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者前言

小,物之微也。

微小之物不会因其外观或形态的微小而缩减意义,相反,微小之物往往内含乾坤,其间所隐含的与宏大事物同构的真理与智慧,反而因其微小而更耐人寻味。

经前十余年出版业大浪淘沙,一度流行至泛滥的大开本、大部头图书逐渐令人生厌,那些装帧精美、视角新颖的小开本图书,有如一缕清风,又重新回归读书人尤其是更讲究视觉体验的年轻人的阅读视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编选这套“小钩沉”多少有些与潮流合拍的意味。

这又暗含了一点“钩沉”的意味。所谓“钩沉”,钩应夏,沉应冬,钩沉是夏冬,也是春秋;除了索引或重新挖掘散失的篇章、经典,“钩沉”的本意其实就是春秋,就是时代。我们阅读“小钩沉”,就是在重新回味经典的同时,沉浸在时间的长河中,与另一个时代其实也是与我们自身的一场邂逅和对话。

本套丛书所选书目包括鲁迅、戴望舒、郁达夫等民国大家的翻译作品以及林徽因选编的民国小说集。在由现代出版业因经济效益而建构的浩如烟海、泥沙俱下的出版景观中,这样一个编辑视角不可谓不新颖,不可谓不有趣,至少在我们有限的出版视野中是不多见的。

类似鲁迅、郁达夫、戴望舒这样的大家,他们的原创文字,市面上已有无数版本,但由他们翻译或编辑的文本却少之又少,构成他们文字生涯重要组成部分的这部分工作为何会被后人逐渐忽视以至遗忘?他们又是以怎样的眼光翻译或编选他人的作品?他们对自己翻译或编辑的文字又有着怎样的标准和诉求?

“我非所爱读的东西不译,且译文文字必使像是我自己作的一样。”郁达夫这样谈及自己的翻译,我们在重新编辑整理这套丛书时也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字大家在翻译和编辑他人作品时,所遵从的是同自己的创作一样严谨、苛刻的文字标准,而经他们之手流出的文字景观,也同他们自己创作的文字一样,值得后世之人反复捧读。

凡例

本套丛书以民国影印版为底本进行编校,力求最大限度还原民国原版风貌,因此在编校过程中尽量尊重并保持民国原版行文风格,但考虑到民国时的表述习惯与现代汉语规范已相去甚远,也不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民国原版也难免存在编校上的错误,出于对当代读者更负责任的角度,本套丛书对民国原版文本进行了适当修订、勘误。具体操作遵从以下凡例:

一、本套丛书以民国影印版为底本进行编校、修订,繁体竖排全部改为简体横排。

二、标点审校,尤其是引号、分号、书名号、破折号等的使用,均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进行修改。

三、原版中的异体字,均改为现代通用简体字。

四、错误的字词均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进行修正。如:“狐独”改“孤独”,“磕瓜子”改“嗑瓜子”,“悉蟀”改“蟋蟀”,“和协”改“和谐”,“绉纹”改“皱纹”等。

五、对民国时期的通用字,均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语境区分。如:“的”“地”“得”“底”,“合”“和”,“做”“作”等。

六、语词发生变迁的,均以现代汉语标准用法统一修订,如:“发见”改“发现”,“印像”改“印象”,“那末”改“那么”,“斤斗”改“筋斗”,“澈底”改“彻底”,“计画”改“计划”等。

七、同一本书中的人名、地名译名尽量统一;外文书名、篇名均改为斜体。

八、表述不清的语句,在尽量不影响原版行文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如:“对于这问题,给以解释之明,在内供可惜还没有。”改为“对于这问题,内供可惜还不能给以解释。”又如:“可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报纸时,心里不觉得希望。”改为“可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报纸时,心里不觉得有希望。”

九、有语病的语句,亦在尽量不影响原版行文风格的基础上,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进行修改。如:“‘真的?’轻轻地反问。”此句缺主语,依照上下文改为“‘真的?’她轻轻地反问。”又如:“一个老人身上还有破烂的绸衣碎块来求我们的怜悯。”此句句式杂糅,改为“一个身上挂着破烂的绸衣碎块的老人来求我们的怜悯。”再如:“那些庭园似乎很久很久有许多年数没有人迹到过似的。”此句语义重复,删掉“很久很久”。

十、引述内容部分,如书信等,统一改同号楷,引文上下空行。

十一、酌情补注,简短为宜,注释方式为底注。

十二、书中各篇标题、落款、注释等编辑元素统一设计处理(包括字体、字号、间距等设计元素)。 ld2utBHRQ4DbV12LH4TY71QVVIm8hbek4FDJ9LWemRo8p+XNH4PUAAJRFprxzCc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