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喘证

喘即气喘、喘息,以气息迫促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凡外感六淫、内伤诸因导致肺气升降失常,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谓之喘证。喘证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不畅、憋气、呼吸困难;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不能平卧,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发为喘脱。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心脏病、矽肺以及癔症性喘息等疾病,若出现喘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喘证的历史沿革见表1-4-1。

表1-4-1 喘证的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喘证的病因较多,但概括而言,不外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外感为感受六淫之邪,侵袭肺系;内伤为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致喘证。

(一)病因

1.外感六淫 起居不慎,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邪蕴于肺,未能及时表散,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特别是多食膏粱厚味,积而不化,影响脾胃功能,变生痰浊,闭阻肺络;且因积食化热,熏蒸清道,影响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而成为喘证的内在病因。

3.情志失调 七情之病,多从肝起。七情太过,气迫于肺,不得宣通而为喘。如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肺气痹阻,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七情太过,痰饮由生,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既能乘脾土,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肝郁化火,或肝阴虚而肝火亢盛,又可炼液为痰,甚至反侮肺金,暗耗肾水。

4.劳欲久病 肺系久病,咳伤肺气,或久病脾气虚弱,肺失充养,肺之气阴不足,以致气失所主而喘促。若久病迁延,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肺之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纳肾气,则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逆气上奔为喘。

(二)病机

喘证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心有关。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若外邪袭肺,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气壅塞,肺失宣降,呼吸不利而致喘促,或使肺气虚衰,气失所主而喘促。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为喘。若脾虚痰浊饮邪上扰,或肝气逆乘亦能致喘,则为肝脾之病影响于肺。心气喘满,则发生于喘脱之时。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肺壅邪气而宣降不利;虚喘当责之肺、肾两脏,因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致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故喘证的基本病机是气机的升降出纳失常,“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病情错杂者,每可下虚上实,虚实夹杂并见。但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虚实之间有所侧重,或互相转化。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则脾气亦虚,脾虚失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壅塞,气津失布,血行不利,可形成痰浊血瘀,此时病机以邪实为主,或邪实正虚互见。若迁延不愈,累及于肾,其病机则呈现肾失摄纳、痰瘀伏肺之肾虚肺实之候。若阳气虚衰,水无所主,水邪泛溢,又可上凌心肺,病机则为因虚致实,虚实互见。

因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肺,肾脉上络于心,心肾相互既济,又心阳根于命门之火,心脏阳气的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关系。故本病的严重阶段,肺肾虚极,孤阳欲脱,必致心气、心阳亦惫,心不主血脉,血行不畅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则出现喘汗致脱,亡阳、亡阴,则病情危笃。

一般而论,实喘易治,虚喘难疗。实喘由于邪气壅阻,祛邪利肺则愈,故治疗较易;虚喘为气失摄纳,根本不固,补之未必即效,每因体虚易感外邪,导致反复发作,往往喘甚而致汗脱,故难治。若实喘邪气闭肺,喘息上气,胸闷如窒,呼吸窘迫,身热不得卧,脉急数者,虚喘见足冷头汗,如油如珠,喘息鼻扇,摇身撷肚,张口抬肩,胸前高起,面赤躁扰,直视便溏,脉浮大急促无根者,为下虚上盛,阴阳离决,孤阳浮越,冲气上逆之危脱证候,必须及时救治,慎重处理。喘证的病因病机演变见图1-4-1。

图1-4-1 喘证病因病机演变示意图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

实验室检查如胸部影像学、心电图、肺功能等有助于鉴别心源性或肺源性呼吸困难,同时可以配合血常规、血液生化等检查。

(二)鉴别诊断

1.气短 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但喘证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不似喘证呼吸困难之甚。如《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名曰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气粗奔迫也。”但气短进一步加重,可呈虚喘表现。

2.哮病 哮病以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证以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一般说来,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知识拓展

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过去称为心源性哮喘,发作时症状与哮喘相似,但其发病机制与病变本质则与哮喘截然不同,为避免混淆,目前已不再使用“心源性哮喘”一词。该病与重症哮喘症状相似,极易混淆。鉴别要点:患者多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病史和体征,突发气急,端坐呼吸,阵发性咳嗽,常咯出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左心界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脏增大、肺瘀血征。若一时难以鉴别,可雾化吸入β 2 受体激动剂或静脉注射氨茶碱,症状缓解后进一步检查。忌用肾上腺素或吗啡。

摘自:《内科学》(第8版)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见表1-4-2。

表1-4-2 喘证虚实辨别表

2.辨寒热

见表1-4-3。

表1-4-3 喘证寒热辨别表

3.辨脏腑

见表1-4-4。

表1-4-4 喘证的脏腑辨别表

(二)治则治法

喘证的治疗原则是按虚实论治。实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气。应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法。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喘证多由其他疾病发展而来,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阻断病势发展,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三)分证论治
实喘
1.风寒袭肺

(1)症状及分析

喘咳气急,胸部胀闷——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痰多稀薄色白——寒邪伤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

头痛,恶寒,发热,无汗——风寒束表,皮毛闭塞;

舌苔白滑,脉浮紧——风寒在表之征。

(2)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3)主方及分析:麻黄汤合华盖散。

麻黄、桂枝、紫苏叶——温肺散寒,宣肺平喘;

苦杏仁、紫苏子——宣肺止咳,降气化痰;

桑白皮——泻肺平喘;

陈皮、茯苓——理气燥湿,渗湿利水;

甘草——调和诸药。

(4)加减

寒痰较重,痰白清稀量多起沫,加生姜、细辛;

喘而有汗或得汗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表寒里热

(1)症状及分析

咳逆,息粗,鼻扇,咳嗽,胸部胀痛——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咯痰黏稠不爽——邪热灼津成痰;

形寒,身热,烦闷,身痛——寒束肌表,热为寒郁;

舌苔薄白罩黄,脉浮数——表寒肺热夹杂之象。

(2)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3)主方及分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宣肺解表;

石膏——清泄里热;

苦杏仁——降气化痰;

甘草——调和诸药。

(4)加减

表寒重,加桂枝;

里热盛,加黄芩、桑白皮;

痰热重,痰黄黏稠量多,加瓜蒌、浙贝母。

3.痰热郁肺

(1)症状及分析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而色黄稠——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肃降无权;

血痰——热盛灼伤血络;

烦热,渴饮,咽干,面红,小便赤涩——痰热郁蒸;

大便秘结——肺气不降,腑气不通;

舌质红,脉滑数——属痰热之候。

(2)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3)主方及分析:桑白皮汤。

桑白皮、黄芩、黄连——清泄肺热;

紫苏子、苦杏仁——宣肺止咳,降气化痰;

浙贝母、栀子、法半夏——清化痰热。

(4)加减

身热重,加石膏;

喘甚痰多,黏稠色黄,加葶苈子、海蛤壳、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

腑气不通,痰壅便秘,加草决明、瓜蒌仁、大黄或芒硝。

4.痰浊阻肺

(1)症状及分析

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气失降;

呕恶,食少,口黏——痰湿蕴阻中焦,脾胃不和;

发热,口不渴,有汗——风热犯表,卫表不和;

舌苔厚腻,脉滑——痰浊阻肺之征。

(2)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3)主方及分析: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法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

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

甘草——调和诸药。

(4)加减

痰湿较重,舌苔厚腻,加苍术、厚朴;

脾虚,纳少,身疲,便溏,加党参、白术;

痰浊郁而化热,按痰热证治疗。

5.肝郁肺痹

(1)症状及分析

喘粗气憋,咽中如窒——忧思气结,肝失条达,肝气犯肺,肺失宣降;

胸闷胸痛——肝肺不和;

痰鸣不著,或无痰声——非痰邪阻肺;

精神抑郁,失眠,心悸——心神不安;

舌苔薄,脉弦——为肝郁之候。

(2)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3)主方及分析:五磨饮子。

槟榔——破气降逆;

乌药——理气顺降;

沉香——降逆平喘;

木香、枳实——疏肝理气。

(4)加减

肝郁气滞较著,加柴胡、郁金、青皮;

有心悸、失眠,加百合、合欢皮、酸枣仁、远志;

气滞腹胀,大便秘结,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

虚喘
6.肺脾两虚

(1)症状及分析

喘促短气,言语乏力,咳声低微——肺气不足;

自汗畏风——肺气虚弱,卫外不固;

面红,口干,盗汗——肺阴虚,虚火上炎;

食少,腹胀,便溏,喘息,痰多——肺脾气虚,健运失司;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肺阴虚,虚火上炎。

(2)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3)主方及分析: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

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补肺;

五味子、麦冬——敛肺,养肺,平喘;

当归——养血和营;

陈皮——理气和胃;

升麻、柴胡——升提中气;

甘草——调和诸药。

(4)加减

咯痰稀薄,形寒,口不渴,去麦冬,加干姜;

肺阴虚者,加百合、沙参、玉竹,或用百合固金汤;

脾虚湿浊内聚之咳喘,用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7.肾阳虚衰

(1)症状及分析

喘促甚,气不接续——久劳伤肾,肾精内亏,气失纳摄;

汗出,肢冷——阳虚阴盛;

腰酸,夜尿多,面浮,胫肿——肾阳虚衰;

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或弦大而虚——肾阳虚衰之征。

(2)治法:温肾纳气。

(3)主方及分析: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干地黄——滋补肾阴;

山茱萸、山药——调补肝脾,滋养肾阴;

肉桂、附子——温补肾阳;

人参、蛤蚧、磁石、沉香——补气纳摄平喘;

茯苓、泽泻、牡丹皮——利水行血,补而不滞。

(4)加减

喘甚而烦躁不安,惊悸,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疾数模糊,为阴阳欲绝之危候,急用参附汤合龙骨、牡蛎、桂心、蛤蚧、紫石英、五味子、麦冬,配合黑锡丹。

8.肾阴不足

(1)症状及分析

喘促乏力——肾阴不足,气不归原;

面赤,耳鸣,咽干,盗汗,尿黄——阴虚火炎;

舌质红,脉细数——肾阴不足之征。

(2)治法:滋阴填精,纳气平喘。

(3)主方及分析:都气丸合河车大造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龟板——滋肾填精;

杜仲、牛膝——补益肝肾;

紫河车、五味子——补肾纳气;

天冬、麦冬——滋阴润燥;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生地黄、黄柏——滋阴降火。

(4)加减

正气不支,气喘较甚,加人参、蛤蚧、诃子。

(四)其他治疗

1.中成药 咳喘丸、小青龙颗粒:用于风寒袭肺证。

麻杏止咳糖浆:用于表寒里热证。

清气化痰丸:用于痰热壅肺证。

六君子丸、玉屏风颗粒:用于肺脾两虚证。

桂附地黄丸:用于肾阳虚衰证。

左归丸、百令胶囊:用于肾阴不足证。

济生肾气丸:用于阳虚逆饮证。

参附注射液:用于喘脱证。

2.单方验方 麻黄、五味子、甘草:用于寒喘实喘。

人参胡桃方(人参、胡桃肉、生姜):用于肾虚型喘证。

3.穴位贴敷 贴敷药物为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等份共研细粉。方法:用新鲜姜汁调制成药饼,分别贴敷在百劳、肺俞、膏肓穴上,并用胶布固定,0.5~2小时后取下,每日1次,6日为一个疗程,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

【预防调护】

本病要避风寒、适寒温,尤需防寒保暖,防止受邪而诱发,忌烟酒,远房事,调情志,节饮食,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少食黏腻和辛热动火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已病则应注意早期治疗,力求根治,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等有助于预防喘证的发生。

喘证发生时,应卧床休息,或取半卧位休息,充分给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理化因素刺激,做好防寒保暖,饮食应清淡而富营养,消除紧张情绪。

【临证要点】

1.关注寒热转化、虚实错杂 临床辨证除分清实喘、虚喘之外,还应注意寒热的转化。如实喘中的风寒闭肺证,若风寒失于表散,入里化热,可出现表寒里热证;痰浊阻肺证,若痰郁化热,或痰阻气壅,血行瘀滞,又可呈现痰热郁肺,或痰瘀阻肺证。本病在反复发作过程中,常见虚实错杂,每见邪气尚实而正气已虚,表现肺实肾虚的“下虚上实”证,治当疏泄其上,补益其下,权衡轻重主次。

2.重视治肾 明辨阴阳 虚喘有补肺、补肾及健脾、养心的不同治法,每多相关,应联系治疗,但肾为气之根,故必须重视治肾,纳气归元,使根本得固。扶正除辨别脏器所属外,须进一步辨清阴阳。阳虚者温养阳气;阴虚者滋阴填精;阴阳两虚者根据主次酌情兼顾。一般而论,以温阳益气为主。

【名医经验】

1.李东垣辨治喘证经验 李氏认为盛则为喘者,非肺气盛也,喘为肺气有余者,亦非气有余也。气盛当认作气衰,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壅盛,又为有余,则清肃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肺,衰与不足而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故泻肺中之火有余也。故泻肺以苦寒之剂,非泻肺也,泻肺中之火,实补肺气也。平素则气和,行动则气喘者,属冲脉之火,滋肾丸主之。

2.王旭高辨治喘证经验 王氏认为治喘当求其因。古人谓实喘治肺,虚喘治肾,确有见地,然不可执一。实喘治肺,须兼治胃;虚喘治肾,宜兼治肺。如肾气丸、黑锡丹治肾,人参蛤蚧汤治肺,人参胡桃汤肺肾兼治也。

医案分析

夏某,58岁,女。喘证已历多年,既往每届冬令发作加甚。今年自冬至夏,发作持续不已,呼吸困难,动则喘甚,稍有咳嗽,痰少,喉中少有痰鸣,心慌,舌质淡,脉沉细。证属肺肾两虚,痰浊阻气。治拟苏子降气汤加减:肉桂2.5g(后下),炙黄芪12g,当归、钟乳石、炒苏子、法半夏、胡桃肉各10g,陈皮5g,沉香2.5g(后下),生姜2片。7剂,日1剂。

二诊: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气喘减轻,但动则仍甚,咳少无痰,舌苔白,脉沉细,面色无华,仍当从肾虚水泛为痰作喘进治。肉桂2.5g(后下),炙黄芪12g,当归、钟乳石、炒苏子、法半夏、胡桃肉各10g,紫石英、熟地黄各12g,诃子5g,沉香2.5g(后下),生姜2片。14剂,日1剂。

三诊:补肺纳气、降气平喘,气喘减轻,咳少,痰不多,唯头昏不适,苔脉如前。原法再进,原方去钟乳石,加枸杞子10g。

患者服上方后,病情缓解,持续4个月气喘未作,是年冬季轻度发作2次,经用上方迅即控制。

摘自:《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

:患者以面色无华、气喘、动则喘甚、喉中少有痰鸣音、舌淡、脉沉细为特征,辨证属下虚兼有上盛之喘证,治宜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以苏子降气汤加减服之,气喘减轻,但动则仍甚,继合真元饮(熟地、当归、甘草)加减,意纳肾气、补肺气,以固本为主,药与证合,故获效较快。三诊时动则喘亦不甚,唯头昏不适,前方去钟乳石,加枸杞子以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继服,病情缓解,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古籍选录】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素问·逆调论》:“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济生方·喘》:“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渡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荣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为喘也。”

《丹溪心法·喘》:“肺以清阳上升之气,居五脏之上,通荣卫,合阴阳,升降往来,无过不及,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或调摄失宜,为风寒暑湿邪气相干,则肺气胀满,发而为喘。又因痰气皆能令人发喘。治疗之法,当究其源。如感邪气则驱散之,气郁即调顺之,脾肾虚者温理之,当于各类而求。”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喘嗽》:“有肺虚夹寒而喘者,有肺实夹热而喘者,有水气乘肺而喘者……如是等类,皆当审证而主治之。”

【文献推介】

1.朱丹溪.丹溪心法·喘病证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5):331-336.

3.谭素娟,艾华,王文言,等.射干麻黄汤化裁方抗过敏性哮喘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2000,41(5):282.

【小结】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喘证“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2.“上实下虚”之喘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应该如何辨治?

(林琳) xTdXBEsuUvB3k+y/HbivvI4WaWEOXMvg30LXoOpAvGzx2Ibxhagm6Q2geprewp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