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我写了这点东西是未免太大胆了,因为它的内容是会使人吃惊的。这个问题太大了,以我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人,要纠正已往伤寒名家的某些严重错误,从而和我们现代的中医学者共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是令人难以相信的。这些注家都是历代的大文豪、大医家,怎好随便冒犯尊严呢?不怕人群起而攻吗?这一点我是考虑到的。确实也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为着亿万人民的身体健康,为着真理,为着替后来医家扫清一条平易坦直的道路,就是有人骂我狂妄,说我出风头,我都甘愿接受。

我大胆地指出:《伤寒论》一书虽然古今都被人承认是一部经典著作,是指导临床的好书,但它真正的伟大之处还没有人指出。它的义理也是晦涩不明的。这个责任要朱肱和成无己二人来负,主要是因为朱肱把阴阳二字误训为寒热。于是三阳为热,三阴为寒的谬解就一直传到现在,虽经过刘河间的驳斥,但始终不能根除这个祸根,直到现在还保存着。 至少还留些残余。 成氏是《伤寒论》的第一个注家,后来注家多数是跟着他走的,他是引用《内》《难》二经的话来证明他的论解,的确是似乎有力的,无怪后人都相信了他。但是张仲景大论是创作的。引用已往的《内》《难》二经,并不能够完全来证明他的意义。 有人 说大论是古经由仲景改编,这话没有一定的根据,任何人也不能下结论,总而言之大论一书是较《内》《难》更实用、更实际、更坦直的了。 但就由成氏这样一来,以盲引盲地一直错了下来;当然也有一些有胆气的,聪明的,比较进步的指出了成氏的一些错误,尤其是柯韵伯,应该说是最进步的、最杰出的了。但总没有真正地揭出成氏的主要错误东西。成氏的错误路线,仍一直是被人认作康庄大道在走着。过去的人被害是无法挽回的了,我们中医学要同其他科学一样脚踏实地地废除那些玄虚的空谈,把中医学去粕存精地承继下来,从稳实的基础上发扬进步才是。

我们要知道,张仲景的思想,在那个时代里是非常进步的,他的书一点迷信色彩也没有,平坦而质朴,明白而且切实,其创造性尤为突出。前贤尊他为医圣,是一点也不过誉的。他所说的六经,虽然是本于《内经》,但他却不为所拘,而更实际、更扩大灵活地把它运用起来。 也不是仅仅如陆渊雷所说的只包括那些证候群。 中风、伤寒二名,他也是创造性地更实际地把它运用到全论中去,使他的文章简单而概括,而且也更纪律地一贯到底。然而不幸地被成氏所歪曲了,这是仲景意想不到的,现在把成氏最根本也最彻底的错误举例来说明一下。

第一,成氏连句子也没有读通,如论文第二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三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十二条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三十五条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除太阳病必然所共有的恶寒发热、头痛体痛等证外,简括地来说,就是汗出脉缓者,名为中风,无汗脉紧者,定名为伤寒。试看自汗 (虚) 、脉缓 (虚) 、干呕 (虚) ,不都是虚吗?无汗 (实) 、脉紧 (实) 、喘 (实) ,不都是实吗?中风与伤寒分虚实,已有人说过, 但不彻。 不必多讲了;桂麻二汤用意是容易理解的,也不必说它了,只是“名为”二字被人所忽视了。而成氏偏把“汗出脉缓名为中风”的句子读成“中风是汗出脉缓”。这样一翻便把仲景所定的抽象名词作为了具体的病证来看待,因此下文的伤寒脉缓呢,中风脉紧呢,等等,都不好解释了。即如山田正珍,在日本注家中算是佼佼者,他对三十八条的“太阳中风脉紧”这几个字却糊涂了,说是中风当作伤寒;聪明如柯韵伯也说是“风寒不必拘”。这些就完全表明了他们对仲景中风、伤寒二名的意义都没有懂得。须知仲师首先立此二名,是作为他全论的总冒来提贯全文的,是全论之经,成氏把它只作太阳两个病证来看待,岂不害死了人。连柯氏和山田氏两个杰出的注家也不能例外幸免。 所引前二条是为中风伤寒立虚实之名;后二条是桂麻二汤所隶之证。

第二,六经是全论之纬,作人体内外之分,既不离经,亦不为经所拘,是仲师的创作。 不离经是常法,也就是本于《内经》;不为经所拘是变法,既是仲师的创作,也是仲景最正确的体验。因为疾病之在人体是绝不能规划它一定要照常规的。 成氏专引《内》《难》经文为证,岂不大谬。试看大论中有几处引用“经曰”的,有几处谈“经络藏府”的,而表与里 六经 、中风与伤寒 虚实 则全面地普遍用到。六经证候是显示敌人所在之处, 表里的深浅上下。 以及敌我斗争的情况,虚实是衡量敌我力量的强弱。疾病之所以生,所以能愈与否,舍此二者,尚有何物?仲师以这两点作一论之经纬岂不直接了当。后人弄得乌烟瘴气,纠缠不清,根据其错误的理解,稍有不合便说错简,乱加删改,任意胡为,削足适履,莫此为甚。就是有点进步,有些体验,也能治好一些病,最多亦不过是枝枝叶叶、星星点点而已,如瓶中养花,毫无根干,所获甚微,所失甚大。今但举出主要两则为证,其余不必多赘。

正方幼失怙恃,早岁废学,仅在小学读了几年书。14岁时幸蒙阿姐留养。姐丈家世业医,得入医门,不过为糊口之计。18岁在合肥东乡大兴集开业,年少无术,谁能相信,生计萧条,遁而为僧。悠悠二十余年,但未敢有荒学业。后所住寺为军队所占,愤而返俗,娶妻生子,仗医糊口罢了。1953年秋荣幸地参加了省首次召开的中医座谈会,深受感动和启发,才自知奋勉。一九五六年秋,蒙政府吸收入全椒县医院工作。1962年冬县卫生科举办了一所“中医学习班”,任我为教师,为诸生讲授《伤寒论》,遂收集了一些注解,曾将备课所取的材料,集为《伤寒论备讲》一书,虽某些地方也提出了个人的见解,然大多是随着已往注家的说法对付下去。事后总觉得内疚不安,因为有许多说法是矛盾的,是不能令自己满意的。乃专读经文,勤研深究,常废餐寝,今日所写的也就是我区区的心得了。正确与否不敢自定,手边参考书太少,加上我的文化水平有限,经验更是不够,希望同道大家给予指教,以便改正和提高,使我在今后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身体健康服务。

边正方
1965年端午于安徽省全椒县医院 FUrDG46oFgRDfpX9TwQH4RKjZ0Qw3YYqby3/tVtL60qnbaqOAjoVUYaSIrOaiu/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