜色,条痕黑色带绿。强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性脆。

金刚石

成分为C。常见晶体呈类似球形的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或六八面体。纯净者无色透明,含杂质者呈红、蓝、黄、黑等色。具金刚光泽,是自然界最硬的矿物。性脆,颗粒细小,具有高度抗酸碱性。

金刚石原产于金伯利岩中,是在高温、高压下生成的矿物。含金刚石的岩石风化后,可形成金刚石砂矿。

矿床

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一些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上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就是矿产。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带,称为矿床。

矿床依照成因可分为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三大类。

内生矿床

在岩浆活动过程中,有用元素或有用矿物富集起来形成的矿床,总称内生矿床。

外生矿床

在地壳表层外力作用下,使有用元素或成矿物质发生迁移和聚集所形成的矿床。

变质矿床

凡是已经生成的矿床,又经变质作用改造过的矿床,或由变质作用产生的新矿床,统称变质矿床。

岩浆岩

地壳深处的熔融态岩浆,受某些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在地壳深处的不同部位或地表冷凝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按照其冷却固结的位置,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大类。前者如玄武岩,后者如花岗岩。

花岗岩

由岩浆侵入到地壳,在地下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属岩浆岩类。

花岗岩的主要组成矿物是:石英、正长石、黑云母。花岗岩色浅,以灰白色和肉红色最常见。一般呈块状结构,多为大的岩体。其性坚硬,外表美观,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玄武岩

是地下深处的岩浆喷到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呈黑色或黑灰色。致密而具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孔洞。

玄武岩主要矿物成分是斜长石和普通辉石。

沉积岩

在常温常压下,暴露在地表的各类岩石,经风化破碎,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搬运,在海洋或湖泊等低洼地区沉积下来,并经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由于地壳的升降变化,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有成层沉积的特点,其另一重要特点是常含有古代生物遗体形成的化石。

石灰岩

是一种生成于海、湖盆地的沉积岩,呈青色、灰白色。

石灰岩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常含有化石,如软体动物的甲壳和珊瑚虫的骨骼等。

石灰岩呈致密块状,性脆,硬度较小。含有碳酸盐,能缓慢溶于水,在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常发育成奇峰异洞等岩溶地形。

石灰岩是冶金、水泥、玻璃和化纤的主要原料。

变质岩

各种已形成的岩石,不论是岩浆岩或沉积岩,遇到地壳变动,或受到岩浆高温的影响,或受到从岩浆中分异出的含有化学物质的热气热液的影响,使原来岩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发生改变而重新排列形成的一种新岩石。

大理岩

由石灰岩或白云岩受接触变质作用或区域变质作用重新结晶而成。属变质岩。其颗粒粗细不一,一般为白色,色泽美观,硬度小,容易雕刻。主要组成矿物为方解石、白云石。

地质作用

由于自然作用的原因,引起地壳组成物质的成分结构、内部构造及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称地质作用。

按照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前者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后者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重力能,按其作用的方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地壳运动

在地球内力作用下,使地壳或岩层发生变位、变形的运动,叫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按其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前者指平行于地表方向的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变形;后者指岩层作垂直于地表方向的运动,表现为隆起或凹陷,引起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地壳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着平行于地表方向的相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变形弯曲,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断裂构造。

地壳升降运动

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表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隆起或凹陷,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

指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它对地表形态变化起主导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高原和坳陷。

外力作用

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重力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它同内力作用共同改变地表形态,其结果是使高低不平的地形趋于平坦。

地质构造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和岩层的变形、变位,称地质构造。其主要形态是褶皱和断层。

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性质和方式的依据,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依据之一。还是了解矿床贮存环境的依据。

褶皱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褶曲组成。它是由于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这种形态称为褶皱。

褶曲

褶皱构造的基本单元,即岩层的一个弯曲。岩层弯曲有两个基本形态,即:背斜和向斜。在岩层褶曲之初,形态上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向下凹陷的为向斜。褶曲的最强弯曲处称为枢纽,两侧部分称为翼,两翼之间的部分称为核部。

向斜

一般指褶曲构造中岩层向下凹陷的部分,严格地判断应为核部是较新岩层而两翼为较老岩层的褶曲。

向斜在形成之时一般为相对的低地,即向斜成谷,称为向斜谷。但因向斜不同部位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同,在形成向斜过程中,核部受挤压,质地最为密实,侵蚀较慢,而翼受挤压力小,质地较松,易被侵蚀,最后使向斜核部地势高于两翼,形成“向斜山”。

背斜

一般指褶曲构造中岩层向上拱起的部分,严格地判断应为核部是较老岩层而两翼为较新岩层的褶曲。

背斜在形成之时一般为地形上的高地,即背斜成山,称背斜山。但因背斜不同部位对风化侵蚀的抗力不同,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多,风化侵蚀较快,使背斜顶部地势低于其两翼,形成“背斜谷”。

断层

断层是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而形成的。

断层是岩石中常见的构造,但规模大小不同,大断层可延长数十、数百千米,小断层则仅出现在局部范围内。

地垒

两个性质相同的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称为地垒,它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泰山、庐山等。

地堑

两个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称为地堑,它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我国陕西的渭河谷地和山西的汾河谷地,都是大地堑。

褶皱—断块山

褶皱山经断裂抬升而形成的山体。这种山体先受力褶皱,继而断裂上升,同时发生垂直错动,断层两盘断距大。

山体仍保存原始褶皱构造,但由于断层影响,使山体内部形成许多断陷洼地。我国的天山即为典型的褶皱—断块山,西部有著名的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

岩浆活动

产生于软流层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总是力图冲破岩层的阻力,向压力较小的方向流动,它可以顺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上部,或者沿着构造裂隙喷出地表。这种活动称为岩浆活动。

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中冷却结晶,称为侵入作用;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或沿断裂处喷出地表,称为喷出作用或火山活动。

火山

地壳内部喷出的岩浆或硝屑物质堆积成的山体。典型火山外形为一锥形山丘,其顶部有凹形洼地,称火山口;火山口之下为火山通道和熔融岩浆。火山依据其活动情况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地热

又称地下热。它是存在于地球内部的天然能源,它是地球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地球内部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蜕变时所产生的热。是火山、地震、温泉和地壳运动的主要能源。

常温层

地壳表层温度通常随外界温度变化,但到一定深度,其温度不再发生变化,这一深度称做常温层。常温层的深度因地带而不同,大致是中纬地带比赤道和两极深。在我国北方约深30米为常温层。

地震

指地面的震动。地震按其成因主要有三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其中以构造地震影响最大,它是因地球内部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

火山地震是因火山活动而引发的地震,塌陷地震是因岩层崩塌陷落引起的地震。

震源

指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最先破裂的地方。从微观上说震源是首先发生地震波的地方;从宏观上看,震源是指地壳内大量释放地震能量的地方。

依据震源离地表的深度可分为深源地震、中源地震、浅源地震。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浅源地震。

震中

地面上震源正相对的地点(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

从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上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区称震中区。

震级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左右。

震级是根据地震仪所记录的地震波来计算的。一般说来,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称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地震为大地震。

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运动时岩层发生弯曲,或断裂变动,引发地面强烈的震动,称为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多,破坏性大,传播面积广,持续时间长。这类地震大多分布在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

火山地震

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大多分布在火山活动地带。

地震带

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区,且呈有规律的带状,叫地震带。从世界范围看,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板块交界的地带。

地震预报

按地震发生的规律对未来地震的震级、震中和发震时间所做的预报。主要方法有:地震地质法、地震统计法和地震前兆法。目前人类对地震的认识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准确预报的方法。目前,人们将三者联系起来使用,互相补充。

风化作用

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风化作用。

根据岩石风化的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

侵蚀作用

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叫侵蚀作用。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侵蚀作用和化学侵蚀作用。前者指风、流水、冰川、海洋靠其本身的动能对岩石的机械破坏;后者指流水、地下水、海洋等以溶解的方式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波浪或海流等能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搬运作用。

搬运方式有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两种。前者指风化和侵蚀产生的碎屑物质及大部分黏土物质以机械搬运为主;后者指胶体物质以胶体溶液进行搬运。

沉积作用

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逐渐呈有规律的堆积,称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这种作用称为固结成岩作用。

大陆漂移说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态、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其周围为广阔的海洋。由于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海底扩张说

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将从前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板块构造说

学说认为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这些单元称为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其边界是比较活动的地带,板块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

板块之间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①板块张裂:形成大洋中脊、裂谷和海洋。②板块挤压碰撞,板块在俯冲带消亡,形成海沟、岛弧、褶皱山脉。大地构造运动是由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美洲、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州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完全是水域外,其他板块都包括陆地和海洋。

板块学说较好地解释了火山、地震活动的规律及全球性大地构造的问题、矿产分布规律。目前,对板块运动的驱动力还存在争议。

俯冲带

当两个板块相向运动,相互碰撞,一个板块下插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这一下插的部分,叫做俯冲带。当大洋板块同大陆板块相碰时,由于大洋板块位置低、比重大,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板块从俯冲带向下进入地幔,最后熔融消失,称为板块的消亡带。

地缝合线

两个大陆板块相向运动,接触地带强烈挤压变形,形成复杂的、线状分布的褶皱山系,使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起来,这两个板块的接触线,叫地缝合线。如亚欧板块与印度洋中的印度板块碰撞,使原来位于亚欧大陆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古地中海槽出现褶皱,形成的喜马拉雅山就是两大板块的地缝合线,根据近期的研究表明,这两大板块的地缝合线为雅鲁藏布江河谷一带。这一带既有频繁的地震活动,又有继续上升的迹象。

海岭

也称海脊,又称海底山脉,是狭长的大洋底部高地。海岭在海面之下一般高出四周海底3000米左右。有的海岭顶部露出海面,形成岛屿,海岭两侧坡度较陡。

海岭是海底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地,是板块扩张的边界。

海沟

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底狭长的凹地,称为海沟。其长度可达数千千米,宽数百千米左右,两侧坡度陡急,剖面呈V字型。分布在大洋边缘,紧紧靠在岛屿或大陆沿岸山脉的外侧,是板块的重要分界。

海沟是由于大洋板块位置低,比重大,当与大陆板块碰撞时,俯冲在大陆板块之下,形成俯冲带。在俯冲带两个板块之间往往形成一个深海沟。

地层

指在地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包括各种沉积岩、成层产出的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层。它们与岩层的区别在于地层有老有新,有时代概念,而岩层只是泛指各种成层的岩石,没有时代概念。

地层与上下相邻地层的划分主要依据明显的层面、岩层所含的化石、岩石矿物成分等的差异来划分。

一般岩层按正常顺序排列,但地壳变动使地层顺序十分复杂,或缺失或层序颠倒,需要地质工作者来确定地层顺序。

化石

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如动物骨骼、硬壳等)和遗迹(如动物足印、虫穴、蛋、粪便、人类石器等)都称为化石。植物的茎、枝、叶在岩石固结成岩过程中被保存起来,也可形成化石。

有些生物,仅在一个地质时代中生存,或仅能在某一时代的地层找到。这种化石能确定地层的时代,称“标准化石”。

各种生物都有各自的生存环境,故各种不同环境里都有一些特殊的生物。咸水、淡水、湖泊、陆地、热带、寒带、沙漠、草原都有各自特殊的生物,用这种化石可推测当时的古地理环境。这种化石称“指相化石”。

地质年代

把地壳全部历史划分成若干自然阶段或时期叫做地质年代。它用来反映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和顺序。地质年代有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之分。前者是依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和地壳运动的阶段性来排列各地质阶段的先后或早晚关系;后者是依据地层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常数来计算矿物或岩石的绝对年龄来反映地壳的发展阶段。

太古代

是地质年代中最古老的一个代,距今25亿年以前。此时,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海洋中分布着一些火山岛,陆上只有一些荒凉的秃山。

此时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经常出现烟雾满天的景象。太古代地层大都是变质很深的岩石,我国的泰山就是由这些古老岩层构成的。太古代还是形成铁矿和形成原始生命体的时代。

元古代

是地质年代的第二个代,距今25亿年~6亿年。

现在的陆地在那时仍大部分为海洋所占据。那时地壳剧烈运动。元古代时,海洋里生命活动明显地加强,除单细胞生物外,已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元古代”的意思即是原始生物的时代。

古生代

距今6亿年~2.5亿年。古生代是地壳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很多地方反复升降。古生代早期,海洋仍占优势,生物大大发展,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海洋中出现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珊瑚等。

古生代中期,陆地面积增大,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的雏形已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亦已形成陆地。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到后期,鱼类演化成两栖类,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这时北半球炎热潮湿,陆地上出现了大片植物,蕨类繁生,森林茂密。古生代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中生代

距今2.5亿年~0.7亿年。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激烈,形成高大山系,同时形成丰富的金属矿产。生物有很大变化,爬行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生。后来空中出现了始祖鸟,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中生代时期,蕨类衰退,出现了大量的较高级的裸子植物。因此,中生代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新生代

距今0.7亿年~现在。新生代是最新的一个代,又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时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高山都是这次运动造成的。此时,海陆位置、山川位置、江河流向均同现代相似。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

第四纪出现了寒冷的冰期,陆地上冰川覆盖面积加大,海面下降,许多大陆架成为大陆间人和动物来往的通道。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孢子植物

孢子植物是指用孢子繁殖的植物,包括菌类、藻类、苔藓类和蕨类等植物。

藻类植物

指一类含叶绿素和其他辅助色素的低等自养植物。植物体为单细胞、群体或多细胞,一般构造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藻类一般都相当微小,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淡水中,少数生长于土壤、岩石和树干上。多数藻类为鱼类的饵料,部分可供人类食用,如海带、紫菜。

蕨类植物

古生代的高大乔木。鳞木和封印木是当时主要树种。现代生存的蕨类大多为草本,有真根、茎和叶子。茎有维管束,叶子较小,用孢子繁殖。木本蕨类仅存在于热带森林中,数量很少。

古生代后期蕨类因地球气候变化而大多绝灭,其遗体形成煤层。

裸子植物

是种子植物的一个大类,胚珠和种子都是裸露的,胚珠外面没有子房;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包着,这类植物叫做裸子植物。

中生代裸子植物在地表盛极一时,同时有现已绝灭的各种爬行动物——恐龙。后期,地壳和气候发生巨大变化,裸子植物和恐龙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大量的被子植物。

现存的裸子植物有苏铁、银杏树、水杉等。

被子植物

是种子植物的一个大类,胚珠生在子房里,种子包在果实里,不裸露在外面,故称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植物,种类繁多,达30万种。它在中生代后期开始大量出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此类植物还可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个纲。前者如苹果、波菜等,后者如小麦、葱等。

三叶虫

是古生代原始的海栖节肢动物。身体分头、胸、尾三部分。种类繁多,有近一万种。形体大小不等,大的长有50厘米,小的仅几毫米。

三叶虫的化石身体扁平,椭圆形,背面有两条纵向的背沟,将身体纵分为中轴和左右肋叶三部分,故名。

三叶虫的化石,反映了古生代早期的海洋环境。

恐龙

是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陆地爬行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由于环境变化,到中生代晚期全部灭绝。

恐龙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习性不同,有食肉、食植物之分。个体有大有小,大的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小的体长不到一米。牙齿大而锋利。后肢强壮,前肢短小,奔跑时前肢离地,爪大而尖锐,是追捕其牺牲品的有利武器。

始祖鸟

属古鸟类,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鸟类化石,起名始祖鸟。其个体同现在的乌鸦差不多,不仅保存有骨骼化石,还有羽毛印痕。它保留了多种爬行动物的特征,但具有了羽毛的特点,说明它已由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成为鸟类的最早代表。

地貌

指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地理学中也叫地形。地表形态各异,成因不尽相同,但都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决定了地表的基本轮廓,外力作用则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它们进行雕塑。

地貌按形态分为大陆上的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和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海底山脉等。

按成因分为由内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构造地貌和由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

按动力作用的性质又可分为河流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等。

按规模大小,亦可分为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和小型地貌。

构造地貌

指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变动、岩浆活动等形成的地表形态。如大陆、海洋、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

陆地

地表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大陆和岛屿),称为陆地。

地球表面陆地总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总面积的29%。

地球上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其陆地面积约占北半球总面积的39%;南半球陆地面积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9%。

大陆

是陆地的一部分,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全球有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

半岛

伸入海洋或湖泊的陆地,即一面同陆地相连,三面被水包围的陆地叫半岛。

岛屿

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全球岛屿总面积为97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5。

根据成因,岛屿可分为大陆岛、海洋岛两类。后者又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

大洲

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合称为大洲。全球共有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岬角

向海突出的尖角状的陆地。常为未被海水淹没的山地,或未被海水冲蚀掉的山地部分。在岩石海岸出现较多,如我国辽宁老铁山岬、非洲好望角等。

大陆岛

指地质构造上和大陆有密切联系的岛。大陆岛原为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而与大陆分离,成为岛屿。故大陆岛多分布在大陆边缘的大陆架或大陆坡上,其地质、地貌、自然条件与大陆相似。如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大西洋的大不列颠岛等。

列岛

群岛的一种。组成群岛的岛屿,排列成线形或弧形,称列岛。例如我国的澎湖列岛。

海峡

指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洋的狭窄水道。一般水的深度较大,水流较急,多涡流。例如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

海峡在海运和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

地峡

连接两块较大陆地的狭窄地带。例如连接南、北美洲的巴拿马地峡。

海湾

指两个岬角之间向陆地凹进的部分,即洋或海伸入陆地的部分。一般由海水淹没山间凹地、河谷而成。

海湾三面为陆,一面为海,形状不一,深度、宽度也不相同。海湾一般风平浪静,可作良好港湾,但泥沙的沉积较快。例如我国的渤海湾、中东的波斯湾等。

海洋岛

指其形成过程与大陆无直接关系的、在海洋中单独生成的岛屿。

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远离大陆。按其组成物质和成因,可分为火山岛、珊瑚岛。

火山岛

是海洋岛的一种。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这些岛屿面积较小,地势高峻,有的是单个火山堆积而成,有的由几个火山共同堆积而成,如夏威夷岛。

珊瑚岛

是海洋岛的一种。由珊瑚礁构成的岛屿,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这些岛屿地势低平,海拔较低、面积较小。

在我国,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南海之中,如西沙群岛中的永兴岛。

大陆架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在地形和地质构造上都属于大陆的一部分。大陆架地形平坦,向大洋底微倾。我国沿海有宽广的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架外缘以下坡度较陡的区域。在地形上它是大陆的边缘,是大陆向大洋过渡的地区,坡度较大。多火山、地震。

海盆

是洋底下凹部分,并为海岭或海底隆起所分隔。盆地内覆盖有深海沉积物,主要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如钙质软泥、硅质软泥等。

指陆地表面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隆起地形。山的最高部分为山顶;山的侧面称山坡;山坡同平地相连接的部分为山麓。

按照山的高度,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按成因又可分为: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山脉

指由山岭和其间的谷地组合而成的按一定方向呈有规律分布的若干山岭。

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影响着江河的流向、地形区的分布,甚至气候的差异。

山系

在成因上有联系,并且沿着一定走向分布的若干相邻山脉,总称山系。例如:我国喜马拉雅山脉与横断山脉相联系,组成巨大的弧形山系。

山结

也称山汇。泛指多条山脉汇集的中心。如帕米尔山结就是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等山脉的汇集中心。

山原

指山脉和高原的分布交错在一起的地区。例如,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还分布着一些更高(海拔6000米~7000米)的山脉,故青藏高原就称为山原。

山区

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和地形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广大山区有丰富的森林、矿产、旅游等资源,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山谷

两个山脊之间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洼地,叫山谷。山谷最低点的连线称集水线或山谷线。

褶皱山

由褶皱岩层构成的山岳地形。这种地形在世界分布广泛。原始褶皱山是由背斜构成,向斜岩层构成谷。由于各部位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同,在外力作用下,有时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高原

指海拔较高而地面比较辽阔的高地。其顶部比较平缓,四周有明显的陡坡,一般海拔500米以上。它以较高的海拔区别于平原,以比较平缓的地面和较小起伏区别于山地。

平原

指广阔而平坦的陆地。其特点为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小于50米。它以较低的海拔区别于高原,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

冲积平原

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低平地区沉积而形成的平原,称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一般发生在地壳下沉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松散沉积物深厚。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就是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的。故又称黄淮海平原。

冲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叫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后,由于地势变得平缓,流速减慢,水流多股分叉,成扇状外流,携带泥沙因水的流速减缓而沉积,河床由沉积而不断改道,时间长了,就形成了这种扇形沉积。

三角洲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向外扩散,流速减慢,水中携带泥沙在河口处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形似三角形,故称三角洲。如我国的黄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盆地

四周为高起的山地或高原,中间为海拔较低的平原或丘陵的地区叫盆地。盆地海拔相差较大,有的海拔达千米以上位于高原之间,如我国的柴达木盆地,有的盆地底部在海平面以下,如我国的吐鲁番盆地。

根据盆地分布的地区不同,其地貌差别很大,如内流区域的盆地显平原特征,在风沙强烈作用下,广泛分布着沙丘和戈壁;在外流区域的盆地,流水切割较为强烈,显示丘陵或高原特征。

洼地

指近似封闭的比周围地面低洼的地形。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指陆地上的局部低洼地区,洼地因排水不畅,中心积水常形成湖泊或沼泽;一种指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内陆盆地。如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

丘陵

地面起伏较小、切割破碎、没有明显脉络或呈孤立状态的高起地形,叫丘陵。目前丘陵没有海拔高度的限制,因而可出现不同的海拔高度,但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喀斯特

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以机械侵蚀破坏作用为辅的外力作用,所造成的地貌和水文地质现象。喀斯特原为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现泛指因这种特殊的地质作用而产生的地貌地质现象。目前喀斯特和岩溶两词在我国通用。

岩溶作用

指地下水、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破坏和改造作用。一般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这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

也称“喀斯特地貌”,指碳酸盐岩(主要是石灰岩)地区由岩溶作用造成的各种地貌。地表一般因此而崎岖不平,奇峰林立,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等;地下洞穴交错,有地下河、溶洞等。岩溶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尤以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闻名于世。

石芽

溶沟间突起的石脊称石芽。石芽有的分布在地表,有的在地下溶洞里,分别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蚀的产物。石芽的高度一般不超过几米。

石林

在热带厚层石灰岩地区,分布着一种形体十分高大的石芽,称为石林。它是由流水沿石灰岩的垂直裂隙不断下蚀和旁蚀,加深扩大溶沟而成。以我国云南路南石林最为典型,高可达100米以上,矮的为5米~10米。它在平缓的高原上形成奇峰林立的奇特景观,故称石林。

峰林

指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它是在高温多雨的湿热气候条件下,长期岩溶作用的产物。在云贵高原向广西过渡的斜坡上,由于气候炎热多雨,地下水形成强烈垂直下渗,峰林高达三四百米,形成高大的峰林。

溶洞

指地下水沿可溶性岩层的层面、断裂面、节理面下渗进行溶蚀和侵蚀所形成的地下洞穴。

钟乳石

指由洞顶往下垂的一种碳酸钙的沉淀物。是岩洞中的堆积地貌。因洞顶渗出的地下水饱含碳酸钙,当地下水渗出时,随着水分的蒸发和CO2的散逸,水中的一部分碳酸钙从水中析出,沉积在滴水口处,越积越厚,越来越长。形似钟乳,故名。

石笋

指在溶洞中直立在洞底的柱状体。

饱含碳酸钙的地下水经洞顶裂隙或钟乳石滴到洞底,因水分蒸发,气温升高使钙质析出而沉积,日久天长在洞底形成一些柱状体,形似竹笋,故称石笋。

石柱

由于石笋和钟乳石不断地增长,最后连接起来,形成柱状物,称石柱。

流水地貌

指由地表流水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而成的各种地貌。如冲沟、河谷、洪积扇、冲积扇、三角洲、河漫滩、河流阶地等。由于大气降水在地表随处发生,而地表流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故流水地貌在地表随处可见。

峡谷

指狭而深的谷地。两坡陡峭,有的甚至直立,常呈“V”字型。多分布在河流上游,因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侵蚀而成。峡谷是修建水库的良好坝址。例如长江三峡和虎跳峡等。

河漫滩

指河床两侧的河谷谷底部分。河床在流水作用下,尤其河流弯曲处,往往一岸受侵蚀,一岸发生堆积,后者日积月累,面积不断扩大、增高,洪水时因其水位浅,流速慢而使泥沙进一步沉积,在平水期和枯水期时滩面露出水面。河漫滩可用来生长一季作物。

泥石流

斜坡面上的碎屑物质经水浸润后,在水力与重力的作用下,形成快速流动的含沙石的特殊洪流,叫泥石流。

泥石流固体物质含量高达总量的一半以上,尤以黏土颗粒为主,故黏性大、密度大、动量大,其携带巨大石块的能力巨大,很容易破坏途中所遇障碍物。固体物质含量少的,流动较快,呈急流状。

滑坡

斜坡上的岩石、土块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古老的岩层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的作用,严重破碎,岩层的倾斜方向又与山坡方向一致的地方,在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的情况下,黏聚力降低,极易产生滑坡现象。

冰川地貌

指主要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冰蚀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U型冰川谷、峡湾等;冰碛地貌主要有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冰斗

由冰川侵蚀而形成的围椅状洼地,叫冰斗。

典型的冰斗,三面是陡壁所围,另一面为低平的出口,底部平坦或略有起伏,出口处有高起的陡坎。冰斗主要是因山坡低洼处常年积雪成冰,周围的岩石因冻融风化而破碎,破碎物被冰川搬运,岩壁不断地后退,洼地扩大。同时洼地底部因冰雪的压力和侵蚀而加深,形成围椅状冰斗。

角峰

是冰蚀地形的一种,呈金字塔形尖峰。它是由三个以上冰斗所夹峙的山体,由于冰斗不断后退,使山坡成凹形陡坡,残留的山峰则突出成尖角状。故名。

峡湾

一种深深凹入海岸,两岸高峻陡峭的海峡,叫峡湾。峡湾形态曲折,窄而长,岸壁陡峻,中部海水很深,在入海处有一水下陡坎。一般认为峡湾是冰川向海洋移动时挖掘出来的槽形谷,下端被海水淹没而成。尤以北欧挪威西侧峡湾典型。

U型谷

经冰川不断挖蚀和磨蚀而成的谷地,叫冰川谷。谷似“U”字型,故名U型谷。因冰川在河谷或山谷缓慢运动,使冰川谷在横的方向上被塑造成横断面面积较大的平直谷地,即扩展成“U”字型。

冰碛丘陵

冰川消融后,冰川所携带的冰碛物都沉落到冰川底部之上,多成片状分布,低洼处沉积较厚,高地很薄,呈波状起伏,相对高度数十米到数百米,洼地往往积水成湖,称为冰碛湖。

大陆冰川

高纬度和极地降雪量大的地区,在地表形成自边缘向中心隆起的盾形冰盖。分布面积大,冰层厚度往往超过千米。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山岳冰川

发育在高山地区的冰川。高山的山岭上部,因常年在0℃以下,降雪量较大。山岳冰川移动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以阿尔卑斯山的冰川最为典型。

海岸地貌

海岸带在海浪、潮汐、海流的冲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各种海岸地貌,如海蚀崖、海蚀穴、海滩等。

海蚀穴

指在海岸线附近出现的凹槽形海岸,因激浪的掏蚀或海水的溶蚀,使海岸形成了槽形凹穴,故名。

海蚀崖

悬崖状海岸叫海蚀崖。因海蚀穴不断被海浪冲蚀,使凹槽以上的岩石悬空,进而悬空岩石崩坠,促使海岸后退,形成陡壁,称为海蚀崖。

海滩

一种海积地貌。海滩是海浪、潮汐携带的泥沙堆积体。海滩位于潮间地带。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退潮时露出为成片陆地。地面和缓向海洋倾斜,由砂砾和淤泥等物质组成。

风蚀地貌

风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并挟带碎屑磨蚀岩石,常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貌,称风蚀地貌。

风蚀柱

指在干燥多风地区,由有垂直裂隙的岩石,经长期风蚀后形成的孤立石柱。

风蚀蘑菇

指在干燥多风地区,一些孤立的柱状岩石,其下部被接近地面的风沙强烈磨蚀,最后形成顶部大而基部小的蘑菇形地貌。

风蚀洼地

在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由风吹蚀形成的浅洼地,常成群分布。

风积地貌

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时,沙尘便会沉落。由于沉积物质的不同,有的地方成为沙漠,有的地方成为黄土。

沙丘

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木丛或石块,风沙受阻堆积下来,就形成沙丘。沙丘是沙漠地区基本的地表形态。

如没有植被的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则成为流动沙丘。它会淹没农田村舍,破坏交通。 S2/KaLwp8ZXcqdI+tIqHsAOC5oTSh8uV/lKFjtUIRItpr2DhFjpcTb3EWRJutK6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