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没有富有创意的少数派,民主绝无存活的可能。

——哈伦·F.斯通

还记得小时候比较看肚脐眼吗?肚脐眼向外凸起就代表“外向”,向内凹陷就代表“内向”。那会儿“内”要好过“外”,因为没人想要外凸的肚脐。我也很高兴自己的肚脐眼是向内凹的。

后来,当“内”开始指代“内向者”,“外”指代“外向者”的时候,一切都反过来了。外向意味美好的一面,内向意味问题一堆。不论多么努力,我就是没办法获得外向人的特征,这使我觉得自己可能有点问题。关于自己,我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在别人兴奋激动的场合,我却感到不知所措?为什么在参加完社交活动后,我总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为什么我总感觉自己像一条离水之鱼?

我们的社会为何推崇外向性格?

我们的文化看重并鼓励外向者的各类特质。我们看重行动、速度、竞争和动力。

内向性格受排斥没什么好奇怪的。我们的文化对于内省和独处有一种负面的看法。“出来闯”和“干就对了”才是理想。在《追寻幸福》(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一书中,社会心理学家戴维·G.迈尔斯认为,幸福的关键在于拥有三种特质:自尊、乐观、外向。迈尔斯基于一些“证明”外向者更快乐的实验得到了这样的结论。这些研究要求参与者对一些陈述表示同意或反对,例如“我喜欢和他人在一起”“我的陪伴让人们快乐”。内向者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看法,于是人们就觉得他们不幸福。对于他们来说,“我了解自己”、“我对自己当前的状态感到舒适”或“我能自由选择前进的道路”才是个人满足的衡量标准。但研究者们并没有询问内向者对这种陈述的态度。实验设计者肯定是外向者。

如果外向性格被视为人格健康发展理所当然的结果,那么内向者就必然会成为“令人担忧的他者”。

奥托·克劳格和珍妮特·M.苏森是两位心理咨询师,他们使用的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他们在《赢在性格》(Type Talk at Work)一书中讨论了内向者的困境:“内向者在人群中占少数,四个人中只有一个是内向者。于是,他们必须额外锻炼一些适应外界的技巧,因为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压力,逼迫他们像其他人一样生活。每天一睁眼,内向者就要被迫面对和适应外界的压力。”

我认为,生活的赛场需要公平一些。以前,一切积极的评价都给了外向者,是时候让内向者认识自己的独特和珍贵了。我们无须为了努力适应世界而“矫正”自己的行为。本书的目标就是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本书中,你将学会三件最基本的事:①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内向者(你也许会感到惊讶);②如何了解并欣赏自己身为内向者的优势;③如何用数不清的小建议和工具来激发你珍贵的潜能。

我没有病,只是内向而已

发现独处并不孤独,这是多么惊喜呀!

——艾伦·伯斯汀

30多岁的时候,我从童书阅读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转行成为了一名心理治疗师(你可能也注意到了,这是两种内向型工作,同时对社交能力也有要求)。虽然从很多方面看,我都觉得阅读馆的工作挺好,但也希望能够在更加个人的层面上与人们进行交流。对我来说,促进他人的成长发展会获得更高的幸福感,这是让我感到满足的人生目标。读研的时候,我重新认识了内向性,这是一种独立的性格或气质。作为课程作业的一部分,我做了几种人格测试,其中数个结果都表明我是个内向者。那时我感到十分惊讶!教授讨论测试结果的时候,他解释道,内向和外向处于能量连续体的相反的两端,我们在连续体上的位置预示着我们获得生活能量的方式:落在连续体较内向一端的人从内在汲取能量,落在较外向一端的人则从外界汲取能量。差异表现在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上。教授强调了两种气质各自的积极面,并明确告诉我两者都很好——只是它们有一些不同罢了。

“能量需求不同”这一概念在我心中引起了共鸣。我需要通过独处来恢复能量,并逐渐理解自己的这一需求。当我希望暂时离开孩子们一会儿、稍稍休息一下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愧疚了。我终于意识到我没有病,只是性格内向而已。

逐渐了解内向者的优势和弱点后,我就不再像以前那样羞愧了。当我知道外向者和内向者的比例为3:1的时候,我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外向者构造出来的。怪不得我觉得自己像是一条离开水的鱼呢!原来我生活在外向者的海洋中!

我也开始明白自己为什么讨厌开大会。当年实习的时候,每周三晚上都要在咨询中心开会。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在小组会中几乎不发言,为什么屋子里的人一多起来,我的脑子就像封住了似的。

在一个为外向者设计的世界里,内向者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到影响。心理分析学家卡尔·G.荣格发展了内向性和外向性的理论,认为我们总是被相反的类型吸引,因为这样有助于强化自我,完善人格中缺失的部分。他认为,内向性和外向性就像两种化学物质:结合之后,两者都会被对方转变。他认为这是人类内心的天性,这种天性能帮助我们欣赏他人身上与自己互补的品质。未必人人都是这种情况,但是对于我38年的婚姻来说,这真是千真万确。我的丈夫迈克尔并不理解我的内向性格,而我也不理解他的外向性格。我还记得新婚后去拉斯维加斯时的情景。我在赌场前愣住了,大脑一片混沌……赢家的硬币滚落到金属筐时发出的“当啷”声在我的脑子里轰然作响。我不停地问着迈克尔:“电梯有多远?”(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有这样一个小伎俩,设计者把路设计成迷宫的样子,在通往绿洲般静谧的客房的路上,你不得不经过闪着金属光泽的机器,穿过香烟的迷雾才能抵达电梯)。

我的丈夫,一名外向者,已经做好了大玩特玩的准备。他激动得脸颊发红,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芒,里面的噪声和躁动都让他兴奋不已。他完全不明白我为什么想要回到酒店客房。我脸色发绿,觉得自己像一条半死的鳟鱼,被扔在鱼市的冰床上,但鱼至少还能躺着。

当我从小憩中醒来时,身边是迈克尔赢来的整整两百美元。显然,外向者拥有各种各样的魅力和好运。对于我们这些内向者来说,他们能很好地平衡我们的生活。他们能帮我们走出自己的生活,我们则会帮助他们放缓脚步。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融入多彩的生活中,让天性为你引路。

——威廉·华兹华斯

一天下午,茱莉亚正在跟我做头脑风暴,讨论如何应对即将举行的培训会。她是我的来访者,拥有内向型性格。“我怕得要死!”她告诉我。我们制订了几项策略来帮她成功完成这项任务。当站起来准备离开的时候,她低下头,坚定地看着我的眼睛说:“你知道的,我还是很讨厌应酬。”她这样说,就好像我指望她成为交际花似的。“我明白,”我回答道,“我自己也讨厌应酬。”我们相互了然地叹了口气。

我关上房门,脑海中浮现出我与内向性格特质之间的种种搏斗。我回想起这几年接触过的所有内向型访客的面容。我思考一个人在内向-外向连续体上的位置是如何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有的时候,来访者说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质,并为此感到自责。我就会想:天哪!我真希望他们能认识到自己没有病,只是性格内向而已。

还记得我第一次壮着胆子对来访者说:“我觉得你是个内向者。”当时她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你怎么会这么想?”她说。于是我解释道,内向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之一,这和讨厌与人共处甚至容易害羞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她这才看起来如释重负。“你是说,我之所以这样是有原因的?”她问道。这样不自知的内向者真是太多了,多到令人惊讶!

当和其他治疗师讨论内向型性格时,我惊讶地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了解最初的内向型性格理论。他们将内向型性格看作是病理现象,而非个人气质。“内向型性格”是我心理分析学位的论文主题。当我把论文主题递交给学院的时候,同事们的评论让我激动不已。“现在我已经开始用内向-外向连续体的观点来分析来访者了”,其中一位同事说:“这种思路对我帮助很大,我不再一味地病理化那些内向型性格来访者了。我发现之前我一直用外向者的视角去看待他们。”

我很清楚解除身为内向者的耻辱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不再努力扮演不是自己的角色,这真是让人如释重负!想到这些,我就意识到自己应该写一本书,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内向型性格。

我是如何写这本书的?

沉默的人往往拥有深刻的洞察力。溪浅声喧,静水流深。

——詹姆斯·罗杰斯

对于许多内向者来说,除非对一个主题几乎到了无所不知的程度,否则他们总会觉得还不够了解这个主题。我对于内向性的研究也是如此。原因有三。第一,内向者想象任何主题的内容都应包罗万象;第二,他们经历过大脑仿佛被堵住的尴尬时刻,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就会过度准备,试图把能获得的信息全找来;第三,他们往往不会把思想形诸文字,也就不能通过这些文字来了解自身知识的掌握程度。

虽然多年从事与内向者相关的工作,对这一话题有过深入研究,但我还是希望知道内向者大脑的生理基因层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一名前图书管理员,我的第一步就是探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物医学图书馆。当我将“内向性”输入搜索栏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在人格、气质、神经生理学和遗传学领域有2000多篇文献,多数来自欧洲。欧洲人倾向于将内向性视为先天的气质。在本书第三章,我会谈谈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它们从遗传学和生理特性的角度对内向性做出了解释。

第二步是上网,我想不少内向者大概更喜欢通过网络和别人交流。我找到了好几百个关于内向性的网站。许多网站都有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的链接。这是一种流传甚广的人格测验,基于气质的四个方面对受测者的人格特征做出判断。这个量表的第一个方面是内向-外向连续体,它在统计学上的可靠性也最高。这个量表基于荣格的原始理论,由伊莎贝尔·迈尔斯和凯瑟琳·C.布里格斯开发。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没有病理化任何一种人格类型。相反,它关注的是人格类型之间的内在不同。因为内向性和智力之间的正相关性,在一些网站上,内向性与天赋相联系(讲个趣事:有个摇滚乐队的名字就叫“内向者”,其表演日程在网上都能找到)。

图书馆和网络搜索都非常有用,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然而,我对于内向性的了解更多还是来自亲身的经历、来访者的经历和我约谈的50多个人的经历,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作家、牧师、心理治疗师、历史学家、教师、艺术家、大学生、学者、计算机专家等。其中有一些被访者接受过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测验,他们已经知道自己是内向者。

我在挑选约谈者的时候并没有设定职业方面的标准,但他们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人属于伊莱恩·阿伦所说的“顾问类型”——他们独立工作,与选择决策打交道,必须学会从他人的视角来看问题,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些岗位需要创意、想象力、智力和缜密的思考。他们是观察者。他们的工作往往会对许许多多人产生影响,而且他们拥有提出少数派意见的勇气和洞察力。在著作《敏感的人》(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中,伊莱恩·阿伦写道:“另一种类型是战士,他们是执行者。他们需要顾问的建议,而顾问需要战士的行动来推动。”许多理论学家认为,这恰恰解释了为什么内向者只占人群总数的25%,我们需要的内向者人数比外向者少一些。

在采访过程中,我常常听到内向者为内向的特质而责备自己,尤其在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是内向者的时候。他们因人们对自己的漠视冷淡而感到困惑。我清楚内向者喜欢静心细想自己的经验,于是访谈几周后,才打了随访电话,问约谈者是否有什么新的想法。

我惊喜地发现,谈话结束后,许多约谈者更能够接受 自己的本质 了。“我了解到我的大脑构造与众不同,我生活在外向者组成的海洋中,这让我更能平静地接纳自己了。”他们中的许多人这样说道。当自我的格格不入有了科学研究做支撑,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和羞耻感便会极大地减轻,其他人对我们建立起来的负面评价也减轻了。这样的经验成为我将此书付梓的更大动力。

这本书主要是为内向者写的。我希望内向者能够明白,他们有时令人感到迷惑的性格气质背后是有原因的,而且是宝贵的原因。我想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即便是如此,外向者也应该读读这本书,原因主要有二:第一,他们会更了解生活中神秘莫测的内向者;第二,外向者——尤其是人到中年时——需要更多地停下脚步来自省,以减缓逐渐老去所带来的生理机能的下降。

用你的方式阅读

没有一件家具像书一样迷人。

——西尼·史密斯

因为内向者时常觉得自己有问题,所以他们总是试图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即便生活在外向者的世界里,所谓“正确的方式”对于内向者来说也并不总是正确的。因此,一字不漏地看完此书,或只浏览自己喜欢的章节,这两种阅读方法都没什么问题。学会将新的信息分解为容易消化的小部分,这样做能有效地避免信息过载带来的手足无措。我所说的“无措感”是指一种 过量感 ,就像一辆挂着高挡位却低速行驶的车,让人没法接受任何新的信息。

在我的设计中,这本书是由许多小块信息组成的。你可以逐个章节阅读,也可以把书打开,随便找一节来读。就我个人的偏好,我喜欢从书的结尾读起。这个习惯让我的一些朋友们深感惊讶。总而言之,用你觉得最恰当、最有帮助的方式阅读吧!记住,书的目的是为你的生活提供帮助!

如果你觉得某个章节的内容很重要,那太棒了!如果它看起来没那么有用,那也没关系。本书只是一个工具,协助你了解自己和你所认识的内向者。“玩耍”意味着为新事物的产生建立一个空间。而这本书就像生活一样,应该是你玩耍的对象。

一旦你理解了自己(或者亲近的人)的内向性,这会给你带来极大的解脱。原来是 这样 !你并不是怪人,无可救药,孤苦伶仃。即使是外向者的海洋,这个世界也会有内向者的鱼群。

这本书将会帮助你学会如何给自己补充能量。你可以为应对每日生活设计一个计划——这对外向者未必有效,对内向者却非常适用。现在,为你的内向者优势感到高兴吧!

思考要点

■世界上75%的人都是外向者。

■内向性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影响。

■内向不是病。

■内向者常常感到精疲力竭,过度应激。

■身为内向者是值得高兴的事。 KXBCxDgbQRYSTWsqrTbDLoCGLH5gRYWdQfwV/Y0NFhW68blergucu125TWFtFi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