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引起的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病位主要在上焦肺卫,由于外感风邪或时行外邪客于肺卫,引起肺卫功能失调,肺失宣肃而发病。一般病程为3~7日,在整个病程中很少传变。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出现感冒特征者,皆可参照本节内容进行辨证论治。感冒的历史沿革见表1-1-1。

【病因病机】

感冒是因外感六淫或时行之邪,侵袭肺卫,以致卫表不和,卫外失常,肺失宣降而为病。

(一)病因

1.外感六淫 以风邪为主因,风为六淫之首,四时皆有,故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导。但在不同季节,每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而表现为不同证候,如秋冬寒冷之季,风与寒合,多为风寒证;春夏温暖之时,风与热合,多见风热证;夏秋之交,暑多夹湿,每又表现为风暑夹湿证候。但一般以风寒、风热为多见,夏令暑湿之邪亦常杂感为病。至于梅雨季节之夹湿、秋季兼燥等,亦常可见之。若四时六气失常,非其时而有其气,伤人致病者,一般较感受当令之气为重。

2.时行疫毒 非时之气夹时行疫毒伤人,则症状较重而多变,往往相互传染,造成广泛流行,且不限于季节。正如《诸病源候论·时气令不相染易候》所言:“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3.素体虚弱 素体虚弱,卫外不固,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肺气不宣,临床上多见气虚感冒。体虚复感外邪,迁延不愈,致卫表失和,肺失清肃,临床上多见气阴两虚感冒。

(二)病机

本病病位在肺,与外邪侵袭肺卫有关,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风性轻扬,为病多犯上焦。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处胸中,位于上焦,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为人身之藩篱。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随即出现卫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状。

表1-1-1 感冒的历史沿革

本病的发病机理,与卫气强弱、感邪轻重相关。《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若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外邪乘袭卫表,即可致病。如气候突变,冷热失常,六淫时邪猖獗,卫外之气失于调节应变而发病。或因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以及过度疲劳,以致腠理不密,营卫失和,外邪侵袭为病。若体质虚弱,卫表不固,稍有不慎,即易见虚体感邪。其他如肺经素有痰热或痰湿内蕴,肺卫功能低下,则每易感受外邪,最易内外相引而发病。如素体阳虚者易受风寒,阴虚者易受风热、燥热,痰湿之体易受外湿。正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风》说:“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得疏泄,谓之寒暄。此表里两因之实证也。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慎,即显风症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

本病的病变性质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卫表不和为主。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以及体质的差异,临床表现有风寒、风热、暑湿、风燥等证。若感受风寒湿邪,则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感受风热暑燥,则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如感受时行疫毒则病情多重,甚或有变生他病者。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一般而言,感冒预后多良好,病程较短而易愈,如因感冒诱发其他宿疾而使病情恶化者,其预后又当别论。对老年、婴幼儿、体弱患者以及时感重症,必须加以重视,防止发生传变,或同时兼夹其他疾病。感冒的病因病机演变见图1-1-1。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初期常见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等肺气失于宣肃的临床表现,以及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等卫表不和的症状。

图1-1-1 感冒病因病机演变示意图

2.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他病。

3.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实验室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或降低,咳嗽、咯痰明显者胸部X线片可见肺纹理增粗。

知识拓展

流行性感冒

定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病原体: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为RNA病毒。病毒表面有一层脂质包膜,膜上有糖蛋白突起,由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构成。根据核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发病机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病毒颗粒人-人传播。

临床表现:单纯型、胃肠型、肺炎型和中毒型。单纯型表现为畏寒、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胃肠型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症状。肺炎型表现为肺炎甚至呼吸衰竭。中毒型有全身毒血症的表现,严重者可致休克、呼吸衰竭等。

摘自:《内科学》(第8版)

(二)鉴别诊断

1.风温 感冒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l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他病,传变入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

见表1-1-2。

2.辨时令兼证

见表1-1-3。

(二)治则治法

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虚体感邪者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

(三)分证论治
1.风寒束表

(1)症状及分析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风寒外束,卫阳被郁;

头痛,肢体酸楚甚则酸痛——寒凝经脉,不通则痛;

鼻塞,流清涕,咳嗽——寒邪客肺,卫外失常;

表1-1-2 辨寒热虚实

表1-1-3 辨时令兼证

舌淡,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寒束表之象。

(2)治法:辛温解表。

(3)主方及分析: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

川芎、柴胡——行血祛风,辛散解肌;

枳壳、桔梗、前胡——畅通气机,宽胸利气;

茯苓、甘草——益气安中,祛邪不伤正。

(4)加减

鼻塞流涕重者,可加辛夷、苍耳子;

表寒重者,加麻黄、桂枝;

肢体酸痛,身热不扬者,增独活、羌活用量。

2.风热犯表

(1)症状及分析

身热较重,微恶风,面赤——风热外袭,卫表失和;

咳嗽,咳吐黄黏痰,咽干——热邪伤肺,肺失清肃;

口干欲饮——热盛伤津;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或浮数——风热犯表之象。

(2)治法:辛凉解表。

(3)主方及分析:银翘散或桑菊饮。

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苦杏仁——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荆芥、淡豆豉——辛散风邪;

薄荷、牛蒡子、桔梗、甘草——解毒利咽;

芦根、竹叶——清热生津。

(4)加减

咳嗽痰多,可加川贝母、瓜蒌皮;

里热较盛,咽喉红肿疼痛,可加板蓝根、黄芩。

3.暑湿伤表

(1)症状及分析

身热,微恶风,身热不扬,汗出不畅——暑湿遏表,卫表不和;

肢体困重,头重如裹——湿性黏滞,气机不畅;

胸闷,纳呆,泛恶,口黏腻——湿邪困中,胃气不和;

舌红,苔薄黄而腻,脉滑或濡数——湿邪伤表之象。

(2)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3)主方及分析:新加香薷饮。

香薷——发汗解表;

金银花、连翘——清暑解热;

厚朴、扁豆花——化湿和中。

(4)加减

暑热偏盛,可加黄连、栀子;

湿困卫表,肢体酸重疼痛较甚,加广藿香、佩兰;

里湿偏盛,口中黏腻,胸闷脘痞,加苍术、半夏、陈皮。

4.风燥伤肺

(1)症状及分析

发热,恶风,干咳,咽痒——风燥伤肺,肺气失宣;

唇鼻干燥,口干欲饮——燥邪伤津;

舌尖红,苔薄白干或薄黄,脉浮或浮数——风燥伤肺之象。

(2)治法:清宣燥热解表。

(3)主方及分析:桑杏汤。

桑叶、苦杏仁——清宣燥热,宣肺止咳;

淡豆豉——助桑叶清宣解表;

沙参、梨皮、浙贝母——润肺生津,止咳化痰;

栀子——清泄肺热。

(4)加减

燥热偏盛,加麦冬、玉竹;

表邪偏重,加荆芥、防风。

5.气虚感冒

(1)症状及分析

恶寒较重,低热,气短,乏力,神疲——素体气虚,复感外邪,卫外不固;

咯痰无力,反复易感——气虚无力达邪;

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气虚之象。

(2)治法:益气解表。

(3)主方及分析:参苏饮。

人参、紫苏叶、葛根——益气解表;

半夏、橘红、前胡、桔梗——宣降肺气,止咳化痰;

木香、陈皮、枳壳——理气宽胸,醒脾畅中;

茯苓——健脾渗湿;

甘草、生姜、大枣——补气安中,调和诸药。

(4)加减

恶风,肢体酸痛,加桂枝、白芍;

表虚,自汗明显,加黄芪。

6.阴虚感冒

(1)症状及分析

少汗,心烦,口干,手足心热——阴亏津少,机体失养;

身热,微恶寒——复感风热,表卫失和;

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之象。

(2)治法:滋阴解表。

(3)主方及分析:加减葳蕤汤。

玉竹、薄荷、白薇——滋阴润燥,清热解表;

葱白、淡豆豉——解表散邪;

桔梗——宣降肺气;

甘草、大枣——补益气血,调和诸药。

(4)加减

口渴,咽干明显者,加沙参、麦冬;

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者,加熟地黄、当归。

(四)其他治疗

1.中成药 九味羌活丸:用于风寒束表证。

银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用于风热犯表证。

藿香正气水、六合定中丸、六一散:用于暑湿伤表证。

板蓝根颗粒、川贝枇杷膏:用于风燥伤肺证。

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用于气虚感冒证。

百合固金丸:用于阴虚感冒证。

2.拔罐 常用穴位为:百会、大椎、肺俞、中府、风府、风池等穴位,正虚体弱者可加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

3.刮痧 《素问·举痛论》谓:“寒气客于背俞之脉,故相引而痛。”太阳主一身之表,经行项背,故感冒时可用刮板在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上行刮痧法,待痧点出即止。

【预防调护】

本病在流行季节须积极预防。常易患感冒者,可坚持每天按摩迎香穴,并服用防治方药。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服贯众汤(贯众、紫苏叶、荆芥各10g,甘草5g);夏令暑湿当令季节,可服藿佩汤(广藿香、佩兰各5g,薄荷15g,鲜者用量加倍);如时邪毒盛,流行广泛,可用贯众、板蓝根、生甘草煎服。此外,在流行季节,应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注意煎药和服药方法。汤剂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过煮则降低药效。趁热温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或进热粥、米汤以助药力。得汗、脉静、身凉为病邪外达之象,无汗是邪尚未祛。出汗后尤应避风,以防复感。

治疗期间应认真护理,发热者须适当休息。对感冒重症及老年、婴幼儿、体虚者,须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变化,如高热动风、邪陷心包、合并或继发其他疾病等。日常生活中应慎起居、适寒温,在冬春之际尤当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不可贪凉露宿。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以御外邪。

【临证要点】

1.首辨虚实 普通感冒以实证为主,老年、体虚患者多为体虚感邪而虚实兼见,如气虚患者易感受风寒、气阴两虚患者易感受风热等。

2.因时制宜 本病证候特点与发病季节气候及所处的环境等有密切关系,如春季易感风热、夏季易感暑湿、秋季易感燥邪、冬季易感风寒;所处寒冷之所易感风寒、干燥少湿之所易感燥邪等。

3.辨证用药 临床当辨清病邪之性质。若风寒之证误用辛凉,汗不易出,病邪难以外达,反致不能速解,甚或发生变证;而风热之证误用辛温,则有助热燥液动血之弊,或引起传变。除体虚感冒兼顾扶正补虚外,一般均忌用补敛之品,以免留邪。有并发症和夹杂症者应适当兼顾。感冒病在卫表,一般无传变,但老人、婴幼儿、体弱或感受时邪较重者,可见化热入里犯肺,逆传心包(如并发肺炎,流感的肺炎型、中毒型)的传变过程,当依温病辨治原则处理。原有宿疾,再加新感,当据其标本主次,适当兼顾。

【名医经验】

蒲辅周治疗实行感冒的经验 蒲氏在治疗时行感冒时,强调病邪在表,若病邪未及透散而过早使用清热法,易使病邪深入,闭门留寇,故治疗上应该以宣透邪气为主。对于已出现里证的情况,应仔细辨证,若属卫气同病,则仍宜宣透邪气,祛邪出表,只有病邪完全入里,才可使用清热攻下等法。

医案分析

病案:刘某,男,28岁。一周之前,暴感风寒,左臂骤然作痛,咳嗽剧烈,夜不安枕,经服药及针灸治疗,未见显效,昨晚忽又咯血,大便四日未下,体温38.8℃。舌苔黄,脉浮紧。

分析:脉象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寒痹阻经络,左臂骤痛。肺主皮毛,风寒客肺,症见咳嗽。大便不通,内热炽甚,遂致咯血。基本以五解五清法治之。

处方:赤芍6g,白芍6g,桂枝(炒)4.5g,紫苏子10g,炙白前6g,姜黄10g,炙紫菀10g,炙前胡6g,苦杏仁10g,炙麻黄3g,桑枝3g,桔梗4.5g,大蓟炭6g,芦根15g,酒黄芩10g,小蓟炭6g,白茅根15g,炙甘草3g,紫雪丹3g(温开水分两次冲服)。

二诊:前方去大小蓟炭、紫雪丹,加旋覆花6g,新绛4.5g(前两味药用布包)。

三诊:药服2剂,左臂痛已好,体温正常,咳嗽减轻,但周身似有气窜走,酸楚不适,夙病偏头痛又现。处方:白芍10g,姜黄6g,桂枝(炒)3g,酒地龙10g,蒺藜15g,蔓荆子6g,炙甘草3g,旋覆花6g,红新绛4.5g(布包)。

摘自:《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素蓄内热,暴感风寒,腠理紧闭,不得透越,遂发高热。热逼血溢,致生咯血。高热苔黄而大便多日未下,为里热炽盛。脉象浮紧,咳则臂痛,是属风寒未解。故以清解并举之法为治。肺合皮毛,外邪袭表,肺失肃降,遂有咳嗽,入夜尤甚,治宜宣肺解表、降逆止咳,施师常用炙麻黄配杏仁、炙白前配炙前胡、炙紫菀伍炙苏子等对药化裁为治,用蜜制之,意即增强润肺止咳之力。内热炽盛灼伤肺络,溢之于外,遂有咯血,故用白茅根、酒黄芩、芦根、大小蓟炭参合,以收凉血止血之功。紫雪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为治疗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抽搐惊厥、口渴唇焦、尿赤便秘等症。施师于本案中取紫雪丹,意为清热解毒、退热止血。旋覆花、新绛伍用,出自《金匮要略》,名为旋覆花汤。旋覆花走气分为主,新绛走血分为要,二药参合,一气一血,活血、凉血、止血、止痛之功益彰。故而三诊时感冒诸证已基本痊愈,唯夙病偏头痛又现,遂在原方基础上加减服之以治夙疾。

【古籍选录】

《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类证治裁·伤风论治》:“其症恶风有汗,脉浮,头痛,鼻塞声重,咳嗽痰多,或憎寒发热。唯其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深浅,故见症有轻重。……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如初起风兼寒,宜辛温发表。郁久成热,又宜辛凉疏解。忌初用寒凉,致外邪不得疏散,郁热不得发越,重伤肺气也。”

《证治汇补·伤风》:“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汗者,散也。……风寒初客于人也,头痛发热而恶寒,鼻塞声重而体痛,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

《临证指南医案·风》:“盖六气之中,唯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

【文献推介】

1.郑丹文,刘擎,金晓阳,等.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流行性感冒医案72则的中药配伍及方证规律关联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7):1767-1768.

2.王大伟,周志添,罗翌.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流行性感冒的辨证治疗经验挖掘[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3):154-156.

3.钟南山,王辰.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J].社区医学杂志,2011,9(5):66-74.

【小结】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简述“因时制宜”在感冒中的运用。

(郑玉玲 iHA7neF8mg5+cw8J0avgjm/Sw/wFhqGqJUAYWMY+0BlmgU88xigoicVSUF6xEX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