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陆漂移说认为在石炭纪后期,现在各大陆为单一的整块陆地,其后因太阳、月球的引力,地球自转,离心力等作用,大陆块沿比较脆弱的地方分裂。所分裂的大陆块由东向西,又由极地向赤道漂移,从而形成为现在大陆的分布。
地壳运动指地壳结构及其表面形态由于其本身或地球其他部分的物质和能量在内力作用下的变形、变位的运动,包括陆地运动、造山运动、地块运动、火山运动等。地壳运动与海洋、陆地、火山等的形成及褶皱、断层等构造的形成密切相关。
处在地壳下高温高压的岩浆冲破地壳的束缚,顺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上部,或者沿着构造裂隙喷出地表,这种运动称为岩浆活动,又叫岩浆作用。一般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侵入作用;另一种是火山作用或喷出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至把岩石劈开、崩碎,这都属物理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指雨水、河水、地下水、波浪、冰河、风力等的运动对地表的破坏作用,可分为机械侵蚀作用和化学侵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波浪、冰川在运动中以其产生的动能对岩石的机械破坏;化学侵蚀作用指流水、地下水等以溶解的方式分解岩石而产生的破坏作用。
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
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
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跃移、悬移和溶移等,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
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物质沉积三类。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了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上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发生的作用叫做变质作用。
经过变质作用生成的岩石叫做变质岩。
引起岩石发生变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压力变化,以及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等。
地壳运动的痕迹:地球表面上存在着各种地壳运动的遗迹,如断层、褶皱、高山、盆地、火山、岛弧、洋脊、海沟等。同时,地壳还在不断的运动中,如大陆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都是这种运动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