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再好的想法,如果始终停留在空想阶段,那也是毫无意义的。很多孩子设想人生,总是躺在床上用思想去想,而从来不会将好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实际上,一切好的想法都要付诸行动,变成现实,才会对人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影响。为此父母要告诉孩子,要努力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动派,而不要总是把独立的愿望挂在嘴边,却从来不付诸行动。
在中国的家庭里,因为前些年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所以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为此,父母和长辈总是把所有的爱与关注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也总是全方位无微不至地呵护孩子。殊不知,若孩子在蜜罐中长大,从来不为生活烦忧,他们就无法理解生活的艰难,而始终扮演着浪漫主义的角色。为此,他们距离行动派很远,只会嘴巴上抱怨父母对他们的管教过于严格,从来不给他们机会去尝试。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一定距离行动很远。作为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行动的能力。只要父母可以与时俱进,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为孩子安排事情,那么随着锻炼的次数越来越多,孩子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也许孩子一开始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但是只要他们用心锻炼,努力进取,渐渐地,他们会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由此可见,把孩子变成行动派的关键在于父母,只要父母能够更加鼓励孩子,并给予孩子机会切实展开行动,就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不断地成长,各方面的能力也都得以提升。
凯凯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就被爸爸妈妈照顾得无微不至。由于凯凯的爸爸妈妈也是独生子女,为此,凯凯还得到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无微不至的照顾。正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凯凯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他在家里几乎什么都不做,也什么都不用他做。
眼看着凯凯已经十二岁了,却依旧凡事都要父母安排。正巧学校里提出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凯凯也响应号召,要成为独立自主的男子汉。然而,凯凯的豪言壮语喊得很响亮,但是当天晚上写完作业,凯凯又喊妈妈帮助他收拾书包。妈妈对凯凯说:“凯凯,你不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就要从收拾书包开始做起。”凯凯对此不以为然,说:“收拾书包是小事情,不需要我自己做吧?”看着凯凯推拖的样子,妈妈很无奈:“你这样只喊口号,却不付诸行动,是无法独立的。真正的独立,是要凡事亲力亲为。”在妈妈的坚持下,凯凯才亲自收拾书包。次日,上学的时候,奶奶提出要帮助凯凯背书包到校门口,凯凯想起妈妈说的话,当即拒绝奶奶的要求,说:“奶奶,我都已经六年级了,可以自己背书包。从现在开始,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很多孩子之所以依赖心理很强,就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为此根本没有能力真正独立。作为父母,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也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引导孩子坚持独立做事情。孩子的能力不断地增长和提升,正是在坚持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父母要引导男孩独立,也要给男孩机会去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男孩才会越来越强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独立是必须经历的阶段,而且是要从理论到实际的。很多时候,父母不妨“懒惰”一些,不要什么事情都帮助男孩做完,这样男孩自然英雄无用武之地。此外,如果没有机会,父母还要创造机会帮助男孩提升自身的能力,给男孩亲自实践的可能。总而言之,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个父母都要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渐渐摆脱父母的照顾,真正独立地面对生活。
为了提升孩子的独立性,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还可以让孩子真正承担起家庭生活的角色,让孩子有更强烈的参与感。例如,当家庭里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决策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参与决策,让孩子发表意见和看法。如果孩子的意见有可行性,父母也可以酌情采纳,这样孩子才能产生主人翁的意识。未来家庭里再有重要的事情需要面对时,孩子才会积极参与,才能真正以小主人自居。总而言之,孩子再小,也是家庭生活的一员。尤其是对于男孩而言,未来他们要承担起很重要的责任,为此父母更要有的放矢地提升男孩的责任心,让男孩习惯于在家庭生活中有更出色的表现。这样一来,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才会更加独立自强,成为真正的人生强者。
爸妈有话说:
孩子,你已经长大了,总有一天需要独立面对生活,独自支撑起人生。所以爸爸妈妈会有的放矢地对你放手,让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也要记住,独立不仅是一个口号,而是要真正付诸行动,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你才能真正走向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