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是人们对头脑中的表象加工、改组,从而创造新思想、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前者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脑中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后者则是独立地在脑中形成新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想象力包括以下品质:①广泛性,即能够根据表象形成多种形象;②新颖性,即想象的内容和结果独特而新颖;③积极性,即能够提供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形象。家长应从如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感性经验丰富,想象才能丰富,没有知识与经验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或者是漫无边际的猜想,只有扎根在知识与经验中的想象,才能闪耀思想的火花。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成长就得益于做过教师的母亲南希的教育。南希很注意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总是带他去看春天的花草、秋天的果实,夏天带他去看河沟的小溪,冬天围在火炉旁给它讲故事。这些促进了爱迪生想象力的突飞猛进。
好奇心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是想象展翅飞翔的促发剂。儿童是世界的新客,他对周围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周围事物吸引着他,激发起他探索的愿望。爱迪生小的时候,妈妈得了阑尾炎需要手术,当时是夜间,几只蜡烛的灯光很暗,爱迪生想了一会儿,忽然想到“镜子反光可以增加亮度”,于是借来几面大镜子,利用镜子的反光让医生把手术做了下来。现在我们的孩子到街上看到交通拥挤,他会说出使家长惊讶的话:“为什么这么多人?错开时间上班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有的孩子遇到下雨时会问:“天为什么现在才下雨?能不能想叫它下雨它就下雨?”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提问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甚至训斥孩子,这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注意千万不能做这种愚蠢的事情。
想象力不仅可以在生活中逐渐培养,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利用故事训练儿童想象力是家庭教育的传统做法,具体方法很多,这里仅举几例:一是给孩子讲故事。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他会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对人物的命运、事情的结局进行猜测和想象。二是要孩子续故事。当故事讲到某一关键情节或即将结束的时候停下来,让孩子想象接下去会出现的情况。三要孩子编故事。让孩子根据图片示意或已知故事编出新的故事。猜谜语也是一种传统的训练想象力的方法,猜的对象有物体、事件,也有文字、数据等,如猎物:“说花不是花,说桃不是桃,身穿青皮袄,肚里长白毛”;猜字:“千里来相见,心儿紧相连。”。这些需要孩子抓住特征进行联想。近年来又有人提倡用朦胧法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其方法是让儿童在朦胧状态下(似乎明白又不甚明白)对于感知对象大胆猜想、假设。如,家长在带孩子郊游途中可以指着云雾缭绕的山向孩子发问:“那块石头像头怪兽吗?那棵桦树的长枝像条龙吗?”
创造性想象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本条件,家长应特别注意培养。而培养创造性想象就不可忽视灵感。灵感的出现常常是突然的、出其不意的。人在灵感状态时,他的意识十分清晰,创造热情十分活跃,工作效率也极高。灵感通常是长期思考之后,由于某种原型的启发或者思维方式的改变而产生,如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为鉴定王冠的含金量苦苦思索,终于有一日他在浴池洗澡时从溢出的水量中悟出了比重的道理。为此家长在引导孩子思考过程中要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想象,并且能借助原型,从中受到启发。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以说想象是孩子的天性,问题是现在许多孩子的大脑和手脚被束缚住了,功课太多,没有时间玩耍,当然也没有时间想象;管得太严,不允许犯错误,当然也就不能想象。因此,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首先应想到他是个孩子,他是个独立的人,他有他自己的思想和生活,鼓励孩子大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大胆说自己愿意说的话,这样他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王国里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