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我们讲了国人暴动,是因为厉王想增加国库收入,想集权,但是失败了。失败了以后,经历了宣王中兴。周宣王即位的时候很小,在位时间很长,总共干了46年,早期那些贵族辅佐着他,周宣王向贵族让渡了不少权力,所以局面还能勉强维持。但是像召穆公这样的贵族去世以后,王朝就陷入混乱了。
到了东周,大家就说周宣王、周平王、周厉王、周幽王都是“贪天祸”的人。其中平王是东周初期的王,东迁以后的第一代王。这四位王都被评价为“贪天祸”的人,可以想见宣王也做了不少这种事情。
但是国家并没有亡在宣王手里,而是亡在了幽王手里。实际上幽王时期的政治状态跟厉王时期差不多,但这个王朝早已是苟延残喘,绳子既已经老朽了,那从哪儿断、什么时候断,就是老天爷说了算了。周幽王上台以后,干了11年就完蛋了。此时的国家已经破败不堪了,边患严重,内部矛盾重重,死气沉沉。而周幽王就是“望乡台上跳芭蕾——不知死的鬼”。他在婚姻上出了问题,于是就出现了“女人是祸水”这样一个故事。我并不同意将亡国的责任推到美女身上。我们不应该用那种很老朽的观念去想问题。但是婚姻出问题,的确是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
我们知道西周建立的时候,它有几项原则,其中一项原则就是你必须得给大家利益,大家才跟着你走。所以我们看《诗经》中的宴饮诗,周王宴饮,请大家吃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讲这个鸟成群地飞,是因为什么?是因为跟着王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在《诗经》这个《伐木》篇里边,就说,“于粲洒扫,陈馈八簋”。“八簋”指代的是王,“陈馈八簋”是说用吃饭的那个簋,请大家吃饭。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如果王不给民众带来利益,而老是专利,那老百姓和贵族可不就是要反对你?
其中还有一项原则就是利用婚姻关系。我们实际上在前面讲过婚制变革,它是封建制、宗法制必须有的一个重要的关节,就是利用这些姻亲关系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周幽王恰恰在这件事情上出了问题,然后那根绳子终于就断在了这个事情上。
周幽王原来的王后是申后,申是姜姓,而且可能有戎狄的血统。申,是一个很强悍的人群。周宣王时期,南边楚国崛起了,楚国在周厉王之前就称王了,周厉王上台以后,楚王因为惧怕周厉王,所以最后自动取消王号,但是楚国的势力依然在向北进。到了周宣王时期,面对楚国的进逼,宣王就将他舅舅申侯,迁到了今天南阳盆地这一带。
你看,姻亲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周幽王本来娶申后,生了太子宜臼。这个太子宜臼就是周平王。男人啊,经常在一个问题上犯错误,就是把持不住自己,周幽王遇到了褒姒,就喜欢上了她。中国古代的有些故事具有一种幽深的含义。于是我们在《国语·郑语》里边就看到了一种说法,说褒姒灭周啊,这是天意。
怎么是天意呢?这背后有一个故事。我们知道在西方有一个悲剧叫《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生下来,有人就预言——他要杀父亲娶母亲。后来这故事七绕八绕,最后俄狄浦斯终于杀了父亲,娶了母亲,生了一群孩子,管他叫哥哥也可以,管他叫爸爸也行。就是这么一个悲剧。俄狄浦斯为了寻找真相,最后发现真相竟是这个样子,于是扎瞎了双眼,躲起来,没脸面示人。
类似的寓言故事,我们在传统文献里也看到过。夏朝衰落的时候,有个姓褒的神,变成了两条龙,然后“同于王廷”,在夏朝的这个王廷上边交合。两条龙翻云覆雨,流了很多水,这种水叫“漦(ch)”。夏朝人就把这个龙漦贮藏起来了,就像我们有些药品说明似的,贮藏在阴凉通风之处。经历了殷,经历了西周,也没人打开这个罐子。结果到了周厉王时期,有人就打开了,结果这水流了一朝廷。为了消除它,就让女人呐喊,这里其实有宗教仪式的意味。结果这一喊不要紧,这水里边就化出了一只很大的鼋,就是老鳖。结果这个鼋被惊动以后,就三爬两爬,爬到王府里边去了。
这个时候王府里,有一个还没换牙的小丫头。我们知道一般孩子换牙是在七八岁,也就是说这小丫头七八岁都没到。被老鳖撞上后,开始没什么,等到她15岁的时候,竟然就“无夫而受孕”了。当时正是宣王时期。周宣王上台以后,民间就有儿歌,说“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檿”就是山桑。山桑因为弹性好,所以可以做弓箭的弧,也就是弓的弓背。“箕服”是什么?“箕服”就是箭袋子。“服”读“背”音,就是指箭套子。这句儿歌的意思是,做弓箭的和做箭套子的人将来要灭亡周国。然后这个谚语就在那儿传,小孩就唱,周宣王一听,说这还得了,于是就满城抓那些做小买卖的、卖武器的。结果,正好有两个褒国夫妇,一听说要抓人,这老两口撒腿就跑,跑到半道的时候,就听到了一个娃娃的哭声。这是谁呢?就是刚才我们说撞了老鳖的那个女孩生下的娃娃。那个女孩15岁时,没有结婚就怀了孕。肚子里的这个孩子是夏代的龙漦让她受孕的,这是龙和王权的象征,本身就是不祥之物。怀了孕自然要生,生了孩子以后怎么办?未婚生子,这去哪儿报销啊?哪儿报户口啊?没法报账。所以,她就把小娃娃扔了。结果这对褒国夫妇正好路过,遇到了这个孩子,于是就收养了她。
这里边其实有个寓言,隐喻了夏朝自有了王权就存在的问题,孕育着,孕育着,早晚要爆发。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王权自身的毛病实际上是不可克服的。
后来,这对褒国夫妇就带着这娃娃跑到褒国去了。这娃娃长大以后,那真是人见人爱,她的美具有极为强大的杀伤力。褒国君主非常喜欢她,就将她纳到宫里边。后来周幽王伐褒国,褒国打不过,就把褒姒献给了他。于是周幽王就娶了褒姒。这一娶褒姒,“男人重后妇,女儿重前夫”,就不得了了。很快,她就给周幽王生了个儿子。
她不生儿子还好,生了儿子,后妈那一套就来了。周幽王就准备先把原来的太太给休了,然后再把原来立的太子宜臼——就是后来的周平王——给废掉。结果,申后和太子就跑到娘家去了。王后的娘家是强大的申侯。申侯于是就联合了缯国,还有西戎,一块儿伐周。这一下周幽王那个千疮百孔的王朝不堪一击,就被灭掉了。
之后就出现了平王东迁,历史就此进入东周时期。我们说东周分两段,大体来说,一个是春秋,一个是战国。注意,我们今天所说的春秋,严格说起来是从鲁隐公开始的,而鲁隐公时期已经到了平王末期了,那时关于春秋的记载才开始。但是在学术界,包括大家习惯上,一说春秋,往往都从东迁开始算起。我们说西周崩溃了,但是西周的诸侯没有崩溃。东周初期,他们大权在握,就活跃起来,开始大搞封建。这样,诸侯内部也慢慢培育出一个强大的贵族阶层。之后这个贵族阶层就把诸侯取代了,战国就来临了。
所以,关于从西周到战国这一历史的变局,孔夫子在《论语》中说的一段话,是非常准确的,他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然后不超过十辈人之后,礼乐征伐就开始自大夫出。自大夫出,还顶不住,权力就不断下移,最后成了“陪臣执国命”。孔子是春秋晚期人,他就看到了像阳虎那种家臣,最后掌握了大夫的命运。但是家臣并没有成事,最后是大夫们成的事,终于在齐国发生了“田陈篡齐”,在晋国就发生了“三家分晋”,这样的话就进入了新的时代——战国时代。
这些国家再拼杀、再剿灭,就像几匹狼一样互相撕咬,直到秦国统一天下。这就是一个历史的大势,也是我们后面要重点讲的。
历史就是由无数的偶然与必然组成的。不改造文化,就有很多的必然性,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