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2型糖尿病的中医病因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结合临床实践及对中医病名的进一步认识,笔者认为2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五脏柔弱

《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说明五脏虚弱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本前提。古人认为此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失养所致,与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与遗传因素相关的理论具有相通之处。

二、五志过极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2型糖尿病的病因也与情志有关。

1.过怒伤肝

《灵枢·五变》云:“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 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素性刚暴、忧愁多虑或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容易气郁化火,上灼肺津,中伤胃液,下耗肾阴而发为消渴病。情志久郁,肝失疏泄,不能助脾运布谷精,谷精壅滞血中,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该因致消者,多数显性起病,“三多一少”症状较为多见,隐匿起病者,多为体检知病,病后愁郁,由病及肝,思虑伤脾,土壅木郁,加速疾病进程。

2.过思伤脾

脾在志为思,《圣济总录》在论述消渴病腹胀的病机时指出:“脾土制水,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消渴饮水过度,内溃脾土,土不制水,故胃胀则为腹满之疾也。”思则气结,脾气郁滞,运化失职,谷精壅滞血中,则血糖超常而为病。这类病友多数起病隐匿,无“三多一少”症状,偶有口甘,常在体检时被发现,临床上首次中医诊断,多属于“脾瘅病”。

3.过喜伤心

宋代医家还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心脾积热相关,如《圣济总录》曰:“脾主口,心主舌,消渴口舌干燥者,邪热积于心脾,津液枯耗,不能上凑故也,其证饮食无味,善渴而口苦。”过喜则心神泛散,耗伤心之阴血,阴亏生热,热邪灼津,互为因果,终致津液亏损,津不能上承于口、脏腑失于濡养而发消渴病。

4.悲忧伤肺

《内经》云:“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云:“肝脉贯肺,故手太阴之气逆,则肝肺相搏。肺主气而肝主血。气逆于中,则血亦留聚而上溢矣。肺乃水之生原。搏则津液不生而暴瘅矣。”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伤肺,不能输布津液于脏腑肌腠,以致三焦结滞,腠理郁闭,肌肉失养,水津不濡,直趋而下,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等,多数属中医的“上消病”。

5.惊恐伤肾

《医门法律·消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则水无输泄而为肿满;关门不闭,则水无底止而为消渴。”肾为诸阴诸阳之本,惊恐伤肾,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肾失固摄,水津下泻,则饮一溲一而发“下消病”。

综上所述,正如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所云:“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可见,五脏脆弱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笔者认为五脏为病均可致消,但总以脾肾为本。消渴病主要是以水津、谷精代谢失常所致,或壅滞不布不化,或失摄失固,下泻由尿而出。肾为先天之本,对水津的运行、代谢起着主导作用;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对谷精津液的生化与输布起主导作用。土居中央,灌注四旁,为后天之本,脾肾两脏,主宰先后两天。若脾肾失和、失充、失盛,可穷极五脏。脾虚失运,则土壅木郁,脾病及肝,造成脾肝同病;脾虚土弱,金生无源,则母病及子,脾病及肺,导致脾肺同病;脾病日久,子盗母气,则脾病及心,引发心脾同病;肾为先天之本,为诸气、诸阴、诸阳之本,肾亏水乏,则木失涵养,肾病及肝,肾肝同病;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肾不交,则肾病及心,肾心同病;肾亏火衰,命火不足,火不生土,则肾病及脾,肾脾同病,终致五脏失调。反之,心肝肺失调,亦可致脾肾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水津、谷精代谢异常或发为消渴病、或发为上消病、或发为中消病、或发为下消病及脾瘅病。

三、饮食失节

1.过食肥甘

临床实践表明,暴饮暴食、嗜酒贪杯是2型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备急千金要方》谓:“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脯炙盐咸,酒客耽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酢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尤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指出消渴病是因为饮酒嗜咸,过食肥甘厚味,滞脾戕胃,脾胃失其运化之职,食积不得消化,积久化热,热伤津液而形。脾不能向上布散津液,津液不得上承于口,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喉道、口舌津液耗伤,失其濡养,咽口舌干涸而发口渴多饮,逐渐形成“上消病”或发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消渴病”。此外,过食肥甘厚味,可致形体肥胖,并影响脾之健运,酿生痰湿,积久化热,气机升降失调,其气上溢,口干口甜,则发为“脾瘅病”,精微不布或痰热耗津损阴,尽现“三多一少”,则发为“消渴病”。

2.饥饱无度

饮食不节,饥饱无度,在伤脾败胃的同时,也会加重胰腺的负担,造成“脾胰同病”。脾胰功能紊乱、机体调糖功能失调,久之则出现血糖升高或血糖波动不稳,可先为“脾瘅病”,进而发展为表现不同的“消渴病”“上消病”“中消病”“下消病”。

四、过食药石

当今有不少人特别是部分中、老年人过度迷信保健药品,希望通过保健品来延年益寿,或过服补药、春药等,刘完素《三消论》曾谓:“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积久食热,结于胸中,下焦虚热,血气不能制石,热燥甚于胃,故渴而引饮。”《女科百问·问妇人渴病与三消之病同异》:“服五石汤丸,猛烈燥药,积之在脏,遂至精血枯涸……渴乃生焉。妇人之渴,多因损血,血虚则热,热则能消饮,所以多渴。”由此可以看出消渴病的发生与误服、过服温补之品,猛烈燥药,复加纵淫无度,损其肾精,造成肾燥液涸有关。

五、劳逸失度

劳倦过度,耗损正气;思虑过度,伤脾败胃;房劳过度则伤耗肾精,过度劳累、过度思虑、过度房劳,则伤人之三宝“精气神”,败损脾肾两脏。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失于正常布散,肾亏则不能气化蒸腾,谷精壅滞、精津下泻而发为不同表现的“渴病”,或为“消渴病”,或为“上消病”等。《扁鹊心书·消渴》亦指出:“色欲过度,重伤于肾,致津不得上荣而成消渴。”房事不节,劳欲过度,精亏气虚,肾元不固,出现饮一溲一,夜尿频数,腰酸等,则为“下消病”。

安逸过度亦可引发糖尿病。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过静则暗淡伤阳,长此以往,体内阳气失去“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功用,进而影响全身上下气、血、精、津液的输布。气血精津不能正常输布,谷精壅滞不能为机体所用,可先致肥胖,渐致体检血糖超常,进而从无“三多一少”症状的“脾瘅病”,逐渐“转”为以“三多一少”为特征的“消渴病”。 jHnlHerFZYFYWmd82BIp62s2SVOWd6p3BovDimuxHdHQ8wc9uQKVSH6N3WOulz4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