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节
鼻渊

鼻渊是指因外邪侵袭或脏腑失调所致的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常伴鼻塞、头痛、嗅觉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病证。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可分为急鼻渊和慢鼻渊,急鼻渊是发病急,病程较短的一种急性疾病;而慢鼻渊多因急鼻渊的失治转变而成,是一种经久不愈的慢性疾病。本病病位在鼻窍,与肺、脾胃、肝胆、肾密切相关。)西医学中的鼻窦炎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鼻渊的历史沿革见表1-10-1。

【病因病机】

鼻渊的发生,外因常以风邪为主,并多夹杂寒、热、湿等邪气,久而蕴毒化浊。内因常因饮食劳倦失常、恚怒失节或外邪传里导致肺、脾、胆、肝肾功能失调,内外合邪,邪聚鼻窍而为病。

(一)病因

1.外邪袭肺 风热外袭伤肺,或风寒外犯,郁而化热,导致肺失清肃,邪聚鼻窍为病。

2.七情所伤 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化火,胆火循经上犯,移热于脑,伤及鼻窍,或邪热犯胆,胆热上蒸鼻窍为病。

3.饮食内伤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导致湿热内生,困遏脾胃,运化失常,湿热邪毒循经熏蒸鼻窍为病。

表1-10-1 鼻渊的历史沿革

4.久病体弱 久病失养,导致肺脏虚损,肺卫不固,易为邪犯,邪滞鼻窍为病;或素体脾弱,运化失健,升清降浊失常,湿浊内生,内聚鼻窍为病。或湿热火毒之邪久羁,渐而伤阴,损及肝肾,虚火内生,上炎灼津为痰,滞留、灼伤鼻窍而为病。

(二)病机

本病病位在鼻,但与肺、脾胃、胆、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由于外邪侵袭、饮食失常、情志不遂等原因致风热、湿热、痰浊、瘀毒等病邪壅滞鼻窍而发病,病久体弱,导致肺脾虚弱、肝肾亏损,邪气久羁。

基本病机为虚实夹杂,急性期以实为主,慢性期以虚实夹杂多见。病理性质以热为主,有实热、虚热之分,实热以风热外袭、胆腑郁热、脾胃湿热为主,虚热以肝肾阴亏,虚火上炎多见。病理因素以风、湿、热、浊为主。鼻渊的病因病机演变见图1-10-1。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浊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可流向鼻前孔,也可向后流入咽部,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或可伴头痛,头痛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急性期常伴有恶寒、发热、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全身外感症状,慢性期常可见头晕、疲倦、纳差、耳鸣、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临床表现。

2.急性期鼻黏膜充血肿胀,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鼻腔内有大量黏膜或脓性鼻涕积留;与鼻窦部位相应的体表局部压痛,可伴有红肿。慢性期亦可见鼻黏膜充血肿胀或肥厚,鼻甲肥大,腔内有脓性分泌物,甚或呈息肉样变。

3.可有伤风鼻塞或鼻窒等病史。

上颌窦穿刺冲洗、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可协助本病诊断。

图1-10-1 鼻渊病因病机演变示意图

(二)鉴别诊断

1.鼻窒 鼻窒亦可出现流涕、鼻塞、头痛等类似于鼻渊的症状,但鼻窒以鼻塞为主要临床表现,流涕较少,体检以下鼻甲肿胀为主,脓性分泌物不多,病程一般较长。鼻渊病程可长可短,以大量流浊涕为突出表现,可兼有鼻塞,体检时以中鼻甲肿胀为主,中鼻道或嗅裂可见较多脓涕。

2.鼻鼽 鼻鼽亦可出现鼻塞、流涕,常伴鼻痒、喷嚏,以突然和反复发作为特征,且常为流清涕;鼻渊以流浊涕为主要表现,可资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一般急性起病多属实证,久病多属虚实夹杂证。实证当辨风、湿、热、浊、瘀等邪气的轻重。虚证当辨气虚、阴虚、阳虚的属性,以及虚在何脏,本病以气虚多见,阴虚次之,阳虚少见。

2.辨病性 鼻涕的形色气味、鼻腔黏膜颜色及肿胀程度、头痛性质可为辨病理性质提供重要依据,涕多质黏多属湿盛,黄涕多属热盛,黄脓涕多属热毒盛,涕腥臭多属浊气盛。鼻腔黏膜红肿较甚,多为实热证,若淡红肿胀,多为虚证;若瘀黯多夹瘀,鼻黏膜肿胀较甚、湿润甚则息肉样变,多为湿重。头剧痛、跳痛,则多为风热,锐痛多为瘀;头隐痛多为阴虚。

(二)治则治法

本病以分期论治为原则。急性期多以外邪袭肺、胆腑郁热、脾胃湿热为主,当以攻邪为主,慢性期以肺气虚寒、脾气虚弱、肝肾阴虚为主,当攻补兼施。

本病具体治法则应随证治之。外邪袭肺,常用苍耳子散和银翘散,疏风清热、宣通鼻窍;胆腑郁热,常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胆热、利湿通窍;脾胃湿热,常用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化浊通窍;肺气虚寒,常用温肺止流丹,温补肺脏、益气通窍;脾气虚弱,常用参苓白术散,健脾利湿、益气通窍;肝肾阴虚,常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滋补肝肾、降火通窍。

(三)分证论治
急性期
1.风邪袭肺

(1)症状及分析

鼻流黏涕,或涕黄而量多不止,鼻塞时作,或持续不止,或不闻香臭——多因风热犯肺或风寒化热,上壅鼻窍,清窍失宣;

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甲肿大,中鼻道或嗅沟有脓液,或颧额胀痛——热邪上壅,清窍失宣;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邪犯肺卫,正邪相争,营卫失和,肺气不利;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寸浮——外邪袭肺之象。

(2)治法: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3)主方及分析:苍耳子散合银翘散。

苍耳子、辛夷、白芷——辛散通窍,祛湿化浊;

薄荷、牛蒡子——辛凉通窍,疏风散热;

银花、连翘——疏散风热;

荆芥、淡豆豉——祛风散寒;

芦根、竹叶——清热除烦;

桔梗、甘草——清热排脓。

(4)加减

涕黄热盛,口干,汗多者,加栀子、黄芩;

涕多腥臭,浊邪盛者,加鱼腥草、佩兰、鱼脑石;

鼻塞持续,鼻涕黏稠,湿邪盛者,加广藿香、薏苡仁;

咽痛者,加射干、牛蒡子;

咳嗽痰黄,脉兼滑,痰多者,加浙贝母、黄芩、瓜蒌。

2.胆腑郁热

(1)症状及分析

脓涕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或嗅觉减退,或头痛剧烈——胆腑郁热,循经上犯,壅滞鼻窍;

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寐少梦多,小便黄赤——胆腑郁热,肝气不疏;

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或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叩痛或压痛——胆腑郁热,循经上犯,燔灼气血,熏腐黏膜;

舌质红,苔黄,或兼厚腻,脉弦数——胆腑郁热,肝胆不疏之象。

(2)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3)主方及分析:龙胆泻肝汤。

柴胡——疏泄胆气;

龙胆、黄芩、栀子——清泻肝胆之火;

泽泻、车前子、木通——清热利湿;

生地黄、当归——柔肝滋阴养血,防止过用苦寒药伤正;

甘草——调和诸药。

(4)加减

鼻塞甚者,加苍耳子、辛夷、薄荷;

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

3.脾胃湿热

(1)症状及分析

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或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脾胃湿热,循经上蒸鼻窍,清窍失宣;

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脾胃湿热,运化失权;

检查见鼻黏膜红肿,尤以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颌面、额头或眉棱骨压痛——脾胃湿热,循经上蒸鼻窍;

舌质红,苔黄腻,脉涩或兼数——湿热之象。

(2)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3)主方及分析:甘露消毒丹。

广藿香、石菖蒲、薄荷——芳香化浊宣窍;

白豆蔻——行气醒脾;

滑石、茵陈、黄芩、连翘、木通——清热利湿;

浙贝母、射干——化痰散结。

(4)加减

鼻塞甚者,加苍耳子、辛夷;

鼻涕带血者,加仙鹤草、白茅根、栀子炭。

慢性期
4.肺气虚寒

(1)症状及分析

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肺气虚弱,无力托邪,邪滞鼻窍,清窍失养;

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咳嗽痰多——肺气不足,肺卫不固,腠理疏松;

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有黏性分泌物——肺气虚弱,无力托邪,邪滞鼻窍;

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肺气虚寒之象。

(2)治法:温补肺脏,益气通窍。

(3)主方及分析:温肺止流丹。

人参、甘草——温补肺气;

桔梗、鱼脑石——排脓通窍;

细辛、荆芥——散寒通窍;

诃子——敛肺气。

(4)加减

头额冷痛,加羌活、白芷、川芎;

畏寒,易自汗,遇寒加重者,加防风、桂枝、白芍、黄芪。

5.脾气虚弱

(1)症状及分析

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嗅觉减退,鼻塞较重——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湿浊上犯,停聚鼻窍;

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闷胀——脾虚湿困,升降失常,运化失权;

检查见鼻黏膜淡红,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湿浊上犯,停聚鼻窍;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或寸脉弱——脾气虚弱之象。

(2)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窍。

(3)主方及分析:参苓白术散。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补脾益气;

白扁豆、薏苡仁——健脾除湿,芳香醒脾;

陈皮、砂仁——行气燥湿;

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4)加减

芳香通窍法当活用,常加苍耳子、辛夷;

大便水泄,次数较多者,加诃子、乌梅;

腹胀,矢气则舒者,加木香、枳壳。

6.肝肾阴虚

(1)症状及分析

鼻流浊涕,量少,头脑空痛——火热稽留伤阴,或脓涕久流,竭耗阴液,损及肝肾,虚火内生,上炎滞鼻,灼伤鼻窦;

头晕耳鸣,健忘失眠,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肝肾阴虚,清窍失养,阴虚生内热;

鼻肌膜微红微肿,或下鼻甲萎缩,鼻窦肌膜增厚或萎缩——火热稽留伤阴,或脓涕久流,竭耗阴液,损及肝肾,虚火内生,上炎滞鼻,灼伤鼻窦;

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阴虚之象。

(2)治法:滋补肝肾,降火通窍。

(3)主方及分析:杞菊地黄汤。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

菊花、牡丹皮——清肝热;

泽泻、茯苓——利湿。

(4)加减

鼻塞不通者,加苍耳子、辛夷;

心烦失眠者,加麦冬、酸枣仁;

鼻涕带血者,加墨旱莲、栀子炭。

(四)其他治疗

1.中成药 银翘解毒片、辛夷鼻炎丸:用于外邪袭肺证。

霍胆丸、龙胆泻肝丸:用于胆腑郁热证。

清胃黄连丸、甘露消毒丹:用于脾胃湿热证。

玉屏风散:用于肺气虚寒证。

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丸:用于脾气虚弱证。

杞菊地黄丸:用于肝肾阴虚证。

2.局部治法 鼻渊中药治疗可配合辨证施用滴鼻、熏鼻、鼻窦穿刺冲洗、针刺、灸疗、局部按摩方法以增强疗效,改善症状。

知识拓展

鼻内镜手术

鼻内镜手术是目前治疗鼻窦炎的常用手术方式。鼻内镜手术是利用高分辨、可变换视角的Hopkins内镜开展鼻窦手术,使鼻腔、鼻窦,尤其是深部的手术能在直视下进行。且利于一些凹陷和裂隙内的病灶清理,可恢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在直视下手术组织损伤少,出血少,术中视野清晰,可以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成为常规鼻窦手术的补充。适应证包括:①额窦较大囊肿,侵及筛窦而且鼻腔内可见中鼻道膨出或中鼻甲呈现光滑的膨隆者。②蝶窦病变包括蝶窦囊肿、蝶窦真菌病或蝶窦内占位性病变。③筛窦炎症、鼻顶筛窦息肉,经多次手术仍有复发者。④筛蝶窦内异物。⑤上颌窦病变行上颌窦活检术,或慢性复发性上颌窦炎经保守治疗无效。⑥鼻痒、打嚏、流清水涕者可经鼻内镜下行鼻内翼管神经切除术。

【预防调护】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冒。避免过度饮酒、恣食辛燥肥甘厚腻之品,以免助痰火生湿,加重病情。及时清除鼻涕,保持鼻道通畅。注意擤鼻涕方法,忌强力擤涕,防止发生耳病。及时积极治疗鼻病,防止迁延日久转为慢性病,甚则病邪内陷,引发其他疾病,迁延难愈。

【临证要点】

1.灵活运用芳香通窍法 本病病位主要在鼻窍,局部症状突出,辨证选方用药之时,当灵活运用芳香通窍法,各型均可适当加入苍耳子、薄荷、白芷等芳香通窍之品。

2.重视局部辨证 重视局部辨证在临证中的指导价值,如鼻腔黏膜充血较甚,可加桑白皮、地骨皮等清泄肺热之品;若鼻腔黏膜苍白、水肿,可酌加细辛、桂枝等辛散温通之品;若鼻甲肥大、呈息肉样变,可酌加桃仁、赤芍等活血行瘀之品。

3.慢性期当攻补兼施 本病慢性期以长期流浊涕为主,有虚实两端,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当重视健脾化湿,常选用太子参、白术、山药、白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湿,广藿香、佩兰、石菖蒲、白豆蔻、砂仁等芳香透湿。对于肝肾阴虚者,慎过用滋补之品。

【名医经验】

熊大经辨治鼻渊经验 熊氏根据中医理论和历代各家学说,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了“重肝胆”思想。熊氏认为下鼻甲及下鼻道属于肺,中鼻甲及中鼻道属于肝、胆,鼻前庭属于脾、胃等。在窥鼻器检查下鼻渊的主要局部临床表现为:中鼻道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储留。鼻渊虽然临床证型复杂,可见到肝胆病变、肺脏病变、脾胃病变等,但多以肝胆湿热为主。胆之经脉起于目内眦,曲折布于脑后,其气上通于脑,脑下通頞,頞之下为鼻;胆为中精之府,其性刚烈,故因肝气郁结,胆失疏泄,气郁化火,上犯鼻窍,平素喜食肥甘、嗜酒之人,内蕴之湿热上犯鼻窍;或肺热壅盛,内传肝胆,循经上犯,蒸灼鼻窍。胆气和平则脑、頞、鼻俱得安康。确立清胆泄热、芳香通窍的治法,常用黄芩、柴胡、川芎、白芷、枳壳、瓜蒌、广藿香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鼻渊。

医案分析

张某,男,51岁,2006年11月12日初诊。感冒后出现左侧鼻塞、流浊涕半个月,伴身疲乏力、头昏头痛、口苦咽干、夜间多梦、大便困难、小便黄、舌红苔腻微黄、脉弦滑。曾抗炎治疗一周(具体用药不详),疗效不佳。查见:双中鼻道鼻内黏膜红肿,双下鼻甲Ⅰ度肿大,左中鼻道见较多黄稠分泌物。鼻窦X线片示左侧上颌窦炎。诊断:鼻渊。证型:肝胆湿热。处方:柴胡、黄芩、川芎、枳壳、法半夏、白芷、瓜蒌各l5g,广藿香、豆蔻各10g,3剂,水煎服。以清胆泄热、芳香通窍。二诊(2006年11月22日):患者诉头昏、鼻塞明显好转,脓涕减少,自觉夜间鼻塞严重,苔黄,脉弦。上方去法半夏、豆蔻、广藿香,加丹参10g,钩藤15g,川牛膝30g,桔梗15g,2剂以通窍活血排脓。两周后诸症消失,复查鼻窦X线片示双侧上颌窦未见异常。

摘自:《“重肝胆”的思想在鼻渊诊疗中的意义——熊大经教授治疗鼻渊经验浅谈》,出《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2009)

:本案诊断为鼻渊,依据临床表现属肝胆湿热型。治以清胆泄热、芳香通窍为法,方中黄芩燥湿泻火,清少阳邪热,是直折火热之本。柴胡有疏肝解郁、退热升阳、和解少阳等功能,能使外感侵入半表半里之邪出表而解,柴胡“苦以发之”,是散火热之标。二者合用,为治少阳邪热的专剂。川芎为血中气药,有行气活血、开郁的作用,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芷祛风止痛、辛散通窍,为治鼻病要药。枳壳、瓜蒌行气理气,广藿香、豆蔻芳香化浊透湿,以解鼻腔之壅塞。法半夏加强除湿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胆泄热、芳香通窍的作用。

【古籍选录】

《素问·至真要大论》:“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痱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医学摘粹·七窍病类》:“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而究其本源,总由土湿胃逆,浊气填塞于上,肺是以无降路矣。”

《辨证录·鼻渊门》:“人有鼻塞不通,浊涕稠黏,已经数年,皆以为鼻渊而火结于脑也,谁知是肺经郁火不宜。”

【文献推介】

1.邱宝珊,林玲玲.王士贞教授治疗鼻渊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6,24(10):1795—1796.

2.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7.

【小结】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鼻渊治疗“重视肝胆”?

2.鼻渊辨治分虚实,如何把握?

(薛汉荣) YHO538JRkLQ9v11JBcwDP7oEa4ZaYW4PTRpZ1kFqBUCu4eZIA5ixcW3OcxPescC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