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提高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病,疗效好才是硬道理。如何才能提高临床疗效呢?通过40年的临床实践和35年的医疗管理,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能真正治好疾病,为病友真正解病痛的医生,或者说是病友心目中的好医生,他不仅需要有聪敏的天资,渊博的医学知识,更需有大医精诚的情怀和济世惠民的使命感。因此,笔者认为,提高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应从以下两方面谈起。

一、持续强化三种动力,践行大医精诚理念

笔者总结40年来从医的成长经历,之所以能从40年前的一个乡医成长为40年后的全国老中医学术继承导师和二级主任医师,是因为“使命至上、糖友至上、学术至上”已成为根植我脑海的肺腑之言,是我成长路上的动力源泉和精神食粮。

使命至上,把探索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做中医糖尿病防治事业的成功者以“立功”;糖友至上,把恢复糖友的健康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做实现糖友“健康、长寿、高品质生活”之三大目标的成功实践者以“立德”;学术至上,把推动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当成毕生的追求,争做全国乃至全球纯中药防治糖尿病的话语权主导者以“立言”,誓做苍生大医。这些是做糖友的良医和调控好糖尿病的根本和前提。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具备精通中医药理论、善于临床、师古不泥、辨证智取、牢抓本质、识证明病、病证结合、匠心用药、悟道创新、独辟蹊径等大医诊疗特质,并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悉心探索,潜心研究才可能实现。因此,在探究提升糖尿病临床疗效的道路上必须有“三种动力”的支撑,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才可能得心应手,做糖尿病友的良师益友。

(一)使命至上,做中医糖尿病防治事业的成功者以“立功”

作为中医糖尿病专科的一名医生,应该始终把发展糖尿病事业,尤其是要把中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事业,当成自己无尚的追求、终生的奋斗目标,一定要持续不断地在其医疗、教学、科研方面有精深的建树,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进步,努力取得让同行专家赞评、让同道学用、让业内推广的标志性成果。始终不懈地坚持“以糖友为中心”“以解决糖友痛苦为己任”的宗旨和从医信念,能准确地运用中医理论、辨治技法、临证心得及科研支撑解决糖友身心之痛,能科学地为糖友提供最优化的临床治疗路径,能精准地为糖友提供绝对或相对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与方法,能系统地提供有效调控血糖或治疗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且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小的中医药特色疗法。能够使国内、国外更多的糖友,走上康复之路,为糖友实现“健康、长寿、高品质生活”的三大目标,做出我们每位糖尿病治疗工作者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做中医糖尿病防治事业的成功者以“立功”。

(二)糖友至上,做糖友康寿的呵护者以“立德”

作为中医糖尿病专科的一名医生,首先要对糖友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因为是糖友为我们提供了临床实践、临床科研、学习提升等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为此,我们必须真正树立“糖友至上、真诚关爱、亲情服务、创造感动”的诊疗服务理念,把糖友的痛楚、冷暖放在心坎上,放在诊疗工作的第一位。在“治未病”理念的指引下,把做好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当成自己终生的使命,对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要采取措施,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尽可能使之逆转、康复或延缓糖尿病的进程。尽可能使更多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不得糖尿病,晚得糖尿病,少得糖尿病,做“未病先防”的“上工”;对已经患上糖尿病的糖友,要通过对糖友进行健康宣教,教会糖友保健方法,让糖友尽早治疗,规范治疗,使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波动指数等相关指标得到良好的控制,使胰岛功能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改善与恢复,使糖友不出现并发症、少出现并发症、或晚出现并发症,努力提高综合治疗效果,改善糖友的生活品质,力求“既病防变”的最佳效果,实现糖友“健康、长寿、高品质生活”的三大目标,造福于广大糖友以“立德”。

(三)学术至上,做业内话语权的主导者以“立言”

作为中医糖尿病专科的一名医生,要在探究糖尿病学术,继承先贤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基础上,把发前人之未发、阐前人之未阐、创前人之未创当成自己终生的追求,发皇古义、融会新识、继承创新、创立新论。要在医疗、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上做好规划,要勤于临床、善于临床、总结经验、有得辄著、发表文章,尤其是在探索纯中药治疗糖尿病和并发症方面,要在诊疗方案、临床路径、辨证施治、学术观点、中药配伍、量效关系、慢性并发症辨治等方面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倾智凝练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力求得到业内及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形成新论。通过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广泛推广成果,从而指导临床,启迪后学,流芳于世以“立言”。

二、持续强化中医思维,活用十种法则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医之所病,病道少。”学习改变中医糖尿病专科医生的命运,智慧创造提升糖尿病临床疗效的未来!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中指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中医典籍、经书时书,可谓汗牛充栋,宝库极丰。我们当择需读之、择优读之。要围绕提升中医糖尿病专科理论水平、提升中医糖尿病专科临床疗效,实现糖友“健康、长寿、高品质生活”的三大目标而勤奋钻研,广征博采,汇通中西,学贯古今。我们更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治学方法,要多读书、读原著、读经典等,从先贤著作的字里行间中,寻找病因、病机、治则、方剂、用药等能“有所突破”的理论依据,正如屠呦呦在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中求解于《肘后备急方》。

厚积薄发,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必将大有作为。苏轼《稼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至于此矣。”但愿我们每位从事中医糖尿病诊疗的诸君,人人皆当如此。

临床疗效是中医糖尿病科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打造品牌专科的生命力之所在,高疗效才是硬道理。因此,中医糖尿病医、教、研工作者所做的一切都必须围绕提高疗效开展工作,否则就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进行糖尿病学的研究,也没有必要对糖尿病前沿的现代化及高科技进行探索。那么,如何提高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应该成为中医糖尿病防治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创新中医思维,活用“三辨诊疗模式”

唐容川曾指出:“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充分强调了临床首重诊断的意义。作为中医糖尿病专科医生,只有明辨了中医的证,认准了中、西医的病,辨准了中医的体,识病明证,病证结合,病体结合,融会贯通,治疗方案方能有理有据,丝丝入扣,取得高效,进退自如。否则就会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治疗用药无从下手,甚至延误病机,必当慎之又慎!

正确的辨病诊断和精准的辨证、辨体,是拟定正确治疗方案的前提,是合理用药、施针、施护等的科学依据,是提升临床疗效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法及现代医学糖尿病理论、诊疗方法等,用心进行临床诊疗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和应用自然辩证法、医学辩证法、逻辑学、思维学等有关科学知识。真正做到识病明证,识病明体,双重诊断与三辨(辨病、辨证、辨体)结合,为精准治疗提供基础性保障。

当糖尿病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时,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古人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其基本病机是肺燥、胃热、肾亏,阴亏为本,燥热为标。随着中医对糖尿病认识的逐步深入,传统“消渴”所论之病因、病机、证型、治则、方药等,已不能完全解读当今糖尿病的全过程,“消渴病”和糖尿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切不可完全等同。古之“消渴”作为中医的一个“证”,高度概括了现代糖尿病、甲亢、尿崩症等多种疾病的某一个阶段的证候、病因、病位及发展变化等。现代亦称之为“消渴证”,是为广义的“消渴病”;狭义的“消渴”专指尿有甜味的消渴,即“消渴病”,见于现代医学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状期。而在糖尿病群体中,虽然部分患者体检、化验血糖等相关检测的指标已达到现代医学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但却没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就不能诊断为中医的“消渴病”,所以,“消渴病”不能和糖尿病完全划等号。

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应遵循辨病、辨证、辨体的“三辨诊疗模式”,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测指标和临床表现,审证求因,洞察原委。笔者认为先天不足、五脏柔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逸失度是糖尿病产生的主要病因;肥臃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萌发土壤;痰浊中阻、湿热内蕴是2型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土壅木郁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环节;痰热耗损气阴是造成2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内在因素;气虚是2型糖尿病迁延不愈的关键症结;气阴两虚是2型糖尿病病程中的枢机阶段;阴阳两亏是2型糖尿病发展的必然趋势;血瘀是造成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主要原因;浊毒内生是2型糖尿病病程中的变证的病机特点。故笔者将糖尿病分为热盛伤津证、气阴两虚证、肝郁脾虚证、痰浊中阻证、湿热内蕴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七个证型。

在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中医体质学思想指引下结合临床实践,根据“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的理论,初步构建了“辨病-辨证-辨体”三辨诊疗模式,将辨病、辨证、辨体密切结合,贴合临床应用,更是对辨病、辨证之既往“两辨”诊疗模式的不足的补充和完善,有助于精准施治和疗效的提高。

(二)遣方择药,精究配伍

望闻问切务达神圣工巧,遣方用药必明君臣佐使,方可为精诚大医。临证中不仅要明确现代的病,即2型糖尿病,更要明确中医的病,即消渴病、上消病、中消病、下消病和脾瘅五种中医病名。审病求因、据因定证、依证立法、依法选方。以方剂配伍的君臣佐使为指针来选配药物,确定剂量。在处方择药时一定要根据辨证和辨体选药,精究主药、辅药之间的配伍,一定要充分把握和体现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努力杜绝有药无方或有方无药,尤其是要杜绝以现代单味“药研”有降糖作用为依据,进行药物的堆积的累方行为。要以中医方剂配伍理论为指导,处方用药方面使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有道可寻,依序排列,对疾病的认识主次分明,用药精当,了然于胸。

知常达变,善用“反治”。常与变,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临床上,各种疾病的发病过程,其表现和机理极其错综复杂,时常又掺杂诸多特殊因变,正如李中梓所言:“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因而当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时,就要精究医理,把握本质,准确辨证,求本而治,即逆疾病表象而治。诸如《伤寒论》第317条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通脉四逆汤主之。”此条即是用回阳救逆的姜附剂治疗身热而赤的阴盛格阳证。就高血糖的治疗而言,血糖升高起因有多端,终归如一,即谷精不布,壅滞血中是其公理,在脏责之于脾,脾不升清,谷精难布则“糖浊”内生。因此我们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升清法”调控已升高的血糖,临床常在辨证基础上,将升麻用至30g,姜半夏用至20g,方大见功效。寓降“糖浊”于“升谷清”之中,“升谷清”于“降糖浊”之内,多升麻与半夏同用,或升麻与牛膝同用,以助升清降浊之功,此“升清法”,以“升清”治“升糖”之法,实乃反治法的巧妙运用。

(三)三因制宜,把握法度

由于2型糖尿病发病存在地域、环境、季节、年龄、性别之异。因此在处方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就不能孤立地就病证而说病证、就病证而处方药,还必须注重“天人合一”和把握整体与个体的特点,时时强化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三因制宜”理念,充分体现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因时、因地制宜,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因人制宜,则强调个体化辨证、辨体与生理病理特性。只有胸怀全人类、胸怀大自然、胸怀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才能全面地认识病证、病体,抓牢病机、把握态势、心中全了、治法全明。善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如在临床中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在冬季血糖偏高,在夏季出汗、能量散发,血糖易于控制,从而猜测血糖控制与自然天气温度相关。因此,在运用降糖药时就应根据时令季节来调整用药剂量:南方气温偏高,用药宜远温近凉,北方寒冷,用药宜近温远寒;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用药宜轻灵微剂,中青年体壮多实,用药宜重剂祛邪,老人多体虚气弱、或阴精亏少,用药宜补益固肾,女子多阴血不足或血脉瘀滞,治当养血活血,尤其是妊娠期用药,当遵守法度,轻剂补养,注重安胎。

(四)内外同治,多途给药

就2型糖尿病的临证治疗而言,多年的临证验证表明,内外合治,确属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所以近20年来,我力倡之,习用之。清代医家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临证处方汤剂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对所有的糖友均内服与外洗并用,内治、外治相结合,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在治疗消渴病痹症、消渴病水肿、消渴病瘙痒时,常规地将内服药煎煮,药渣再煎煮后熏洗患部,每天两次,较单内服者疗效更佳,甚至糖友自己都说:“大夫,我觉得熏洗比喝药的效果还好!”足见外治的功效。再如糖尿病人的耳穴贴压法,主穴以内分泌、肾上腺为主;配穴偏上消者加肺、渴点;偏中消者加脾、胃;偏下消者加膀胱;运用整体观念指导临床以调控血糖,减轻症状,助提疗效。

转变观念,治防结合,中医历来倡导“治未病”的理念,故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全程“治未病”的重大意义。历代医家对这一理念都有很好的发挥,元·朱丹溪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倡导辨别体质治未病等。因此,就中医防治糖尿病而言,要做好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择时防发,瘥后防复。对于防治糖尿病的多种急、慢性并发症的意义尤其重大。

(五)既善于启用“药物新秀”,又要重视“老药”新用

2型糖尿病的研究受到了临床药学界不断地关注,中西医药界不断推出降糖新药,临床选用既要参考现代药理研究,同时又要避免盲目“追新求洋”,更要依据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施治原则,悉心用好“老药”,使更多的“老药”“返老还童”。比如用于治疗肠道感染的植物抗菌素黄连素,经现代药理研究,它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既可以有效地治疗糖尿病性腹泻,又能够有效地调控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胰高血糖素。又如收敛止血药仙鹤草既可以常规地用于各种血证,又对糖尿病性泌汗异常之自汗、盗汗有良好的疗效;止血药云南白药既可常规地用于跌打损伤,又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等。要多读文献,了解“老药”“古方”的新用,对拓展临床思路,增强治疗手段,提升疗效,节约药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集医护技药和合,聚君臣佐使效能

在2型糖尿病临床中,现代医学治疗提出“五驾马车”。笔者提出“386诊疗方案”,倡导中医治疗整体施治,医药护技四支力量,精诚合作,犹如君臣佐使,失之则缺法度、少合力、低效能。只有君臣佐使各司其属、和合作战,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作用,而协同增效。医者主诊疗,主医事,立规则,处方药,是为主帅,如同治国理政的“君主”,处方主帅之“君药”;护理团队乃医生之使也,主执医嘱,施针药用灸术。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者首辅医生,如朝中同宰相,处方中之“臣药”;医技团队,掌检测仪器,主司探病源之职,为医生诊断治疗与疗效判定提供佐证,如同处方中之“佐药”;药师团队,主调剂,保证药物供应,直达病所,如同引经信使,是谓方中的“使药”。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时,诊疗方案的实施要通过医、药、护、技团队协作,定期联合查房,用团队的力量促进中医药最大效用发挥,共同推动医疗质量提升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中医调控血糖之路漫漫兮而修远,苍生大医肩负着平稳调糖,安脏和腑的重任,需要吾辈潜心探究,既要继承先辈们呕心沥血积累下来的丰厚经验,又要有自己的创新与发挥,在“诊”和“疗”上另辟蹊径。如近20年来,我们开封市中医院糖尿病科科研团队,在继承传统理论、借鉴专家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我们的证治心得后,初步形成了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证治体系,辨证、辨体、治则、方药一线相贯,推出专病专药(院内制剂)、专证专方、专病专茶之“三专”,并形成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序贯三法”,即依血糖高低、胰功实况、病程长短、体型胖瘦、并发症有无等,选择专药单用,或专药专方(汤剂)并用,或专药专方专茶三联用之。以上皆是已成团队共识、共享、共用的成果,并在全国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专科联盟16省26家二甲以上医院推广应用。

(七)常法罔效,另辟蹊径

2型糖尿病及其常见并发症,临床有时按常证常法治疗却往往小效或罔效,需要经过反复思悟,达变求本,另辟蹊径,才能柳暗花明,病症痊愈。如学生在治疗糖尿病并发自主神经病变时,见患者出现自汗、盗汗,用当归六黄汤加浮小麦等以敛汗,效果欠佳,引发纠纷,邀笔者诊治解围。笔者根据经验结合辨证,处以太子参30g,麦冬10g,仙鹤草180g,一剂汗出减半,二剂汗止出院。又如在运用胰岛素后,血糖控制仍不达标时,查胰岛功能显示: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尚可,高峰延迟或胰岛素抵抗伴胰高血糖素不适宜升高,就停注射胰岛素,改为口服药物,或单用中医综合疗法,或中西合璧,每每收效。

血糖难控时,当另辟蹊径,临床中,有少部分糖友虽用遍中西医药治疗,但血糖仍居高不下,甚至有个别病例虽经全国著名的大医院的内分泌权威专家调治,血糖仍不达标。此时,首先应该分析其无效原因,若已用大量口服西药或大量胰岛素,应在参考各种化验指标,在确保医疗安全情况下,停服口服降糖药或停胰岛素,或两者均停,彻底抛开西医理论,完全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直接采用前人或我们自己的经验,汤剂、成药结合,内治外治并举,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如我们治疗的来自内蒙、安徽、河北、四川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内外符合上述类型的糖友,确收好效。基于此,我们正在积极探究,力争再有进展。

(八)切忌以单味“现代药研”为据累药组方

现代药理对中药降糖作用的研究结果,多数是源自动物实验,然而仅对单味药进行药理研究,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难以契合,违背了中药君臣佐使精当配伍,共同作用以防治疾病的初衷。因此,我们无论在治疗糖尿病还是糖尿病并发症时,处方用药唯一正确的途径是辨证施治,辨体调治,按方剂配伍原则,遣方用药。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开中药时,脑海中必须坚定纯中医诊疗理念,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辨体调治,精究配伍,不掺“西化”杂念,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这并不是排斥现代药理研究,而是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选择既符合证候性质,又经过药物临床研究试验筛选的有降糖作用的中药,中西共理,衷中参西。坚决杜绝不讲辨证、不究组方原则,将单药研究中有降糖作用的中药进行堆积,累药组方,失去配伍法度的做法。

(九)善用经方,活用时方,巧用单方

《伤寒杂病论》无疑是在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集合而成的,诸多经方如真武汤、五苓散、葛根芩连汤、金匮肾气汤、小柴胡汤等,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遵法用之,常获良效。此外,还有诸多时方,如逍遥散、归脾汤、补阳还五汤在治疗专病方面,功效卓著。如治疗消渴病痹症的六种证型:气虚血瘀证,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痹;寒凝血瘀证,方选当归四逆汤加减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阴虚血瘀证,方选芍药甘草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以滋阴活血、柔筋缓急;痰瘀阻络证,方选指迷茯苓丸合活络效灵丹加减以化痰活血、宣痹通络;肝肾亏虚证,方选壮骨丸加减以滋补肝肾、填髓充肉。以上都是经方、时方的灵活运用,且收效显著。而单方仙鹤草汤在治疗消渴病汗证的运用中也屡投屡验。

(十)食疗辅助,寓药于食,适当忌口

血糖高低与饮食、运动、情绪、睡眠、服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检测、诊断与治疗用药,还应注重调糖的基础治疗,如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心理调摄、睡眠状态、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等细节。中医治病自古以来重视整体观念,在施药治病之时,要权衡矛盾主次,要做到重视药疗,勿轻细节,如诸多注意事项、药物煎煮、服法、忌口、调护等,都要全面兼顾,不遗疏漏。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因而在防治疾病方面,中医食疗也有诸多讲究,要做到益则食,损则忌。《内经》曾指出,凡饮食应以“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强调了以谷物为主体,以水果为辅助,以肉类来补益,以蔬菜为补充,“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平衡膳食观,这一观念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糖尿病病人要坚持做到控制总量,调优结构,吃(食)序正确。如进餐时先喝汤、吃青菜,快饱时再吃些主食、肉类。素食为主,其他为辅,营养均衡。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还应根据病人体质的寒热虚实选择相应的食物:火热者选用清凉类食物,如苦瓜、蒲公英、苦菜、苦杏仁等;虚寒者选用温补类食物,如生姜、干姜、肉桂、花椒做调味品炖羊肉、牛肉等。针对糖尿病不同的并发症,需要不同的饮食调摄,如合并脂代谢紊乱者可用菊花、决明子、枸杞子、山楂等药物泡水代茶饮。而这些食物也属于药物,药食同源,寓调养于生活中,简、便有效,糖友易于接受。

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用相应饮食疗法进行自我保健。当出现并发症时,按并发症饮食原则进行饮食管理。 urgAhKhW+W2ir+7jyWNw1XaRtYcBtyMCJ+xYGJTVCIyNUjJGeFpzBEaZf/kJ6T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