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邪气侵入人体的门户,同时又是施加针﹑灸等刺激的场所,正如《素问·五藏生成》所说:“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通过刺激腧穴,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阳恢复平衡,脏腑趋于协调,扶正祛邪,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腧穴的治疗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一)近治作用

这是所有腧穴所共有的主治特点,即所有腧穴都能治疗它们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和器官的病证。如眼睛周围的睛明﹑承泣﹑四白﹑鱼腰﹑太阳等穴位都能治疗眼病;耳郭周围的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穴位都能治疗耳病;胃脘部的中脘﹑梁门﹑不容﹑建里等穴都能治疗胃病;膝关节周围的梁丘﹑鹤顶﹑犊鼻﹑阳陵泉﹑阴陵泉等穴位都能治疗膝关节的病证。

(二)远治作用

许多腧穴,特别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还能治疗远离穴位所在部位的病证。腧穴的远治作用与经络的循行分布密切相关,每条经脉上所分布的穴位都能治疗发生在该经脉循行线上的病证,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将其概括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的远治作用在临床上应用甚广,如《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三)特殊作用

腧穴主治的特殊作用包括腧穴主治的相对特异性和双向良性调整作用两个方面。如同药物一样,有些腧穴对某种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可作为对症治疗的首选穴位,如合谷止痛﹑内关止呕﹑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但与药物完全不同的是,药物的作用都是单向的,如苦寒药物只能用于治疗实热证,而不能用于治疗寒证;而对于腧穴而言,即使采用相同的手段刺激同一个穴位,也会因机体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使失衡的状态趋向于正常,如高热患者针刺大椎可退热,恶寒患者针刺大椎可发汗散寒,而针刺健康人的大椎则对体温无明显影响,腧穴的这种特性被称为“双向良性调整作用”。腧穴主治的相对特异性与穴位所在部位及所属经脉有关,而腧穴的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机体在长期自然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调整功能的反映,刺激腧穴可以增强机体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使机体恢复平衡状态。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的主治作用主要与穴位所在的部位及所属的经脉有关。其主治规律可以概括为分经主治﹑分部主治两个方面。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一)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指十四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尤其是十二经脉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经穴,这一主治规律更加突出。如手少阴心经的少海﹑灵道﹑阴郄﹑神门﹑少府﹑少冲穴均可治疗心痛﹑心悸﹑失眠等心神疾患。

每一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各自的分经主治规律,同时又在某些主治病证方面具有共同性,有二经主治相同,或有三经主治相同。任﹑督二脉分别行于头身前后正中,与手足阴﹑阳经脉相交会,是各经的总纲。以下归纳了十四经穴的分经主治规律表(见表2-2至表2-6),表中只列出了该经的远治病证而未言四肢部病证,因为腧穴的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表2-2 手三阴经穴主治规律

表2-3 手三阳经穴主治规律

表2-4 足三阳经穴主治规律

表2-5 足三阴经穴主治规律

表2-6 任督经穴主治规律

(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以及某些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作用与腧穴所在的位置密切相关。如头面部腧穴主要以治疗头面五官和颈项部病证为主;躯干部的腧穴以主治邻近脏器病证为主。古人将第1胸椎至第4骶椎合称为“21椎”,分为上7椎(胸 1 —胸 7 )﹑中7椎(胸 8 —腰 2 )﹑下7椎(腰 3 —骶 4 ),分别与前面的胸﹑上腹﹑下腹相对应。这些部位的腧穴,特别是各脏腑的背俞穴和腹募穴,除了治疗局部病证外,还可以治疗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病,即“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以下归纳了十四经穴头面﹑躯干部腧穴分部主治规律,见表2-7﹑表2-8。

表2-7 头面颈项部腧穴主治规律

表2-8 胸腹背腰部腧穴主治规律

如上所述,所谓分经是从纵的﹑整体的角度总结了腧穴的远治作用,分部则是从横的﹑局部的角度归纳了腧穴的近治作用。实际上,二者只是相对而言的,四肢部腧穴在分经主治远端病证的同时,也治疗局部的病证;头面躯干部的腧穴在分部主治局部和相应节段病证的同时,有些穴位也有治疗四肢或全身性病证的作用。经穴的分经和分部主治规律,主要是以经络学说中的根结﹑标本﹑四海﹑气街为理论依据的。 VIXueqtlTVNygEsQrmFZrP+XXZroFXIDVhJLWMbTwkqX1cW48ET/+y/jbW60nV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