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常用单式手法

小儿按摩手法既有与成人按摩手法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立于成人按摩手法之外的特色操作方法,包括单式手法和复式手法两种。单式手法是最常用的基础手法;复式手法是一种组合式手法操作,为小儿按摩所特有,其理论来源于小儿特定穴。徐氏小儿按摩手法要求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补泻分明。

扫一扫,看视频

一、摩法

1.定义

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面或掌面用力,附着在小儿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环形有节律的运动,不带动皮下组织,称为摩法。临床上可分为横摩、竖摩、旋转摩、循经摩、振动摩、点按摩6种。

(1)横摩 横摩是指水平方向的环形有节律的运动。

(2)竖摩 竖摩是指垂直方向的环形有节律的运动。

(3)旋转摩 旋转摩是以指面在穴位上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摩动。

(4)循经摩 循经摩是指沿着经络走行方向做环形有节律的运动。

(5)振动摩 振动摩是指在进行摩法的同时,进行快速振动。

(6)点按摩 点按摩是指在固定的点状穴位上进行环形有节奏的运动。

2.要领

(1)肩、肘、腕要放松。

(2)手法轨迹为典型的圆形运动。

(3)操作的力度与速度要均匀。运用食指、中指、无名三指摩时,手指应并拢。

(4)力度轻,古人云“皮动肉不动”,即不带动皮下深层组织。

(5)操作频率为100~150次/分钟。

(6)本手法操作时间一般较长。

3.临床运用

(1)摩法力度很轻,摩囟门、摩中脘、摩关元、摩气海、摩神阙等为温补法的代表;摩中脘、摩腹等又具有消食化积、和中行气的作用,用于多种脾胃病证,如脘腹胀满、肠鸣腹痛、泄泻、便秘等。

(2)古人云缓摩为补,急摩为泻。一般来说,摩动的速度、压力宜均匀,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压力不宜过轻或过重。

(3)摩法的方向也与疗效有关。传统有“顺摩为补,逆摩为泻”,即虚证宜顺时针方向摩动,实证则要逆时针方向摩动,临床上应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补泻方法。

(4)指摩法常用于点状穴位,如摩百会、摩中脘,掌摩法多用于腹部;指摩法宜稍轻快,掌摩法宜稍重缓。

4.注意事项

(1)手法要轻柔灵活,不可拖擦,皮动肉不动。

(2)小儿皮肤娇嫩,可以使用润滑剂。

扫一扫,看视频

二、推法

以拇指或食指、中指两指的螺纹面着力,附着在小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称为推法。根据操作方向不同,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循经推法。

1.直推法

在皮肤表面做单方向直线运动为直推法。

(1)要领

1)直线单向推进,不得斜行,以恐动别经而招患,不得往返。

2)拇指或食指、中指两指紧贴小儿皮肤。运用食指、中指二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推时,必须并拢手指。

3)频率稍快,为120次/分钟以上。

4)掌握正确的方向,应顺经络、顺纤维、顺(肌肤)趋势操作。

(2)临床运用

1)主要用于“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如用于头面的开天门、推坎宫;用于前臂的推三关、清天河水、退六腑。

2)方向不同,补泻有别。临床有向心推(或上推)为补、离心推(或下推)为泻之说。大肠穴向心推为补,主止泻;离心推为清,主通便。七节骨上推为补为温,下推为清为泻。

3)对于小儿筋伤,顺应纤维直推是重要的理筋整复手法。此时多用手掌推,且推行缓慢,力度较深重。

(3)注意事项 小儿皮肤细嫩,推拿要求手法轻柔,避免因定点且强力推动所致损伤,操作时应注意观察小儿的表情和皮肤情况,并使用相应的介质。

2.旋推法

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方向的回旋推动为旋推法。

(1)要领

1)要求前臂摆动,手腕放松,蓄力于指。该法与指摩法相似,但指摩法力度轻,不带动皮下组织,即皮动肉不动;旋推力度重,“皮动肉也动”。

2)频率较快,为120~160次/分钟。

3)临床多以顺时针回旋推动为主,操作范围半径小(小圆圈)。

(2)临床运用

1)该法只用于五指螺纹面,作用于五经穴,如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

2)旋推为补,是补脏腑气血重要的代表手法。

(3)注意事项 旋推为圆形运动轨迹,理论上有顺时针与逆时针之别。临床运用旋推多以顺时针为主,并规定为补法。

3.分推法与合推法

分推法是指同时从中央向两边推动,如“←•→”,或“↙•↘”状,又称分法。

合推法是指从两边同时向中央推动,如“→•←”状,又称合法。分推与合推是直推法的特殊情形。

(1)要领

1)头面、手腕、背部多用拇指,腹部可用拇指、多指或大鱼际。

2)分推与合推可在同一穴位上反复运用,也可在某一部位上从上至下反复操作。

3)两侧用力对等,部位对称,速度均一。

4)轻快而不滞,频率为120~200次/分钟。

(2)临床运用

1)分推法即“分阴阳”,合推法即“合阴阳”,有调节阴阳、气血之功效,临床热证、实证多分推,虚证、寒证多合推。

2)分推法多用于起式,能分别阴阳,分理气血,激活经络与穴位。如分推头阴阳(即推坎宫)常常作为起式与开天门、运太阳、掐揉耳后高骨同用,以开启经络,激活诸穴。分推手阴阳常用于阴阳不调、气血郁滞之寒热往来、烦躁不安、腹胀、口苦、咽干等,能利枢机,解瘀结,扶正祛邪。分推腹阴阳能消积导滞,化痰行气,消胀止痛。

3)合推法多用于收功,如合推手阴阳。

(3)注意事项

1)分推操作时宜沉肩垂肘,手腕灵活,不可停滞。

2)合推法受手运动定式的影响难以轻快,临床运用较少。

扫一扫,看视频

三、拿法

1.定义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二指相对夹捏某一部位或穴位处的肌筋,逐渐用力内收,并做一紧一松的拿捏动作,称为拿法。业内有“捏而提起谓之拿”的说法。

2.要领

(1)沉肩、垂肘,拿起方向为朝向后上方。

(2)同时或交替拿起,快拿快放。

(3)节奏感强。

3.临床运用

(1)重要的放松及消除疲劳的手法。拿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肢体疼痛、强直,以及肩背有酸痛感等,如拿四肢、拿颈肩部。

(2)拿的方向为向上向外,有升提气机、发散外邪的作用。针对外感病证,不论风寒风热,凡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颈强等,均可用拿风池以祛风解表,活络止痛。

(3)在腹部用拿法,即拿起腹壁多余脂肪,又称拿腹法。其有理气化食、减肥消脂之功效。多用于小儿饮食积滞和小儿肥胖。

(4)拿肚角为特殊拿法,即拿起脐旁大筋向上用力提拿。对于寒湿困脾、饮食所伤所致的小儿腹痛、夜啼、烦躁不安等有明显的导滞行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

(5)拿肩井为古时常用的按摩收功方法,在各种按摩治疗完毕后施之,可调和气血。轻拿肩井,有升提气机的作用,能够振奋精神,助阳气之升。本法可用于小儿阳虚内寒、气机下陷、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等。

(6)除捏而提起外,有时用食指或中指在筋腱上抠拨,即弹筋拨络,亦称为拿法,如拿极泉、拿委中。

4.注意事项

(1)临床有“拿五经”一法,其操作非完全拿法。操作部位位于头部,以中指置于督脉,拇指和小指分别置于耳上之少阳经,食指与无名指置于督脉与少阳经脉之间的太阳经,五指同时由前向后行推、拿、按、揉直到发际。其有疏通经络、祛风散邪之功效,广泛用于感冒和五官等病证。

(2)提拿时手指不要屈曲,不能用指甲抠掐,以免引起疼痛等不适。

(3)补泻的关键在力度,力度的关键在接触面积,如用指端、指腹、指面,甚至整个指或掌作为接触面积,其效力显然不同,故临床应灵活选用。

(4)拿肚角刺激力度大,往往用于收式。

扫一扫,看视频

四、按法

1.定义

用指或掌着力,附着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按而留之,或一压一放地持续进行,称为按法。

2.要领

(1)着力面积比点法大,多用指腹和掌根。

(2)按压的用力方向多为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不宜斜向。

(3)用力宜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渗透到机体组织的深部。指、掌着力,先轻渐重;由浅入深,得气为度。每按压至小儿局部酸、麻、胀、痛时,可适当停留数秒,放松,再按。

3.临床运用

(1)指按法接触面积小,刺激较强,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及痛点,有较强的止痛作用。掌按法接触面积大,压力亦大,适用于腰背、脊柱和腹部。

(2)按之则热气至。按法是温补法的代表手法,如按肾俞、按小腹可聚元气,散寒邪,适用于小儿遗尿及一切虚寒证。

(3)按而散之。向下用力,于积滞部位向下用力有消散之功,如脘腹部按法可用于便秘、腹胀、厌食等。

(4)临床上常与揉法、振法结合,组成“按揉”“振按”复合手法。

4.注意事项

(1)按法与点法的区别在于接触面积,其次在于力度。由于小儿皮肤娇嫩,而点法刺激强度大,故小儿按摩多用指按法。但面积和力度大小只是相对而言,当需要强力施术,如背俞穴等,仍然可以运用点法。

(2)中病即止,尤其是腹部按法,不能太过。

(3)小儿不能准确叙述点、按时的感觉,临床不是通过询问小儿感觉,而是通过观察小儿表情判断是否得气。

扫一扫,看视频

五、揉法

1.定义

以手指的指端或螺纹面、手掌大鱼际、掌根着力,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称为揉法。揉法是在吸定基础上做回旋运动。

(1)指揉法 以拇指或中指的指面或指端,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着力,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轻柔和缓、小幅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运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2)鱼际揉法 以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位,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带动着力部分在治疗部位上做轻柔和缓、小幅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3)掌根揉法 以掌根部分着力,吸定在治疗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及着力部分连同前臂做轻柔和缓、小幅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2.要领

(1)指下吸定,不得移动。古人谓“肉动皮不动”。其力度稍重,带动皮下深层组织,但在皮肤上不能有摩擦。

(2)沉肩、垂肘、腕部放松。通过前臂的摆动和腕关节的回旋运动为主动运动,带动掌指或鱼际,在吸定的基础上做连轴式运动。

(3)操作时,压力要均匀着实,动作柔和而有节奏。操作的频率、方向和深浅要据证而定。

3.临床运用

(1)手法柔和舒适,最能放松。

(2)因其频率、方向和深浅随证而变,最大限度适合病情,针对性强,古人谓“揉以和之”,言其调和阴阳与气血。

(3)指揉法多用于穴位,常与点、按、振等法固定结合,形成3或5揉1点(按、振)的定式,刚柔相济。如拇指或中指揉太阳穴,配合点法或振法能镇静安神;掌揉法多用于腹部,配合振法消散力强,是治疗小儿腹痛、腹胀、食积、便秘等的重要方法;鱼际揉在面部运用较多。

4.注意事项

(1)应随时调整频率、力度、时间和方向使之最好的贴合病情。

(2)揉法本意为吸定,不能有皮肤摩擦。但在运用中,多“紧揉慢移”,即在线性和面状穴区操作时,在保持单次相对吸定的基础上,沿一定弧线缓缓移动。紧揉慢移扩大了治疗范围,如七节骨从龟尾向第四腰椎紧揉慢移为补;反之为泻等。

扫一扫,看视频

六、擦法

1.定义

以手在小儿体表做直线往返摩擦运动,称为擦法。分为指擦法、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小鱼际擦法4种。

2.要领

(1)直线往返,不可歪斜。

(2)着力部位紧贴皮肤,力度适中较摩法重,不可擦破皮肤。

(3)频率较推法、摩法快,为160~240次/分,动作要求均匀连续,节奏感强,以透热或皮肤潮红为度。

3.临床运用

(1)擦能生热,擦法具有柔和的温热刺激,能温经通络,温经散寒,解痉镇痛。广泛用于风寒外束、肌腠闭郁、正邪相争之外感寒证,同时又用于脾胃虚寒,治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等,能温中而散内寒;对肢体麻木、痹痛不止等经脉客寒也能逐之。如小鱼际横擦风池、风府可祛风解表散寒;擦命门可温补肾阳止遗;全掌擦关元、八髎可温阳止泻。

(2)擦法渗透力强,产热较多,故许多医家凡按摩结束,在损伤部位用擦法,使热力透下,以加强疗效。

(3)重擦又能散热,扩张血管,甚至使局部红紫,所以,热证、实证及危急重证也常用擦法。

(4)擦脊。用全掌紧贴脊柱,快速往返擦脊,以脊柱透热为度。擦五俞:以小鱼际置于膀胱经第一线,平行于脊柱,上下来回快速擦之,透热为度。要求两侧均擦。

(5)指擦法。常用于五官疾患,如指擦鼻旁、耳周,可以温热通窍,对于鼻塞流涕,以及耳鸣、耳聋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4.注意事项

(1)擦法要求暴露皮肤,运用油类润滑剂,以保护皮肤防止破损,以及加强药力渗透。

(2)擦法常作为收功手法。

扫一扫,看视频

七、掐法

1.定义

以拇指爪甲垂直切入小儿的穴位或部位,称为掐法,又称“切法”“爪法”“指针法”。

2.要领

(1)快进快出。

(2)垂直施力,得气而止。

3.临床运用

(1)急救醒神。掐法属于强刺激手法,有痛感,常引起小儿啼哭,多用于闭证、脱证、阴阳离决,或气血逆乱、其他手法难以救治之时。唯有掐法,小儿因痛而恸,妄行逆乱之气突然闭止,正气或可康复,阴阳或可续接。掐之则提神醒脑或通关开窍,如掐百会、阳陵泉、人中、攒竹、合谷、涌泉等。

(2)息风止痉。适用于高热惊风。小儿高热,无汗而烦,继之可发展为惊风,表现为眼目上翻,手脚抽搐,甚者神昏,此时常用掐法,如掐二扇门、老龙、精威、五指节。

(3)借其强刺激用于外感,有发汗祛邪之功效,如掐耳后高骨、列缺、小天心等。

(4)掐法还可用于升降失调之证,如胃脘腹痛可掐内关;呃逆可掐天突、中脘;夜啼可掐神阙。

4.注意事项

(1)中病即止,严格控制次数。古时多以掐后儿不出声为“不治”,在运用掐法急救的同时,应考虑其他抢救措施。

(2)不要掐破皮肤。

(3)用于外感和定惊,多于治疗结束时操作,且掐后多辅以揉法。不宜作为常规手法使用。

扫一扫,看视频

八、捣法

1.定义

以中指指端,或食指、中指二指屈曲的指间关节着力,做有节奏叩击穴位的方法,称为捣法。

2.要领

(1)前臂为动力源,腕关节放松。

(2)捣击时取穴准确,发力稳,有弹性。

3.临床运用

(1)镇静安神。用于点状穴位,特别是四肢关节处,能活络通关,镇惊定志,如捣小天心就有改善睡眠和夜啼的作用。

(2)醒脑开窍。用于头部、额部等肌肉较少之处,有醒脑开窍的作用。可用于小儿遗尿、抽动症、多动症,以及鼻炎、鼻窦炎、耳鸣、耳聋等。

4.注意事项

(1)因为本法为强刺激手法,建议中病即止。

(2)注意力度不宜过大。

九、捏法

扫一扫,看视频

1.定义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或食指、中指二指,或拇指与四指的指面做对称性着力,夹住小儿的肌肤,相对用力挤压并一紧一松逐渐移动,称为捏法。小儿按摩的捏法主要用于脊柱,又称小儿捏脊法。

2.要领

(1)操作部位均为从龟尾向上推进,直至大椎。

(2)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力度要恰当。捏得太紧,不容易向前捻动推进,捏得太松则不易提起皮肤。推进与捏拿速度要快而流利。

(3)捻动向前,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4)一般捏脊法多3遍以上。最后1遍操作时,每捏3提1;提1时,力度稍深重。

3.临床运用

(1)两种捏脊疗法的操作方法和作用部位有别。由于人手的常用定式使第一种术式主要刺激脊旁,第二种术式(冯氏捏脊)主要作用于脊柱正中。脊旁多刺激夹脊穴和背俞穴,正中则更偏重刺激督脉。

(2)不同的作用部位决定了两种捏脊法的临床运用各有重点。普通捏脊法重点作用于脊旁,刺激背俞穴,故有很好的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冯氏捏脊捏在正中,正中为督脉所居,督脉为阳经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故能促进小儿生长发育,能温阳、通阳、助阳,常用于体质虚弱,尤其以阳虚和气虚为宜。两种捏脊法广泛用于多种小儿病证,如肺虚之反复感冒、虚喘和哮证缓解期,脾虚之厌食、消瘦、呕吐、泄泻、脱肛,肾虚之遗尿、小便频数、耳鸣、耳聋等。其能明显增强小儿体质,用于养生保健有明显效果。

(3)为强刺激手法,长于化积,化痰,行水。用于饮食停积、痰饮、阴寒证的治疗。尤善于治疗疳积,临床又有“小儿捏积”之称。

(4)该法为补中有泻,攻补兼施,故上述病证不论虚实、久病新病均可运用,是强身健体的小儿按摩常用方法。

4.注意事项

(1)操作时不可拧转。

(2)传统为从下向上捏,近来有从上向下捏的报道,并未见副作用。一般操作遵从古法,从下向上捏。

(3)最后的捏3提1刺激强度稍大,要注意手法稍轻,尽量不引起小儿不适。

(4)不需要过分强求弹响。

十、摇法

扫一扫,看视频

1.定义

以一手托住或握住需要摇动关节的近端,另一手握住其远端使肢体做被动的环转运动。

2.要领

(1)操作时,小儿应放松,肢体自然下垂,操作动作要缓和稳定。

(2)环转的轨迹为圆锥体。顶点在关节处,底为关节远端肢体所运动的圆形路径。故固定和圆形摇动为其基本要点。

(3)摇动的幅度由小至大,频率由慢渐快。

3.临床运用

(1)用于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能增强其运动范围,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松懈粘连,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适用于伤筋及疾病所致的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如臂丛神经损伤、肌性斜颈,以及脑瘫、五迟、五软、五硬等。

(2)动摇肢体,可活气血,通经络,消积滞,如摇肘和摇食指(赤凤摇头)。

(3)摇法能导引阳气,用于阳虚懒动及小儿肥胖等。

4.注意事项

(1)不可暴力摇动,摇动频率不宜过快。

(2)摇动的方向和幅度需在生理活动范围内。

(3)如摇动时手下有抵抗感,或小儿啼哭,应停止操作。

十一、搓法

扫一扫,看视频

1.定义

在夹持的基础上来回运动称为搓法。其法为用双手掌夹持小儿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快速搓揉,并做上下往返移动。

2.要领

(1)夹持松紧适度。

(2)双手用力均衡。

(3)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3.临床应用

(1)运用于柱状部位,如上肢、下肢、胸廓和胁肋等。

(2)用于四肢活血化瘀,放松肢体;亦用于胸廓和胁肋,可顺气、化积、化痰、消痞、散结。

4.注意事项

(1)操作时,切忌粗暴,不用蛮力。

(2)如小儿不合作,或哭闹,不宜在胸胁部位进行操作,以免岔气伤。 sbMOApPMsXfawalgL+nq48epD/XXcOIQuTptLemKnLPstCoXyRMTnGYwi/9+eR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