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经历了200多年,创造了一个礼乐文明,也就是保存在《诗经》《尚书》《易》,还有《礼》当中的这些内容。
此后这个王朝就开始走向了衰落,新的变局就出现了。王朝政治没有不败的,那么作为封建制的西周王朝,它为什么会走向衰败呢?我们就讲大的方面,首先封建制是一个什么制度呢?这是一个以土地,或者说以赏赐换忠诚的制度。西周大规模地封建,周文王的儿子很多,武王打败了殷商之后,一共封建了70多个国家,姬姓之国占40个。
这些诸侯被赏赐一片土地,然后就镇守一方,守土有责。除了这些诸侯,还有就是周人的大小贵族。王朝总得有战争,就得不断赏赐这些人。金文里边有关于赏赐土地,赏赐各种车、马、器的记载。车马上边不是有很多器械吗?就把旗子和各种各样的货物赏赐给他们。久而久之,王朝里边就孕育出了一个阶层。什么阶层?就是贵族阶层。每一个贵族都要有一片土地,有的叫封地,有的叫采邑,不论叫什么,他都需有一块吃饭的地方。王朝总得安排他们,他们立了功,还要有各种各样的奖赏。
而且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知道西方有一句话叫“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比如说王封建了诸侯,诸侯再封建一些他的下属,这些诸侯的下属并不直接归王领导。所以有的时候王封建了一个诸侯,某种程度上就失去了和这个诸侯下面人的联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看到西周后期,周王的王朝之师打不动了,于是就调诸侯的军队,而要调诸侯的军队,他就必须向诸侯发命令,诸侯再向他手底下的那些大臣发命令。周王室是不能直接向诸侯国里边那些有作战本领的人发令的。这就是所谓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等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周王赏赐诸侯,赏赐那些大贵族,大贵族再赏赐自己手底下一些小贵族。这一局面在金文里表现得很清楚。
这样封来封去,200多年来,在王朝内部就孕育了一个庞大的贵族集团。这个阶层在王朝里边要吃、要喝、要富贵。反正土地就这么多,靠开边拓土,远远供不应求。所以这样一来,王朝经济日益陷入困顿。
到了西周后期就出了个周厉王。周厉王很猛,这个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他发动了一场改革。他的改革不外乎就是把山、林,以及水里边的鱼、鳖、虾、蟹,还有水草,这些公共财产收归国有。过去地广人稀,大家去砍砍柴、打打鱼,没人管。但现在周厉王说,不允许,这些都是我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话也是西周后期说出来的。这样的话会得罪一般的民众,使他们生计艰难。可是我们要知道,西周实行的是宗法制,很多一般民众在宗法上属于大贵族,也可以说间接地伤害了贵族利益。所以周厉王在位三十几年,再加上天灾不断,国人就暴动了,国人暴动就把周厉王轰走了。这些“国人”,他们是周朝最基层的人,实际上这背后很有可能有贵族的推动。周厉王被轰走了,但是周王朝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和后来的农民起义是大不相同的。后来的农民起义把王推翻了以后一定要自己坐王位。可是在周代,把王轰走了,贵族们就站出来了!我们知道周厉王在被驱逐了以后,有所谓“周召共和”,就是两个大贵族的家长,大家在一块儿商量事情,所谓“共和”就是有事共同商量。
我们看到贵族阶层的总体力量应该说是超过王室的,所以他们才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国人暴动的时候要杀周宣王。周宣王名叫静,当时还是太子。他年纪很小,召穆公就把周宣王藏在自己家里边,国人不干。召穆公就把自己的儿子交出去了。这种记载真实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后来周宣王即位的时候,十分倚仗这些大贵族。这样就又出现了一个中兴局面,但是维系了没多久,周宣王的政治就重新陷入混乱。
等到周幽王继位,干了十一年,天下就大乱了。这是我们从历史的层面看到的封建制自身的矛盾,你用不断的赏赐来换忠诚,这就意味着王朝的力量慢慢被削弱。而与此同时,一个强大的贵族阶层,就会慢慢被培养起来。所以它一定会出问题,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是历史进步造成的。在《诗经》里边,有一首诗叫《常棣》。棠棣(常棣)是一种花,在中国文化里边叫“兄弟花”,因为它一个花托开好多花朵。所以大家用其比喻兄弟,一个老娘生几个儿子,大家是手足相连。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按现代学者解释,就是棠棣花是多么光华灿烂啊,接着来了一句——“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然后诗篇就反复说兄弟亲。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这是什么意思?说家里边老婆孩子啊,是容易团结的;兄弟团结了,这才是真正的深厚的欢乐,“湛”就是深厚的意思。
如果我们从反面来看这首诗,就能看到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变化。我们现代人结了婚,生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小家庭。古人一般说“五口之家”,这是最基本的家庭规模。但是在西周,尤其是西周早期的时候,这种小家庭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低,你想拿石头的工具、拿木头的工具去播种那点土地,一定要大伙一起干。这个是有学者研究过的,比如说朱凤瀚先生研究商周家族形态,写了一本专著,叫《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这个书就是利用甲骨文、金文这些第一手材料,来看这些殷商家族形态的变化。实际上从商代到周代早期,人们的生活中,晚上睡觉是小家庭式的,两口子带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吃饭、穿衣,还有经济核算,都是以大家族为单位,生产的单元大。为什么?因为人多力量大,只有人多了才能对付那点土地。但是,到了《诗经》这个时代,西周晚期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个诗开始强调兄弟,说兄弟团结才是真正的团结,已经提倡兄弟团结了!这其实意味着兄弟开始不亲了。由此去推,我们能看到的是核心小家庭日益盛行。注意,这指向的是什么?指向的是生产力的提高。这里边有一个难题,就是中国人什么时候用铁的问题。
关于中国人什么时候用铁器,这是个学术难题。我们知道铁分两种:有陨铁,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铁。陨铁,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商代就有了,考古还发现了用陨铁做的器具。而人工开矿石炼铁,现在公认的说法是在春秋早期就开始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我们在三门峡一带,发掘了虢国的墓葬,墓葬里边有一把剑。这把剑的柄是玉质的,剑身则是铁质的,当然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了。可是我们还是可以用科学的方式去化验那些锈,确认是人工铸铁。这个器物是什么年代的呢?是两周之交。有人说是西周晚期,有人说是春秋早期的,差不了多少年。
在今天山西有个黎城县,发现了古楷国墓葬。这个古楷国的墓葬中也发现了人工铸铁,而且因为盗掘比较严重,所以考古报告里边说得很保守,说最晚不会晚于西周晚期。
另外,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当时四川这一带是贡铁的。我曾经用文献的方式考究,就是用今文的一些语词去考察。《禹贡》这个文献它不会太早,但也不会晚于西周中期,四川那儿盛产铁,这说明那个时期,人们已经发现了哪儿有铁,然后将之作为珍贵之物贡献给朝廷。后来到了春秋时期,到处都可以冶铁,就用不着贡铁了。可以说西周中期就开始使用铁器了,就是因为有人贡献铁,这样这个铁器就有可能逐渐投放到农业生产上了。
另外农业这种东西,就算工具不变,生产经验逐渐提高的话,产量也会增加。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原来几个兄弟带着自己老婆形成大家族一起生活的日子逐渐不流行了,因此《诗经》才提倡兄弟团结。
也就是说一个大宗族、一个大的家族的兄弟几个在一起生产,这种现象慢慢过时了。这就是西周衰落第二个方面的原因。
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外寇入侵。读《诗经》和金文,我们会发现,在西周晚期,西北来了一个强敌叫猃狁。这个猃狁有时候写作西戎。周王朝跟他们打仗,打仗就得花钱,财政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变本加厉地去掠夺原本属于贵族的财富。这一掠夺,大贵族不干了,这个王朝就走投无路了。
西周之所以迅速走向衰亡,有以上这些方面的原因。这些变化,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中国马上就要进入一个大变局的时代——春秋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