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肺痿

肺痿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常伴有气短气促为主症的肺脏慢性虚损性疾患。病位在肺,与脾胃、心、肾密切相关。西医学中的肺间质纤维化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肺硬变、肺不张、矽肺等具有本病特征者,也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肺痿的历史沿革见表1-8-1。

表1-8-1 肺痿的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为久病伤肺和误治津伤,由于津气亏虚,肺失濡养所致。

(一)病因

1.久病损肺 久嗽、肺痨、肺痈、消渴及热病之后,肺津大伤,肺失濡养;或内伤久咳、冷哮、久喘等,肺气日耗,渐而伤阳,肺中虚冷,气不化津,肺失濡养,日渐枯萎。

2.误治津伤 因医者误治,滥用汗、吐、下等治法,重亡津液,肺津大亏,肺失濡养,发为肺痿。也可转为虚寒之候。

3.粉尘伤肺 职业活动吸入大量生产性粉尘,痼结不解,伤津耗气,肺失去宣降,久则气滞痰凝血瘀,渐至肺络痹阻,累及心肾发为肺痿。

(二)病机

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肺,但与脾、胃、肾、心等脏密切相关。由于久病热灼伤肺,或误治津伤,致肺津大伤,肺失濡养,肺叶渐痿不用,变生涎沫;或久病肺脏虚损,肺气日耗,渐而伤阳,肺中虚冷,气不化津,以致肺叶枯萎。肺气虚寒可兼脾气虚损,肺痿日久,肺病及肾,肺不主气,肾不纳气,肺气壅滞,不能调节心血运行,心脉瘀阻,影响血脉气血运行。

本病的发病机理,概而言之,以虚为本,也有本虚标实。热在上焦,阴虚生内热,肺燥津枯,脾胃上输津液不归正化,煎熬成涎沫;肺中虚冷,气不化津,不能温化布散脾胃上输之津液,肺失所养,反聚为涎沫。

本病的病理性质有肺燥津伤(虚热)和肺气虚冷(虚寒)之分,两者可相互转化。虚热肺痿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或出现寒热夹杂现象。肺痿的病因病机演变见图1-8-1。

图1-8-1 肺痿病因病机演变示意图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唾呈细沫稠黏,或白如雪,或带白丝,咳嗽,或不咳,气短,或动则气喘。虚热者痰黏稠易咯血,虚冷者痰清稀多见。

2.有内伤久咳、痰热、肺痨、肺痈、久嗽、冷哮久延等病史。

胸部X线片、肺功能、血气分析、高分辨率CT(HRCT)、支气管肺泡灌洗、肺组织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肺痿需与肺痨、肺痈相鉴别(表1-8-2)。

表1-8-2 肺痿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应辨虚寒虚热。虚热证易火逆上气,常伴咳逆喘息,痰黏而稠,不易咯出,容易咯血;虚寒证为肺中虚冷,上不制下,小便频数或遗尿。虚热肺痿日久,阴损及阳,复感外邪,上热下寒,出现咽干,泄利不止,形寒气短。

(二)治则治法

本病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虚热者以生津清热,虚寒者以温肺益气。治疗应时时注意保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肾。寒热夹杂既养阴清热,又益气祛寒,协调阴阳,以平为期;治疗时还应重视调理脾肾;兼血瘀内阻,配活血化瘀之品。

(三)分证论治
1.虚热

(1)症状及分析

咳吐浊唾涎沫,其质黏稠,不易咯出,胶黏长丝不断,或痰中带有血丝,或咳甚而咯血,其色鲜红,或气急喘促——肺阴不足,虚热灼津成痰;阴虚火旺,热伤血络;火逆上气;

咽干而燥,渴喜凉饮;形体消瘦,皮毛干枯;或见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腰膝酸软;或见心悸虚烦,失眠多梦——燥热伤津,灼伤肺络;阴津枯竭无力充养肌肤;肺肾阴虚,虚火内盛;心肾阴虚,君火上炎;

舌红而干,脉虚数——肺阴不足,阴虚火旺。

(2)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3)主方及分析: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人参、甘草、大枣、粳米——益气生津,甘缓补中;

桑叶、石膏——清泄肺经燥热;

阿胶、麦冬、火麻仁——滋肺养阴;

苦杏仁、枇杷叶、半夏——化痰止咳,下气降逆。

(4)加减

咳吐浊黏痰,口干欲饮,加知母、川贝母、天花粉;

津伤甚,加沙参;

潮热,加银柴胡、地骨皮;

火盛出现虚烦、呛咳、呕逆,去大枣,加竹茹、淡竹叶。

2.虚寒

(1)症状及分析

咯吐涎沫,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

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肺虚及脾,肺脾气虚;

小便数,或遗尿——上虚不能治下,膀胱失约;

舌质淡,脉虚弱——气虚有寒。

(2)治法:健脾益气,温中祛寒。

(3)主方及分析:甘草干姜汤合四君子汤。

甘草、干姜——温肺脾;

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甘温补脾,益气生津。

(4)加减

唾多遗尿,加益智仁、白果;

肾虚不能纳气,加钟乳石、五味子;

脾胃虚弱者,加六君子汤;

兼肾阳不足,可用拯阳理劳汤。

3.上热下寒

(1)症状及分析

咯吐涎沫,或咳吐脓血,咽干而燥,或气急喘促——肺阴不足,虚火灼津,热伤血络;

下利泄泻,肢凉,形寒气短——脾肾阳虚;

舌淡红,苔薄白;脉虚数——肺阴不足,肾阳亏虚。

(2)治法:寒热平调,温清并用。

(3)主方及分析: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发越郁火;

石膏、知母、黄芩、玉竹、天冬——养阴润肺以清上热;

白术、干姜、茯苓、桂枝、甘草——健脾除下寒;

当归、白芍——养阴和营。

(4)加减

尿频,加益智仁、菟丝子;

气短,难续加紫石英、蛤蚧。

4.肾虚血瘀

(1)症状及分析

咯吐涎沫,喘促短气,呼多吸少,动则尤甚——肺不主气,肾失摄纳;

胸胁胀痛憋闷,唇青面紫——肺气壅滞,瘀血内阻;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虚而涩——肾虚血瘀之征。

(2)治法:纳气定喘,活血化瘀。

(3)主方及分析:都气丸合血府逐瘀汤。

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

五味子——纳肾气;

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

四逆散——疏肝理气;

桔梗——开胸膈之结气;

川牛膝——导瘀血下行。

(4)加减

偏阴虚,合人参蛤蚧散;

偏阳虚,合参蛤散。

(四)其他治疗

1.中成药 养阴益肺通络丸:用于肺气阴两虚兼痰瘀证。

六君子丸、香砂六君子丸:用于脾胃虚弱证。

百灵胶囊、金水宝胶囊:用于肺肾两虚证。

2.单方验方 温肺化纤汤:麻黄、白芥子、炮姜炭、肉桂、熟地黄、鹿角胶、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土鳖虫。适用于肺痿之肺虚寒证。

保肺化纤丸:党参、五味子、玉竹、远志、生地黄、丹参、红花、川贝母、山楂、墨旱莲、山茱萸。适用于肺痿之气阴两虚、血脉瘀阻证。

3.艾灸疗法 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适用于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的患者。选用肺俞、膏肓俞、大椎、足三里、气海等腧穴。

【预防调护】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喘咳、肺痈、肺痨等。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烟尘等空气污染。戒烟,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减轻咳嗽的发作,对预防肺痿有重要意义。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避免过食黏腻肥甘之品,以免助痰生湿,加重病情。

【临证要点】

1.重视调补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阴虚者宜补胃津以润燥,使胃津能上输以养肺;气虚者宜补脾气以温养肺体,使脾能转输精气以上承。肾为气之根,司摄纳,补肾可以助肺纳气。

2.用药禁忌 本病早期忌用升散辛燥温热之品,以免助火伤津;亦忌苦寒滋腻,慎用祛痰峻剂,宜缓图取效。有瘀血征象者,应使用活血化瘀法,但禁用破血之品。

3.肺痿变证治疗 肺痿病复感外邪,易生变证,出现呼吸窘迫、喘脱,甚则阴阳离决而亡。治疗当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可用参附汤加紫石英、磁石、沉香、蛤蚧等。若出现呼吸微弱,间断难续,或叹气样呼吸,汗出如洗,烦躁内热,口干颧红,舌红无苔,脉细微而数,或散或芤,汗出如洗不敛,四肢厥冷等阴竭阳脱者。治疗当益气救阴、回阳固脱,可用生脉散合参附汤,加山茱萸、肉桂等。并可用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静脉推注、滴注救急。

【名医经验】

吴银根辨治肺痿的经验 吴氏以中医络脉理论为指导,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肺络,病机为肺络痹阻,痰瘀互结。虚、痰、瘀是其主要病理特点,以通补肺络为大法,主张络虚宜通补,采用祛痰通络、活血化瘀、温阳益气、滋阴补肾等治法,善用峻烈、有毒和虫类药物。

医案分析

张某,女,48岁。半年前开始咳嗽不愈,经肺科医院胸片及肺CT检查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入院治疗,经检查排除肺部恶性肿瘤。现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强的松)每日30mg,仍咳嗽,夜间尤甚,侧卧症状加重,声哑,喘促,苔薄白,脉弦滑。证属肺络痹阻,治拟祛痰通络、益气活血。药用:三棱15g,莪术15g,姜黄10g,胡颓子叶15g,女贞子30g,半夏15g,胆南星15g,金荞麦30g,蜈蚣3g,全蝎3g,海藻15g,黄荆子30g,重楼10g,党参30g,黄芪20g。服前药14剂后,夜间咳嗽明显好转,白天咳嗽仍剧烈,多曾阵咳,痰不易咯出,气促,右胁肋前胸部疼痛,苔薄,脉弦细。继服30剂,咳嗽、气促均明显改善,肺CT复查,病灶较治疗前明显吸收。守法继续调治,2个月后激素逐渐减量,病情稳定。

摘自:《吴银根辨治间质性肺疾病验案分析》,出《辽宁中医杂志》(2013)

:本案以祛痰通络、益气活血为主要治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方中三棱、莪术破血化瘀。吴银根教授认为本病为痰瘀阻络,凶险恶疾,非烈药而效难达。对于阻痹肺络之瘀血,非三棱、莪术等破血之品不能为功,其中三棱化瘀之力优于莪术,而理气之力莪术优于三棱,两者相伍,理气化瘀、破血消坚,对瘀血内阻之患,疗效卓著。久病宜搜剔络邪,故用蜈蚣、全蝎等虫类药物窜通经络,搜剔络邪,从而达到“血无凝着,气可宣通”的目的。络虚最宜通补,方中黄芪、党参、生地黄、女贞子益气养阴、补肾填精。络痹唯宜辛通,辛能行气破血逐痰,方中半夏与胆南星两者均辛、温,有毒。半夏消痰散结,南星专走经络,善祛风痰,两者生用其效更宏。金荞麦、重楼等清热解毒,其中重楼苦,微寒,有小毒,清热解毒、凉肝泻火。紫菀、款冬花、胡颓子叶、黄荆子止咳平喘。

【古籍选录】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肺主气,为五脏上盖,气主皮毛,故伤于风邪,风邪伤于腑脏,而气血虚弱,又论因劳役大汗之后,或经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肺气壅塞,不能宣通诸脏之气,因成肺痿。”

《证治汇补·胸膈门》:“久嗽肺虚,寒热往来,皮毛枯燥,声音不清,或嗽血线,口中有浊唾涎沫,脉数而虚,为肺痿之病。因津液重亡,火炎金燥,如草木亢旱而枝叶萎落也。治宜养血润肺,养气清金。初用二地二冬汤以滋阴,后用门冬清肺饮以收功。”

《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大要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以通肺之小管,散火热以复肺之清肃。”

【文献推介】

1.薛梅红.朱良春治疗间质性肺炎经验[J].中医杂志,2006,47(7):493.

2.石克华,熊必丹,吴银根.吴银根辨治间质性肺疾病验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3):551-553.

【小结】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辨别肺痿变证?当如何治疗?

2.肺痿病理因素为痰浊、瘀血,如何理解?

(薛汉荣) 3Fu/jkLHkAZe9OWybh9CInYDbCyiNnMEWQrLa5/S+bVTktWqE2mXrSfKmt4zG58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