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于内向者的几个误解

局外人

首先,我想破除一些声称内向者都很孤僻腼腆的谣言。与通常看法不同,许多公众人物其实都是内向者,而这些人绝不是靠边站的局外人。

举个例子,你一定知道黛安·索耶吧?她是艾美奖得主,《早安美国》和《周四要闻》节目主持人。她是网上流传的著名内向者名单中的一员,市面上无数讲迈尔斯布恩格斯类型指标的书都提到了她。“人们觉得性格内敛的人没法上电视,”她说,“他们错了。”她在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网的个人简介中,说她“决心在广播电视行业闯出一片天地,因为她渴望打破桎梏,进入这个由男性主导的行业”。接下来又说她“以冷静、客观、专业的举止知名”。她总是为工作做好充分的研究准备,尤其擅长采访作风独特的政治家,例如菲德尔·卡斯特罗、萨达姆·侯赛因和鲍里斯·叶利钦,这令她在业界声名远扬。有时,她的采访对象惊讶她以迂回的方式问出的问题竟相当强硬直接。“人们认为她性格冷淡,但索耶有趣极了。”她的好友奥普拉·温弗里说。她的朋友们也说,索耶常常给他们写邮件说“我在想你的事”。

凯蒂·柯丽克是一名外向的女性新闻从业者,《今日秀》节目主持人。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她和黛安·索耶一起坐在沙发上的情景。这两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是绝佳的例子,证明了内向者和外向者具有不同类型的能量。柯丽克能量旺盛,反应迅速,侃侃而谈。索耶则矜持低调,开口前先沉吟思索。她们两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很好。

奥斯卡奖得主,演员乔安·艾伦也是一位典型的内向者。她功成名就,但并不炫耀。《暗潮汹涌》中副总统一角为她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尼克松》和《萨勒姆的女巫》则让她两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在百老汇,她赢得过托尼奖和奥比奖。当别人问她获奖的感受时,她说:“得到奥斯卡奖并不是我的人生目标,但我知道母亲一定高兴极了。”当被问起是否将自己的性格特质带进《暗潮汹涌》中时,她说:“隐私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是个很讲究隐私的人。”她以深刻的表演度闻名于世,然而,她并没有离开百老汇,对电影的体验也只是浅尝辄止,因为“我总觉得自己并不是那种能适应快节奏的人”。她逐渐开始享受自己独有的缓慢稳定的生活节奏。她将自己的制片公司命名为“Little by Little”,意为“一点一点干”。

一些著名的内向者

·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电影导演

·迈克尔·乔丹,篮球运动员

·托马斯·爱迪生,发明家

·格蕾丝·凯利,演员

·格温妮丝·帕特洛,演员

·大卫·杜瓦尔,高尔夫球员

·坎迪斯·伯根,演员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演员/导演

·查尔斯·舒尔茨,《花生漫画》作者

·史蒂夫·马丁,喜剧演员/作家

·哈里森·福特,演员

·米歇尔·法伊弗,女演员

·凯瑟琳·格雷厄姆,前《华盛顿邮报》所有者兼撰稿人

电影胜过千言万语

有时生活的答案藏在电影之中。

——加里·所罗门

以内向型性格和外向型性格为主题的电影有很多。看看这样的电影是一种拓宽对内向者印象的有趣方式。许多内向者能够很清晰地看待别人,看自己反而糊涂;有些人则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通过电影观察内向者的角色,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己身上的优良品质:

·《天使爱美丽》( Amelie ),内向的法国姑娘巧妙而不动声色地在幕后为身边的人们牵线搭桥,也遇到了属于自己的内向小伙。

·《BJ单身日记》( Bridget Jones’s Diary ),内向的姑娘因为口不择言的毛病而尴尬不断,最终偶然发现了内向的好小伙。

·《浓情巧克力》( Chocolat ),内向的姑娘动手补救别人的生活缺陷,最终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伴侣。

·《为黛西小姐开车》( Driving Miss Daisy ),主角是一名内向的美国黑人。

·《情迷四月天》( Enchanted April ),内向性格在阳光灿烂的意大利备受青睐。

·《迷雾庄园》( Gosford Park ),内向的英国女佣看出了阴谋,但保持沉默。

·《诺丁山》( Notting Hill ),内向的书店老板邂逅内向的女演员,祸事不断,火花飞溅。

·《亲情无价》( One True Thing ),母亲患病之后,内向的女儿学会理解她外向的母亲。

·《普通人》( Ordinary People ),心怀愧疚的内向儿子,与偏爱死去外向哥哥的母亲达成了和解。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内向的队长率领众人前进。

·《第六感》( Sixth Sense ),对灵异高度敏感的内向型男孩。

有时候,内向者被迫站在聚光灯下。想想英国的威廉王子吧!他不喜欢人们为自己的一举一动大呼小叫,不爱拍照,也比其他王室成员更在乎个人隐私。“受到这么多人的注意令我感到不舒服。”他在采访中这样说道。他被形容为“随和宜人”。一位朋友在提到他时这样说:“他想做个正常人。”他更希望人们叫他威尔或者威廉,而不是王子。英国王室的惯常做法是将成员扔到聚光灯下给媒体提供素材,他们正努力帮他适应各种生活压力。王室的观察人士也记录了他的才智、感性和内省的天性。有报道说,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戴安娜王妃在离婚时放弃了殿下(HRH)头衔。“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称呼你,”他告诉她,“对我来说,你永远都是我们的妈妈。”人们甚至担心他最终会拒绝继承王位,因为他不想承受这一责任带来的巨大曝光度。但是,如果他真的成为国王,他会在王位上把许多内向者独有的优点发扬光大。

众所周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热爱孤独,他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现出了艰难处境是如何消耗内向者的能量的。丹尼斯·布莱恩的《爱因斯坦全传》(Einstein:A Life)一书讲述了19世纪后期,上学对于爱因斯坦来说何其艰难。“他沉默又孤僻,是一名看客。”人们确实认为他在智力上有障碍,或者说“痴呆”,因为他没有办法背诵课文,举止也有些奇怪。他从不曾像别的学生那样 干净利落 地回答问题。在回答前,他总是踌躇万分。事实上,如果留在德国的学校,他可能永远不会成为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幸运(而又讽刺)的是,他父亲糟糕的商业才能迫使一家人搬去了意大利。玛雅——爱因斯坦的姐姐——被弟弟6个月间的巨大变化震惊了。“那个紧张、孤僻、爱做白日梦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易于亲近、性格外向的年轻小伙,还有着敏锐的幽默感。这难道是因为意大利的空气不同吗?还是因为意大利人更热情?又或者是他终于逃出了牢笼?”她对这一切感到诧异。

爱因斯坦之后去了瑞士上学,他担心那里的气氛会和德国一样令他窒息。但“在瑞士学校的轻松环境里,阿尔伯特尽情地享受着自己的学生生涯。在那里,老师们与学生自由地讨论各种富有争议性的话题,甚至谈论政治——这在德国是完全没法想象的。老师们还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器材,设计化学实验,只要不把实验室炸平,干什么都行”。爱因斯坦后来说:“并不是说我有多聪明,只不过我思考问题的时间更久。”内向者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天赋——例如专注和提问的能力——只要他们处在合适的环境中。

综上所述,内向者绝不是局外人。然而,推动内向者踏向舞台中央的因素往往和外向者截然不同。内向者之所以站到聚光灯下,是因为他们想要从事对自己有意义的工作,因为他们不寻常的天赋,或者是奇特的处境。他们也许能短暂地享受名声带来的世人瞩目,但这同样会耗费他们很多能量。茱莉娅·罗伯茨是一个活泼的内向者。在一次《时代周刊》的采访中她说自己拍摄电影的时候,绝大多数午休时间都在小睡。“这样我下午和晚上脾气就会好得多。”她如是说。许多内向的公众人物必须给自己创造一些远离尘嚣的时间。

以自我为中心,拒绝社交

现在来看看内向者背负的最常见的两项指控:以自我为中心,拒绝社交。不难看出为什么内向者看起来专注于自我,或对他人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在外界信息饱和的情况下会关闭感受的通道。为什么呢?我们需要将外界经验与内在经验做对比,试着参照既有信息来理解新的信息。我们会想,刚才的经历会如何影响我。

与其说内向者以自我为中心,事实上刚好相反。内向者专注自己的内心,内省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在世界和他人。所谓的“以自我为中心”事实上恰恰提供给内向者一种了解他人所思所想,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外向者同样专注于 自我 ,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外向者喜欢社交,需要他人的陪伴,但这是为了获得足够的信息刺激——和我产生联系,挑战我,对我做出回应——也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关联感。外向者不像内向者一样,能产生足够的内在信息,所以需要从外界获取这些刺激。也许这就是外向者总是排斥内向者的原因——内向者让外向者感到厌烦,外向者总觉得内向者有所保留,对他们造成威胁,因为内向者不爱闲聊和社交,这恰恰不符合外向者的社交需求。

这又引出另一个对于内向者的重要误解——内向者是拒绝社交的。内向者并不拒绝社交,只不过内向者的社交生态以另一种形式来表达。内向者需要的社交关系较少,但是内向者更加喜欢亲密感和心有灵犀。对于内向者来说,与他人交往需要极大的能量,内向者不太愿意为了社交而消耗太多能量。这就是为什么内向者不喜欢闲聊天。内向者更喜欢言之有物,这样的谈话能够滋养身心、补充能量;这样的对话能带给内向者一种幸福感,也就是研究幸福话题的学者们所说的“深层快乐”(Hap Hits)。当内向者大快朵颐这些内涵丰富的思想时,会获得充分的满足和享受。储存能量的倾向同样解释了为什么内向者对他人感兴趣时,更愿意观察他们,而不是加入他们。

自我还是自省?

心理治疗师在接待新的来访者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他们建立自省能力。在这一前提下,人们还往往认为内向者只会专注自我,这就显得有些讽刺了。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他们努力使来访者从外界活动中抽身,反省自己的思绪、感受和行动。如果没有自省,人们就很容易一再重复自己的行为。不知为何,通常在自省方面不及内向者的外向者,却被认为比内向者更加健康,即使在专业心理学领域也是如此。

仅仅身处人群,或在场上呐喊助威,就能让外向者的大脑释放出快乐信号;而静静坐在场外会让他们因为无聊而萎靡不振。外向者在社交场合和活动中获取能量,所以他们喜欢出门到镇上猎奇,在花丛间嬉戏。他们会说:“你给我刺激,我还你精彩。”但就像我刚才说的,这只是与内向者 不同的 ,而不是所谓“ 更好的 ”社交方式。别让人们因为你的气质而指责你。你的内向性格并没有 外向者造成伤害。撤销那些加诸自己的指控吧!

不善表达

如果老天想让我们说多过听,它就会给我们两张嘴巴和一只耳朵。

——无名氏

外向者人数所占比例高,这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对于内向者的看法。外向者口齿伶俐,让内向者觉得害怕,并越发觉得自己不应该开口。在《人格心理学:观点、研究和应用》(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Viewpoint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中,害羞研究领域专家伯纳尔多·J.卡杜奇(Bernardo J.Carducci)这样说道:“开国元勋曾因自己的宗教观被人们排斥,所以竭尽全力确保我们拥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今天我们看重在思想表达上的大胆和独立。‘发言者’被认为富有影响力,并成为大家的楷模。我们对语言能力、勇气和坦率寄予了极大的重视。”在这段话中,“独立”是指一种外向个体身上的特质,这一点饶有趣味。口头表达在大多数西方社会中都是受到重视的。想想那些以唇枪舌剑为特色的著名电视节目吧,如《麦克劳林集团》( McLaughlin Group )、《交火》( Crossfire )、《硬汉》( Hardball )。

内向者不会为了说话而说话。当他们开口的时候,说出的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时他们甚至连自己的想法也会抑制住,不付诸表达。一天,研究中心的几个朋友去喝下午茶。杰米,一个聪明安静的姑娘说道:“每场学术讨论会上我只发言两次。”“千万别,”所有人都说,“我们特别喜欢你的评论。”杰米感到非常惊讶。如果不是谈论她在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策略,她是不会得到这样的反馈的。就像其他内向者一样,她害怕占据人们太多时间。我们则反复提醒她:我们想要听到她宝贵的评论。

我们非常重视那些外表自信果断、伶牙俐齿的人物。内向者往往展现出与这些所谓“占据高位”的人们相反的特质。于是,在内向者和外向者之间产生了一条充满误解和挑剔的鸿沟。 uO0M0w08OmshNyHPH4bTz2vAb7XRJ1bqgmbrmLZZcdUOsam+YjvmyXAvUG9y4I8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