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在腧穴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不断深入,依据其分布特点﹑主治规律以及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等,将腧穴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三大类。

(一)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所有经穴都有具体的名称和固定的部位。这些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经穴的主治与所属经脉的循行分布关系密切,既能治疗经脉外行线上的病证,也能治疗经脉所连属的内在脏腑病证,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随着医疗实践的积累,经穴的数目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灵枢·本输》详细记载了十一经脉(缺手少阴心经)五输穴的名称和具体部位,《灵枢·经脉》记载了十五络穴的名称和部位,这些穴位绝大多数都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经穴的重要内容;《素问·气穴论》则详细记载了头项和躯干部的经穴数目和名称。虽然《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三百六十五穴”以对应365天,但实际上记载有具体穴位名称者仅为160个左右。《针灸甲乙经》保存了东汉时期的腧穴专书《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经穴数目增加到349个。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将经穴增加到354个,明代《针灸大成》中记载的穴位则达到359个,清代《针灸逢源》一书共记载有361个穴位,即现在的十四经穴数目。经穴有单穴和双穴之分,任﹑督脉位于前后正中线上,为一名一穴;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为一名双穴。在2006年9月1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中,印堂穴由经外奇穴归至督脉(代码GV29),从而使经穴增加到362个。历代有代表性针灸医籍所载经穴数目,见表2-1。

表2-1 历代十四经穴数目发展简表

(二)奇穴

凡有具体名称和固定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的经验有效穴,统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奇”有奇异和奇特的意思。奇异是指奇穴的分布较为分散,大多数不在十四经脉循行线上;奇特是指一些奇穴对某些病证有奇特的疗效,如百劳穴治疗瘰疬﹑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

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代文献对奇穴的记载很多,如《备急千金要方》载有187个奇穴,均散见于各类病证的治疗篇中。这些穴位的取法不同于经穴,所以人们把它们归属于奇穴。“奇穴”的名称首见于明代的《奇效良方》,该书列有“奇穴”专篇,收集了26个穴位。《针灸大成》始列“经外奇穴”一门,载有35个穴位。《类经图翼》也列有“奇俞类集”一篇,载有84个穴位。《针灸集成》汇集了144个奇穴。据《经外奇穴图谱》及其续集记载奇穴已达1595个。奇穴一般不在十四经脉循行线上,但也有例外,如崇骨﹑腰奇等穴,均位于督脉上。有些虽名为奇穴,其实就是经穴,如胞门﹑子户,实际就是水道穴;“四花穴”就是胆俞﹑膈俞左右四穴。有些奇穴是由多个点组合而成,如十宣﹑八风﹑八邪﹑华佗夹脊等。

(三)阿是穴

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等。凡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刺激的部位,统称为“阿是穴”。阿是穴多在病变附近,也可在远离病变处,多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疾病痊愈而消失。

阿是穴因为没有具体的名称,位置也不固定,故也称为“不定穴”“天应穴”。溯本求源,这种取穴方法出自《黄帝内经》所说的“以痛为腧”,即压痛是确定阿是穴的主要依据,此外,还可能会有其他一些反应,如按压后症状减轻,或皮下有硬结并伴有压痛。

应当指出,并不是只有在阿是穴处才有压痛,当经络或其所属脏腑发生病变时,相关的经穴或奇穴也会出现压痛,这些部位出现压痛对诊断病证和准确取穴有重要意义,如奇穴中的阑尾穴﹑胆囊穴等,都是以所在部位的压痛或特殊反应作为取穴依据的。除位于病灶局部外,很多阿是穴往往分布在经络循行线上或经穴的附近,如牙痛常在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上有压痛点及条索状结节;腰腿痛多在肾俞周围出现压痛点等。取穴时也要遵循“以痛为输”的原则,如果压痛点与经穴位置相符合,则针刺经穴,如果不相符合则针刺压痛处。

二、腧穴的命名

十四经穴和奇穴都有具体的名称,腧穴名称是针灸学名词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腧穴命名都有其深刻的含义,正如《千金翼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因此了解腧穴的命名意义,有助于我们熟悉腧穴的部位﹑功能和主治。腧穴名称释义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哲学﹑音律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等。

现将十四经腧穴的命名择要分类说明如下。

(一)自然类

1.以天文学上日月星辰而命名 如上星﹑华盖﹑太乙﹑太白﹑天枢﹑太阳﹑紫宫﹑璇玑﹑日月等。

2.以自然界的地理形象而命名 如山﹑陵﹑丘﹑墟﹑谷﹑溪﹑沟﹑渎﹑海﹑池﹑泽﹑泉﹑渠﹑渊等。如承山﹑大陵﹑阴陵泉﹑阳陵泉﹑外丘﹑丘墟﹑曲池﹑合谷﹑小海﹑后溪﹑太溪﹑水泉﹑支沟﹑四渎等。此类命名多见于四肢部的腧穴。

3.以街、道、冲、处、市、廊而命名 如气街﹑水道﹑关冲﹑五处﹑风市﹑步廊等。

(二)物象类

1.参照动、植物而命名 如鱼际﹑鸠尾﹑鱼腰﹑犊鼻﹑伏兔﹑攒竹﹑口禾髎等。

2.以用具物品而命名 如大杼﹑地机﹑颊车﹑缺盆﹑天鼎﹑悬钟等。

3.以建筑物类而命名 如巨阙﹑幽门﹑梁门﹑关门﹑期门﹑章门﹑京门,还有玉堂﹑中庭﹑紫宫﹑俞府﹑中府﹑气舍﹑库房以及气户﹑膺窗﹑天窗﹑天突﹑扶突﹑水突等穴。此类命名多见于前胸及上腹部的穴。

(三)人体类

1.以腧穴所在的体表部位而命名

(1)以“天”字命名的穴多位于身之上部,如天突﹑天容﹑天窗﹑天牖﹑天顶等,天溪﹑天宗﹑通天﹑天池﹑天泉﹑天冲等。部位最低的是天枢穴,喻天地间之枢纽。

(2)以“地”字命名的穴多位于身之下部,如地机﹑地五会(地仓穴例外,此言地之物之仓库)。

(3)以“阳”字命名的穴多位于身之外侧和背腰部,如阳陵泉﹑阳交﹑阳丘﹑阳溪﹑阳谷﹑跗阳﹑阳池﹑腰阳关﹑至阳等。

(4)以“阴”字命名的穴多居身之内侧,如阴市﹑阴陵泉﹑阴包﹑阴交﹑阴谷﹑阴郄等。

2.以腧穴所在的解剖部位而命名

(1)以大体解剖名称而命名 如会阴﹑腕骨﹑曲骨﹑巨骨﹑乳中﹑乳根﹑耳门﹑京骨﹑束骨﹑兑端等。

(2)以脏腑解剖名称而命名 如六脏俞穴有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肾俞和厥阴俞;六腑俞穴有胃俞﹑胆俞﹑大肠俞﹑膀胱俞和三焦俞。俞穴皆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3.以人体生理功能而命名 如筋缩﹑魂门与肝有关,命门﹑志室与肾有关,魄门﹑神堂﹑神道﹑阳刚﹑胃仓﹑意舍等腧穴的命名皆与相应的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此类腧穴多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和督脉经穴。

4.以经络、气血的关系而命名 如三阴交﹑三阳络﹑至阳﹑至阴;气户﹑气穴﹑气冲﹑气海;血海。

5.以腧穴的治疗作用而命名 如迎香﹑水道﹑水分﹑睛明﹑光明﹑听宫﹑听会等。 6AywmYDQYHvxkODWVxQgbS/TpQagU6O3UPLdjiI5ulnzDz8i+Yx0ZccYlS/VaF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