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基于中医思维的2型糖尿病临床精准诊疗三要素

中医思维是中医的灵魂之所在,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因此,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必须在坚定中医信念的前提下,打好中医的理论功底,要在整个辨证施治的过程中,体现出中医的语言力、辨证力、诊断力、治疗力、疗效力、凝练力,为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内在和原始的动力。

一、活用“土壤理论”,从源头上寻找2型糖尿病的中医病因

从自然界看,要想让种子生根发芽,就必需将其置入适宜的土壤。笔者认为,2型糖尿病是由于体质、遗传等内在因素和环境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人体而言,“种子”与外环境是外因,比如暴饮暴食、精神刺激、熬夜等这些都是外因,所有的外因都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起作用的。“土壤”就是人体的内环境,这个内环境决定看她自身是孕育健康态或是疾病态,好比遗传、暴饮暴食是种子,同样具备遗传、暴饮暴食之人,却有病有不病者,这就是和不同自身内环境(代谢环境等)有关。糖尿病其实就是通过遗传与暴饮暴食等外因与身体内环境之体质状态(土壤)的相互作用而长出的“毒草”。一块正常的土壤(体质)适合正常作物的生存,就不适合“毒草”(糖尿病)生存,反之亦然,常言道:“什么样的土地,长什么样的苗。”外因作用于人体的土壤(内环境),激活种子(遗传基因),从而使之在身体内环境这块土壤上生根、发芽长出“毒草”(糖尿病)。而且,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人体的体质与内环境不同,体质基因势必会出现相应证型的糖尿病。我们在国医大师王琦指导下,于2005年做了471例2型糖尿病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发现,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等都是适宜2型糖尿病生长的“土壤”,拥有这些体质的人群,极易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因此,我们提出了“肥臃是2型糖尿病萌发的主要土壤”的观点;还发现与“胖人”相比,“瘦人”的糖尿病血糖更难以控制,预后较差,补虚难,患消渴病者补阴更难。2型糖尿病的关键在预防,通过基因检测、了解家族史可以了解糖尿病的易感性,即看是否已埋下糖尿病易发的“种子”。通过中医的辨体质、辨证型,可以了解身体的内环境,即查看“土壤状态”是具备2型糖尿病的发生的条件。在外环境方面,应持之以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当的运动锻炼,均衡的合理饮食,使人体各系统功能保持在健康的“土壤”中发挥健康作用。

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西医学在糖尿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的客观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对“土壤”的改良尚缺简便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对于形成糖尿病的土壤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医学认为证因脉治是一体相贯的,在治疗中应用“土壤理论”,通过改造土壤和外环境,以辨体、辨证论治为宗,以“阴平阳秘”为目标调理体质与身体内环境,达到枯苗先枯根的目的以治本;以扶正祛邪为治则,祛邪扶正,铲除已生出的“毒草”以治标,标本兼治,相得益彰。中医治疗的是得糖尿病的人,通过对体质与整个身体内环境的“土壤”改良,经过改良之后人体的内环境可能就不再适合糖尿病“种子”的萌芽,从而从根源上阻断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更希望能探究出“灭种”的良方,以杜绝其萌芽、成长与发展变化。

二、活用“治未病”理论,指导2型糖尿病的中医防治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关键原因在于广大民众预防意识薄弱。《素问·四气调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亦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方法。“治未病”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未病先防

这一阶段属于“无病状态”或“糖尿病前期状态”或“病而未发状态”。对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我们要用“治未病”的理念与方法提前干预,使之不发生糖尿病、晚发生糖尿病、少发生糖尿病。可通过辨体、调体的方法,通过口服一些中药药茶,或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节饮食,适当运动以防止健康人群、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发展为糖尿病。

2.既病防变

若患者已发生糖尿病,务必早治恒治,保持血糖恒稳达标,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此时可根据病情选择专病专药、专证专方、专体专方、专病专茶以及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中药泡洗、中药外敷等以预防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等的发生与发展。

3.瘥后防复

对于经住院或门诊控制,血糖达标后的糖尿病病人,应嘱病友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保持体重,防止超重或肥胖,坚持用药、定期监测血糖、定期复诊,防治高血糖反复;对于已存在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的病友,经治疗并发症好转后,平素应保持病友血糖、血压、血脂平稳,以避免并发症的反复或加重。

三、活用“标本缓急”理论,指导2型糖尿病精准临床实践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笔者认为就患者与医生而言,患者是本,医生是标;就疾病先后而言,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在辨证治疗时,必须通过标本的分析归纳,分清矛盾的主次关系,从而确定治疗的步骤,以指导临床实践。《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笔者认为2型糖尿病不同于其他内科系统疾病,血糖的高低不但与服用降糖药物有关,还与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非药物基础性治疗贯穿治疗始终。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常常本末倒置,病人以医生为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医生身上;医生以病人为标,病人不知基础治疗的重要性,以为只要吃了降糖药就万事大吉。医生也常常根据病人血糖水平调控降糖药物,却没有让病人意识到饮食运动等的重要性。糖尿病患者要想血糖平稳达标,长久稳定,最重要的是患者的重视和配合,只有患者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精神调畅,同时配合按时按要求服药,血糖才能保持长久稳定。此外,就病机和症状而言,病机为本,症状为标,如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是由气虚、阴虚、痰浊等病机所造成的结果,治疗时若只是一味“累药组方”降糖则如扬汤止沸、蜻蜓点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致力于补气、养阴、化痰以治本、选加有降糖作用的中药以治标,标本同治,改变其致病之因、发病之基、解开症结,则犹如釜底抽薪、斩草除根,不但疗效显著,而且作用稳定持久。

2型糖尿病的治疗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还体现在治疗本病与并发症方面,2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甚则可危及生命,此时中西结合应先治疗其急性并发症,得病情平稳后方可辨证论治调控其血糖。 HjVVz9aDxWhqv7ARTBlWEupZHN6FmS1MiZ3HK6p6jW2y2FVI/B+zOU9RQU47Sq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