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生长发育

生长和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生长和发育两者紧密相关,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的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器官、系统的成熟状况。

一、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发育,不论在总的速度上或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上,都有一定规律。

1.生长发育具有连续性 阶段性 生长发育在整个小儿时期不断进行,但不同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速度不同。例如,体重和身长在生后第 1年,尤其前 3个月增长很快,第1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2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2.各系统 器官发育不平衡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例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2年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其他器官如心、肝、肾、肌肉等增长基本与体格生长平行。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以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为例,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从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低级到高级)。

4.生长发育存在个体差异 小儿生长发育虽遵循一定的规律,但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正常范围,“正常值”并不是绝对的,必须结合考虑影响个体的不同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小儿生长发育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先天因素

1.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的遗传因素决定小儿生长发育的“轨道”,或特征、潜力、趋向,如皮肤的颜色、头发的颜色、面形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迟早、对营养素的需要量、对传染病的易感性等,受种族、家族的遗传信息影响深远。在异常情况下,严重影响生长的遗传代谢缺陷病、内分泌障碍、染色体畸形等,更直接与遗传有关。

2.孕母因素 胎儿子宫内的发育受孕母生活环境、营养、情绪、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母亲妊娠早期的病毒性感染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形,受到某些药物、X 线照射、环境中毒物和精神创伤的影响,可使胎儿发育受阻;孕母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流产、早产和胎儿体格生长及脑的发育迟缓等。

(二)后天因素

1.营养 儿童的生长发育需充足的营养素供给。营养素供给比例恰当,生活环境适宜,可使生长潜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宫内营养不良的胎儿不仅体格生长落后,严重时还影响脑的发育;生后营养不良,特别是第 1~2年的严重营养不良,可影响儿童体重、身高及智能的发育,使身体免疫、内分泌、神经调节等功能低下。

2.疾病 疾病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十分明显,如急性感染常使体重减轻;长期慢性疾病则影响体重和身高的发育;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

3.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儿童生长发育的状况。良好的居住环境,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水源清洁、无噪声、居住条件舒适,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护理、良好教养、体育锻炼、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等,都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因素。

三、体格生长

小儿体格生长应选择易于测量、有较大人群代表性的指标来表示。

(一)体重

体重是小儿机体的总重量,是反映体格生长与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儿科临床中用体重作为计算热量、药量及静脉输液量等的依据。称量体重,应在清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的状况下进行。

小儿出生时体重约为3kg,出生后的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5kg,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约2kg。正常小儿体重可用以下公式推算。≤6个月体重(kg)=3+0.7×月龄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1~12岁体重(kg)=8+2×年龄同一年龄小儿的体重可有一定的个体差 异,其波动范围不超过正常均值的 10%。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肥胖症,体重下降超过正常均值的 15% 者为营养不良。

(二)身高(长)

身高(长)是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长度。立位测量称为身高;3岁以下小儿立位不易准确测量,常以仰卧位用量床测量,测量值为身长。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相差约 1cm。测量身高时,应脱去鞋袜,摘帽,取立正姿势,枕、背、臀、足跟均紧贴测量尺。

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时身长约为 50cm。出生后第 1年身长增长最快,约 25cm,其中前 3个月约增长12cm。第2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 10cm。2周岁后至青春期身高(长)增长平稳,每年约 7cm。进入青春期,身高增长出现第二个高峰,其增长速率约为学龄期的2倍,持续2~3年。临床可用以 下公式推算2岁后至 12岁儿童的身高。

身高(cm)=70+7×年龄

身高(长)增长与种族、遗传、体质、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有关,身高的显著异常是疾病的表现,如身高低于正常均值的70%,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此外,还可测定上部量和下部量。上部量指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下部量指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的长度。上部量与脊柱增长关系密切,下部量与下肢长骨的生长关系密切。12岁前上部量大于下部量,12岁以后下部量大于上部量。

(三)囟门

囟门有前囟、后囟之分。前囟是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前囟的大小是指囟门对边中点间的连线距离。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 就已闭合,至迟 6~8 周闭合。

囟门可反映小儿颅骨的生长及发育情况,对某些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等。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

(四)头围

头围是从双眉弓上缘处,经过枕骨结节,绕头 1 周的长度。足月儿出生时头围为 33~34cm,出生后前 3个月和后 9个月各增长 6cm,1 周岁时约为 46cm,2周岁时约为 48cm,5 周岁时约增长至 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 54~58cm。

头围的增长与脑和颅骨的生长发育有关。头围明显小者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过大则常提示为解颅(脑积水)。

(五)胸围

胸围的大小与肺和胸廓的生长发育有关。测量胸围时,3岁以下小儿可取立位或卧位,3岁以上取立位。被测者应处于安静状态,两手自然下垂或平放(卧位时),两眼平视;测量者立于被测者右前侧,用软尺由乳头向背后绕肩胛角下缘 1 周,取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值。测量时软尺应松紧适中、前后左右对称。

新生儿胸围约 32cm;1岁时约 44cm,接近头围,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一般营养不良或缺少锻炼的小儿胸廓发育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反之,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早。

(六)牙齿

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20 颗)和恒牙(28~32 颗 )。出生后 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出牙顺序是先下颌后上颌,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唯尖牙例外。乳牙在2~2.5岁出齐。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 1 颗恒 牙,自 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最后一颗恒牙(第三磨牙)一般在 20~30岁时出齐,也有终生不出者。

2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乳牙数=月龄 -4(或 6)

牙齿的生长与骨骼的生长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平行。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营养不良等。

(七)呼吸、脉搏

呼吸、脉搏的检测均应在小儿安静时进行。年龄越小,呼吸、脉搏越快。各年龄组小儿呼吸、脉搏的正常值见表 3-1。

表3-1 各年龄组小儿呼吸、脉搏次数及比值

(八)血压

测量血压时应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宽度的袖带,袖带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2/3,袖带过宽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血压值为低,过窄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血压值为高。小儿年龄愈小血压愈低,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收缩压(mmHg)= 80 +2×年龄

舒张压(mmHg)= 收缩压 ×2/3

四、小儿心理行为发育
(一)感知发育

1.视觉 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功能,但不敏锐,只能看清 15~20cm 内物体;2个月起可协调地注视物体,初步有头眼协调;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可追寻活动的物体或人;4~5个月开始能认识母亲,见到奶瓶表示喜悦;6个月时能转动身体协调视觉;9个月时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岁半时能区别各种形状;5岁时可区别各种颜色;6岁时视深度已充分发育。

2.听觉 出生 3~7天听觉已相当良好;3个月时可转头向声源;4个月时听到悦耳声音会有微笑;8个月时能区别简单语言的意义;9个月时能寻找来自不同方向的声源;4岁时听觉发育完善。

3.嗅觉和味觉 新生儿的嗅觉和味觉出生时已基本发育成熟,对母乳香味已有反应,对不同味道如甜、酸、苦等反应也不同;3~4个月时能区别好闻和难闻的气味;5个月时对食物味道的微小改变很敏感,应合理添加各类辅食,使之适应不同味道。

4.皮肤感觉 新生儿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等部位已很敏感;痛觉出生时已存在,疼痛可引起全身或局部的反应;温度觉也很灵敏,尤其对冷的反应。2~3岁时小儿能通过皮肤觉与手眼协调一致的活动区分物体的大小、软硬和冷热等;5岁时能分辨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

5.知觉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综合反映,与上述各感觉能力的发育密切相关。小儿 1岁末开始有空间和时间知觉;3岁能辨上下;4岁辨前后,开始有时间概念;5岁能辨自身的左右。

(二)运动发育

小儿运动功能的发育是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发展的。

1.平衡与大运动 新生儿俯卧时能抬头 1~2秒;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抬头很稳,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18个月可跑步和倒退行走;24个月时可双足并跳;30个月会独足跳。

2.细运动 3~4个月时可自行玩手,并企图抓东西;5个月时眼与手的动作取得协调,能有意识地抓取面前的物品;5~7个月时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性的动作;9~10个月时可用拇指、食指拾东西,喜欢撕纸;12~15个月时学会用匙,乱涂画;2岁时会粗略地翻书页;3岁时会穿简单的衣服。

(三)语言发育

语言的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3个阶段。新生儿已会哭叫;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3个月发出咿呀之声;4个月能发出笑声;7~8个月会发复音,如“妈妈”“爸爸”等;1岁时能说出简单的生活用语,如吃、走、拿等;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5岁后能用较为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四)心理活动的发展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性格等众多方面。出生小儿不具有心理现象,但一旦条件反射形成即标志着心理活动发育的开始,且随年龄的增长,一直处在不断的发育过程中。

新生儿已有非条件性的定向反射,如大声说话能引起新生儿停止活动,对饥饿、不舒适、寒冷等表现出不安、哭脸及啼哭等消极情绪;2个月时积极情绪增多,尤其是看到母亲时,表现非常高兴;3个月开始能短暂地集中注意人脸和声音;5~6个月的婴儿能再认母亲和其他亲近的人,但不能重现;1岁以后才有重现。

幼儿期再认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幼儿末期,能再认相隔几十天或几个月的事物,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和复杂;学龄前期小儿已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对感兴趣的、能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较易记忆,并保持持久;学龄期儿童由于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学习任务的要求,有意记忆能力增强,记忆的内容拓宽,复杂性增加。5~6岁后能较好地控制其注意力;11~12岁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提高,注意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五、变蒸学说

变蒸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用来解释小儿生长发育规律,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期间生理现象的一种学说。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其形体、神智都在不断地变异,蒸蒸日上,故称变蒸。变蒸的日数,是由出生之日算起,32日为一变,64日再变,变且蒸,即两变一蒸,合320日为十变五小蒸。小蒸之后,又64日一大蒸,大蒸后,又64日复大蒸,复大蒸后,又128日再复大蒸,计256日三大蒸。至此,小蒸320日,大蒸256日,共计576日,约一岁零七个月,变蒸完毕。小儿在变蒸过程中,不仅其形体不断地成长,其脏腑功能也不断地成熟完善,因而形成了小儿形与神之间的协调发展。

变蒸学说总结出婴幼儿生长发育具有这样一些规律:小儿生长发育在婴幼儿时期最快;婴幼儿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每经过一定的时间周期,显示出显著的生长发育变化;在小儿周期性生长发育显著变化中,形、神是相应发育、同步发展的;变蒸周期是逐步延长的,显示婴幼儿生长发育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减慢;一定年龄(576日)后,不再有变蒸,小儿生长发育趋于平缓。变蒸学说揭示的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是符合实际的,对于我们认识小儿的生长发育特点、研究当代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ykEIhxa1fHsFj/W15tZUwVvAbwzdhCVLKyVN9BwBtv75PIX9tOyLm0ZFNc+Sxfo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