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位】眉心至前发际呈一直线(图3-1)。
【手法】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为开天门,又称推攒竹。若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推至囟门为大开天门。
【次数】30~50次。
【作用】祛风散邪,开窍醒神,调节阴阳。
【主治】头痛、感冒、发热、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②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③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部位】两眉正中连线中点(图3-1)。
【手法】可揉,可振,可掐。
【次数】揉1分钟,振十余秒,掐10次。
【作用】镇惊,醒脑,疏风。
【主治】头疼、头晕、小儿惊风等。
【临床应用】治惊要穴。
【部位】自眉心向眉梢呈一横线(图3-1)。
【手法】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称为推坎宫。
【次数】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调节阴阳,醒脑明目。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肿痛等。
【临床应用】①开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②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多与开天门、揉太阳等合用。③若用于治疗目赤肿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
【部位】两目内眦连线中点(图3-1)。
【手法】以拇指甲掐。
【次数】10次。
【作用】开窍,治惊风。
【主治】外感风寒,急、慢性惊风等。
【临床应用】①重要望诊部位,饱满为气血充足,色青为肝旺。②用于惊风、昏迷、抽搐等。
【部位】两目平视正前方,瞳孔直下1寸许(图3-1)。
【手法】用两拇指或中指指腹点按。
【次数】1~2分钟。
【作用】明目,润燥,养颜。
【主治】目赤痛、眼睑动、口眼㖞斜、面瘫等。
【临床应用】①用于近视、弱视、斜视、干眼症、迎风流泪、畏光。②也用于皮肤干燥、皱纹等。
【部位】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图3-1)。
【手法】以拇指甲掐。
【次数】10次左右,或以苏醒为度。
【作用】醒神开窍。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①掐人中能醒神开窍,为急救要穴。②也可用于流涎、睡中磨牙、扁桃体肿大等。
图3-1 头面部穴位(1)
【部位】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点(图3-2)。
【手法】用拇指按或揉,分别称为按百会、揉百会;用指面或掌面摩,称为摩百会。
【次数】按30次,揉1~3分钟,摩5~100次。
【作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开窍明目。
【主治】头痛、惊风、目眩、惊痫、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之能安神定惊,升阳举陷。②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合用。③用于遗尿、脱肛等,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合用。
【部位】两侧眉梢后凹陷处(图3-2)。
【手法】①两拇指自前向后直推,名推太阳。②用拇指指端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顺时针揉为补,逆时针揉为泻。
【次数】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清利头目,调节阴阳,止头痛。
【主治】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以及外感内伤诸疾。
【临床应用】推揉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主要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
【部位】又称上迎香,在鼻孔两侧,鼻唇沟上(图3-2)。
【手法】用中指、食指二指按揉。
【操作时间】揉1~3分钟。
【作用】通鼻窍。
【主治】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头痛等。
【临床应用】宣肺气,通鼻窍,多用于感冒、鼻炎引起的鼻塞、呼吸不畅,常与按揉迎香、清肺经等合用。
【部位】鼻翼外缘,鼻唇沟凹陷中(图3-2)。
【手法】用拇指或食指、中两指按揉,称为揉迎香。
【操作时间】揉1~3分钟。
【作用】通鼻窍,摄涕。
【主治】鼻塞、流涕等。
【临床应用】①鼻为肺窍,穴居两侧,揉之能宣肺气,通鼻窍。 ②用于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多与鼻通、清肺经、拿风池等合用。
【部位】乳突后方,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中(图3-2)。
【手法】用拿法,称为拿风池。
【操作时间】5~10次。
【作用】发汗解表,疏风散寒。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目眩、颈项强痛等。
【临床应用】①拿风池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若再配合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发汗解表之力更强。②多用于感冒头疼,发热无汗或项背强痛等症。
【部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图3-2)。
【手法】以拇指或拇指点或揉。
【操作时间】揉1分钟。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开窍。
【主治】落枕、失眠、项强、咽喉肿痛、感冒等。
【临床应用】①疏风,治感冒、头痛。②健脑,治疗各种无意识动作。
【部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图3-2)。
【手法】或点按,或掐揉,或振按。
【次数】点或按,或揉3掐1,10次,振按1~2分钟。
【作用】利牙关,解痉挛,止流涎,止痛,开窍。
【主治】面颊、口齿等。
【临床应用】①用于牙周疾病,有健齿之功。②用于各种抽动、痹证、痉证、牙关紧闭、口眼㖞斜等。③用于多动、睡中啮齿、抽动-秽语综合征、面瘫等。
图3-2 头面颈部穴位(1)
【部位】目内眦稍下方凹陷处(图3-3)。
【手法】以小指指腹振按。
【操作时间】10余秒。
【作用】明目,通窍排脓。
【主治】眼目疾病。
【临床应用】用于目疾、小儿泪道阻塞症等。多与攒竹、四白、太阳、鱼腰等合用。
【部位】下唇下,当颏唇沟正中凹陷处(图3-3)。
【手法】用拇指端点按,称为点承浆。
【操作时间】3~5分钟。
【作用】生津敛液,舒筋活络。
【主治】流涎不止、口燥咽干、口舌生疮。
【临床应用】点承浆能生津敛液,舒筋活络,有较好的止涎作用。常与按揉廉泉配合治疗小儿流涎不止。
【部位】头面前正中线,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图3-3)。
【手法】用拇指按揉,称为按揉廉泉。
【操作时间】3~5分钟。
【作用】约束阴液,养阴润燥。
【主治】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干咳无痰等。
【临床应用】按揉廉泉能约束阴液,养阴润燥。常与点承浆配合治疗少儿流涎不止。
【部位】沿胸锁乳突肌走行的直线(图3-3)。
【手法】一手扶小儿头部使之偏向一侧,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垂直于胸锁乳突肌,从耳后缓缓向前下方推进,直到天突旁,左右各推10次;也可拿桥弓1~3次。
【次数】推10次,拿1~3次。
【作用】推桥弓平肝潜阳息风,拿桥弓提神醒脑。
【主治】头晕、乏力、小儿肌性斜颈等。
【临床应用】①推桥弓(翳风推向缺盆)用于头痛、眩晕、惊风、呕吐等。②拿桥弓用于神疲、乏力、头昏、健忘等。③揉捏用于小儿肌性斜颈。
图3-3 头面颈部穴位(2)
【部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处(图3-4)。
【手法】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为揉耳后高骨。
【操作时间】揉1~3分钟。
【作用】疏风解表,镇静安神。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①揉耳后高骨主要作用疏风解表,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多与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②也能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等。
【部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呈一直线(图3-4)。
【手法】用拇指或食指、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为推天柱骨。
【次数】100~500次。
【作用】祛风散寒,降逆止呕,清热。
【主治】项强、发热、惊风、呕吐等。
【临床应用】①推天柱骨能降逆止呕,祛风清热。主要治疗呕吐、恶心和外感发热、项强等。②治疗呕恶,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③治疗外感发热、颈项强痛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同用。
【部位】在大椎与肩髃穴连线之中点,肩背筋间处(图3-4)。
【手法】用拇指与食指、中两指对称用力提拿肩筋,称为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称按肩井。
【次数】5~7次。
【作用】发汗解表,宣通气血,升提气机。
【主治】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畏寒、头项痛、肩背痛等。
【临床应用】按拿肩井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临床上多作为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
图3-4 头面颈部穴位(3)
【部位】头顶部,当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图3-5)。
【手法】施术者一手扶住小儿头部,另一手四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置于四个神聪穴上轻揉。
【次数】2~3分钟。
【作用】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
【主治】头疼、眩晕、失眠、健忘、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
【临床应用】但凡与心、肝、脑有关的病证,用之均可收到良效。
图3-5 头部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