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7

聊完历史,再把目光转向文坛。

读过杨广的诗,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希望文坛有革新的。只是作诗和作死,在杨广这里可以完全分开。

杨广登基的公元604年前后,文坛也发生了几件大事。

这一年,俘虏陈叔宝在洛阳去世。隋文帝灭了他的国,但没要他的命,陈叔宝晚年照样吃喝玩乐,隋文帝给他的评价是:全无心肝。

公元603年,皇位交接前夕。一个叫王通的年轻人来到洛阳,给隋文帝献上一部《太平十二策》,这部呕心之作,闪耀着一个伟大的思想:行仁政,明王道。他想凭此完成一个小目标——做帝王师。

帝王师哪有那么容易做,先做个教师吧!隋文帝随口一句话,给王老师安排了一个小官,到四川任职去吧。

到四川?开麻辣玩笑吧?!以我的才华,到哪里都是优秀教师。

王老师打点行囊,回了山西龙门的老家,在一个叫白牛溪的地方创办了一所私塾。

没有鲜花红毯,没有鞭炮齐鸣,没有剪彩仪式,王老师的补习班开学了。

就在杨广各种作死的那些年,王老师的学生和文友越来越多。

在课堂上,他很注重素质教育,善于启发学生:“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来,同学们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一个比王老师还大几岁的年轻人站起来:“老师,我要辅佐明君!”

“很好,魏徵同学,奖励你一朵小红花。”

另一个学员也举起了手:“老师,我要做大法官,让天下没有被冤枉的人。”

“法律是仁政的基础,杜同学回答得也很好。”

这个杜同学叫杜淹,是隋朝的高级干部,多年之后他被李渊挖走,做了大唐最高学府的教授。他有个侄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杜如晦。叔侄二人,最终都是初唐名相。

第三个学员也起立了:“王老师,我要学习你的《太平十二策》,安邦定国。”

王通心头一痛,热泪两行:“唉……别提了。当今乱世,皇帝残暴,靠仁政思想不行啊。”

这个要安邦定国的学员又默默坐下,继续听课,课本上写着他的名字:房玄龄。

“那靠才华行不?”一个自信的声音从后排传来。

王老师仰头望去,目光深邃。“当今这乱世,不是才华的事,主要是朝廷不仁啊。”原话是:“小人任智而背仁,为贼;君子任智而背仁,为乱。”

这个要靠才华的学员,名叫李靖。

课堂氛围一时沉闷。王老师拿起课本,故作轻松:“同学们,下面让我的弟弟,给大家分享一首诗吧。”

掌声雷动。人群中一个年轻人走向讲台,缓缓念道: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站在暮色里的东皋,看不清前方的路。秋色深山,牧人猎户,诗意盎然。在这个没有知音的世道,我多么想隐居田园。

这首写在隋、唐交会点上的《野望》,在历朝诸多唐诗集里,都占据了开篇第一把交椅。写诗的年轻人叫王绩,是王通的亲弟弟。

是不是被王家人的才华惊到了?

别急,多年以后,王通还会有一个更具才华的孙子,名叫王勃。

这就是王通在隋朝末年的影响力。

上文提到的这些人,后来都投奔了李渊、李世民的父子组合,个个功勋卓著,出将入相。其中李靖、魏徵、房玄龄还被供在凌烟阁里,那是大唐的功勋纪念碑。

《三字经》有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这个“文中子”,就是王通。能够跟庄子并列,可以说相当厉害了。 08PpphHVgZA3CpdIyKRFhSaID7AzS2MpJH2znFPyWfDeStftbtR1cLM0ELGbn5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