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

西周——两千年礼乐文明的源头

前边我们讲西周建国,取代了商王朝,实际上实行了封建制。在文化观念上崇尚德行,然后提出来以一种“天下”的格局,包容天下众多的人群。我们也说过,它对殷商人采取了一种宽大政策,对一些有用的人予以选拔,就是“迪简在王庭,有服在大僚”这样一个基本政策。

在这样一种大格局的历史之下,中国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远古以来的那种巫风、巫觋的文化,变成礼乐文明。这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从远古走向上古,也就是走向西周文明最大的一个变化。也可以说礼乐文明奠定了我们后来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虽然西周过去了那么多年,可是礼乐文化的这种精神经过儒家的提升、整理、总结,一直延续到我们后来的历史当中来。

今天,我们很多的习惯和理念,就来自礼乐文明。我们先不说礼乐文明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就说礼乐文明的一些文化现象。比方说,到了西周时期,对这些文明做一种文字的总结,就出现了所谓“五经”。我们说商代有甲骨文,商代有很发达的青铜器制造,但是五经里边《周易》的写定时间不是在商代,尽管它包括了一些商代的历史;《尚书》它的写定也不是在商代,尽管《尚书》里边包括《商书》这部分;《诗经》虽然也包括《商颂》几篇作品,但是这几篇作品我们从它的文字表现形式,一些用词、用语,还有一些语法以及作品的风格来看,它实际上是西周时期写定的。

你看《诗》《书》《周礼》中记载的古老的典礼,一定包含在《仪礼》这书里面,但是礼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新形态的。这个应该是和殷商文化与西周文化的融合有关的。后来随着礼坏乐崩,儒家非常在意这个礼仪,就开始记录这些礼怎么做,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这是礼仪在当时的一些行为仪注。就像我们结婚似的,第一步、第二步怎么做。我们通过观察周礼,能看到一些周文化的特征。

但是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文化是融合的结果。《诗》《书》《礼》《易》《春秋》中的《春秋》,出现时间更晚,但它在文化上依然是从周的。孔子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虽然是一个殷商遗民(他是宋国的后裔),但是他认为在文化上自己选择的是周文化,是从周的。夏朝的文献我们见不到,殷商我们勉强能见到一些甲骨文,一些占卜的文字。文献的写定是在西周,这是一种文明成熟的标志。就像一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虽然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但还什么也不知道;然后慢慢长大,终于上小学了,一开始有点昏天黑地;但是到了二三年级突然开始用日记本写自己的生活了,开始用文字来反观自己了,这代表了一种生命的成熟。

礼乐文明就这样诞生了。而这些文献跟礼乐文明存在着很重要的关系。我们来看《诗经》,实际上《雅》《颂》的诗篇记录的就是礼乐文明歌唱的那一部分。《礼》刚才我们说过,仪礼,就是礼怎么进行。这合起来就是“礼乐”,而礼乐最本质的特征是珍惜生命。

前边我们应该讲过,殷商人盖殷墟,盖乙二十组宗庙群。为了什么?为了给这个宗庙群祈福,防止鬼魂的骚扰,就从奠基开始,在四个角上埋小孩子,一个角上埋一个,把他放在那个杵的下边。然后到安门了,要杀人。然后落成了、上梁了,还要杀人。所以一个乙二十组这种大型宫殿遗址,盖完了以后,在它周围发现了641具尸体。

也就是说有这么多人为了一座宫殿而死于非命,多么漠视人命啊!这是殷商作为一种巫术文化,即鬼魅缠身的一种状况。到了周代,我们就再也看不到这样大规模地使用人来殉葬的现象了。《诗经》里面有一首诗也是讲盖房子的,我们做个比较,就能看出文明的进步。注意,我们刚才说过,周代房子的遗址附近,并没有像殷商似的,动不动就发现许多人为献祭而死。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不再杀人了,那么他们用什么来为房子祈福呢?用诗篇。所以就有一首诗叫《小雅·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秩秩斯干”,“干”就是“涧溪”,古人讲究风水,喜欢将房子盖在水边。“秩秩”就是清澈的溪涧水,然后南望悠悠的终南山。“南山”,在西周的诗篇里边就是指终南山。所以一副光景就浮现出来了,这是一副审美的光景,近处是清澈的流水,远处是悠悠的南山。“悠悠南山”这个“悠”字,让我们联想到陶渊明说的“悠然见南山”,这两字是非常有意趣的。这个大山,在近处望时才是绿色的,远望就是远山如黛,黛是一种颜色,就形容远山的这种漂亮。说房子“如竹苞矣”,根连根,实际上就是指丛生;“如松茂矣”,像松柏一样茂盛;说“兄及弟矣”就是兄和弟们住在这里;“式相好矣,无相犹矣”,但愿兄弟们住在这儿,永远相好,不要相互算计。这就体现了进步,是一种内在文明的提高。为房子祈福,用优美的诗篇去祝福它,祝福生活在这里人的幸福。这首诗应该是周宣王时期房子落成典礼时所作,周人不再用人命为房子祈福了,而是改用了诗篇,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文明。我们说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是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这是在国家层面出现的一种进步。

礼乐文明是什么?就是敲敲锣、打打鼓、唱唱歌,然后送送礼吗?孔子说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它的内在是一种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实际上周人用宽广的心胸对待天下人的基础,是把别人都当成人,不要动不动就把人脑袋砍下来,给自己的祖宗献祭,这是蒙昧的,是鬼魅缠身的。

你再看看周人祭祖。我们知道祭祀是最容易跟宗教迷信连在一起的,可是你看诗篇能发现,他们主要祭的是一种文德,而文德的体现就在周文王身上。实际上给武王献祭的诗就很少。我们知道武王是真正的夺权者,可是祭祀他的诗篇就远不如周文王多。为什么?因为周文王讲文德。周文王当时没得天下,“三分天下有其二”,就是走联合之路,治国安邦用的是和谐之策,所以他能收住人心。除了赞美文王,还赞美谁?赞美始祖后稷。这当然有周人自己的考虑了,尧舜时期遭了大洪水,说他们的始祖为天下人提供粮食,负责为天下人种地,他做农官,积了德。尽管只是一种修辞,甚至可能有点虚伪,或者造假,但实际上它不是在强调暴力,不是在强调厮杀。它强调什么?强调公德。周文王也是强调他有德行,叫文王之德。

文王之德,包括很多方面,《诗经》里有一首诗叫《大雅·思齐》,“齐”(通“斋”)就是庄重的意思,“思”是语词。讲的是谁?讲的是文王的母亲和文王的夫人。赞美一个王,赞美他什么?赞美他的家庭。实际上这里边含着中国文化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重视家庭。什么叫有德呀?好夫人,好母亲,造就好儿子——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逻辑。所以一种尚德的、尚和谐的文化就诞生了。另外我们知道典礼有仪式,我们每个人都参加过仪式,好的仪式,能把我们带入一种庄严的情境、优美的情境,使我们忘掉身上的鄙俗,大家融为一体。实际上这是人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演绎,突出的是大家是一体化的这样一个特征。所以礼乐文明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

随着礼乐文明诞生,经典著作也产生了。什么是一个民族?它得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对生活的理解、共同的价值取向。通过经典的传播,造就了一批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然后民族才被塑造起来。

什么叫中国人?从汉代开始,这五部经典就被设为国家考试科目,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之后就是独尊儒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读这些书,阐释这些书,一直到近代。所以这些经典是一个民族的共同想象。它们打造了一种文化共同体的共性,所以礼乐文明造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结果。

儒家就是礼乐文明的捍卫者,他们从礼乐文明里提出了人道与中庸和谐的原则。中国文化从商跨入周,对未来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就是礼乐文明的诞生。当然周代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有许多其他方面,所以这个变化是非常大的。这个变局,王国维老先生对其的评价是“殷周之变是历史未有之”。王国维老先生写过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就是《殷周制度论》,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么剧烈的变革,这之后历史变革的剧烈程度也不如它大。

另外,宗法制也是前所未有的制度。今天我们一说宗法制就觉得这好像是一个保守的制度,但是在那个时代,它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它是顺势而为。

总而言之,周文化的胸怀是宽广的,是包容天下的。它是尚柔化力量的,也是尚德行力量的,这些就是礼乐文明的基本品质。 501XSDR2SiaYQhaCklo3IhKUa3ZTO7D8h/kiLQyCXuMNnLunRzDW342kHyaMM0e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