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考点9

碳及其化合物

中考热点 以碳及其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和综合实验命题,凸显转化观、辩证观和实证观。

考点归纳 (阅读考点归纳,标记关键字词,背诵易忘要点,注意理解比较)

1.碳的单质(B)

(1)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与C 60 。C 60 具有类似足球的三维空心球状结构。

(2)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① 金刚石:硬度最大,用于钻探机的钻头、切割玻璃。② 石墨:质软滑腻、铁黑钢灰色,可做铅笔芯;能导电,可做电极。③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做滤毒剂、除味剂等。

(3)化学性质:①常温下稳定,所以古代字画能长期保存。② 可燃性,充分燃烧生成CO 2 ,不充分燃烧生成CO。③ 还原性,可跟CO 2 和CuO反应,可用于制造煤气和冶炼金属。

2.一氧化碳(B)

(1)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气体,难溶于水(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略小(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2)化学性质:①可燃性(点燃之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② 还原性,能跟金属氧化物反应;③ 毒性:跟血红蛋白化合。

(3)用途:①用作气体燃料;② 冶炼金属。

3.二氧化碳(B)

(1)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不能燃烧,一般也不助燃(但能支持镁的燃烧);② 跟碳反应(氧化性);③跟水反应;④ 跟碱反应。

(3)制法:实验室用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

(4)用途:①灭火;②制汽水;③ 干冰保藏食品和人工降雨;④ 光合作用的原料。

4.碳酸钙(B)

(1)物理性质: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2)化学性质:①高温分解;② 跟酸反应;③ 跟CO 2 和水反应生成Ca(HCO 3 )2。

(3)用途:①用作建筑材料;② 制取生石灰。

5.木炭、CO、H 2 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比较(C)

考题导悟 (考题自己先做,对照解析反思,领悟应考对策,完成相关练习)

1.碳及其化合物的基础知识

【例1】 (2019上海中考) 一定条件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是( )

A.木炭

B.一氧化碳

C.氧化铜

D.氧气

【解析】 四个选项中只有木炭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 ,故选A。

【答案】 A

【例2】 (2018上海中考) 有关CO 2 、CO的实验设计错误的是( )

【解析】 CO 2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不能,可以鉴别,A正确;CO 2 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CO不能,可以鉴别,B正确;CO 2 能与炭粉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CO,能除去杂质且不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C正确;除去CO 2 中的CO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空气中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不能燃烧、不能助燃的CO 2 大量存在时,少量的CO是不会燃烧的,D错误。

【答案】 D

【应考对策】 碳及其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凸显转化观,务必熟悉;对于碳的同素异形体、CO、CO 2 、CaCO 3 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凸显内因与外因的辩证观,务必理解;CO和CO 2 性质的异同还凸显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可借助对比法分析如下:

判断类似物质性质的异同,可借助归纳比较法。如: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C(无毒固态单质)、H 2 (无毒气态单质)、CO(有毒气态化合物),且反应产物分别为CO 2 (或CO)、H 2 O、CO 2

【巩固练习1】 对下列现象或做法的解释或者结论错误的是 ( )

A.CO有毒———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组织缺氧

B.用燃着的火柴检查天然气是否泄漏———有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C.大理石建筑物被酸雨腐蚀———是因为碳酸钙能跟酸发生反应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CO 2 溶于水时能吸收大量热量

2.碳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实验

【例3】 (上海中考) 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验证一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并验证产物。实验时,在点燃B处酒精灯之前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装置中的空气,然后继续实验。

(1)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

(2)实验过程中,C中的现象是_____ ,D处点燃的目的是_____ 。

(3)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选填编号)。

a.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B处酒精灯

b.C中增加的质量与B中固体减小的质量相等

c.反应开始后通入0.1mol一氧化碳可生成0.1mol铜

d.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防止铜被氧化

(4)甲同学认为A装置用于证明一氧化碳不能和石灰水反应,乙同学认为省略A可达到同样的目的,理由是_____ 。

【解析】 (1)B中反应是CO还原CuO,CO失去O是还原剂;(2)C中是B中生成的CO 2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处点燃有毒的CO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3)a. 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B处酒精灯,是为了使生成的铜冷却,以防空气进入时把铜氧化,分析正确;b.C中增加的质量是CO 2 的质量与B中固体减小的氧元素的质量不等,分析错误;c. 因为反应完全后还要通入CO,且通入的CO并非都能参加反应,所以反应开始后通入0.1mol CO可生成0.1mol铜的分析错误;d. 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CO直至铜冷却的目的是防止溶液倒吸,分析不正确。(4) 可以省略A装置,因为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反应前已通入一段时间的CO,可知CO通过澄清石灰水没有明显现象,C装置可证明CO不能和石灰水反应。

【答案】 (1)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防止有毒气体CO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3)a (4) 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反应前已通入一段时间的CO

【应考对策】 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实验题凸显实证观,是中考难点之一,可采取三点应考对策。

对策一: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借助“网络综合法”掌握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详见下图)。

对策二:重温碳及其化合物的所有课堂实验,重点掌握木炭、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详见考点19)。注意:课堂实验的改进,如微型W管实验。

对策三:切实按照“实验解题三步骤”(明确目的→分析原理→紧扣答题)进行解题(详见考点21)。

【巩固练习2】 (上海中考) 为了探究氧化铜与碳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甲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一定量氧化铜和碳的混合粉末,在不含氧气的高温条件下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生成的气体产物一定是CO 2

①甲同学加热混合粉末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粉末________。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③检验气体产物是CO 2 的另一种方法是: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变 ___色。

④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反应的气体产物只有CO 2 ,乙同学推测气体产物中可能还有CO。请你从下列A、B、C中选择实验装置,用于验证乙同学的推测。将所选装置的编号填入方框,并在方括号内写出相应装置内盛放的化学试剂。

考点精练 (练前重温归纳,反思例题错例,优化答题习惯,提高学习成效)

A组(一模选用)

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对应的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 )

A.金刚石的硬度大———切割大理石

B.石墨导电性良好———用作电池电极

C.活性炭有还原性———脱色制白糖

D.炭黑常温下稳定———用碳素笔书画

2.(上海杨浦一模)石墨和金刚石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其原因是( )

A.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B.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C.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D.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如图,①④是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是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能说明CO 2 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②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4.(上海浦东一模)用下图装置探究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通入气体一氧化碳,M处为氧化铜,加热前应先通一段时间纯净的一氧化碳

B.若通入气体二氧化碳,M处为木炭,可观察到玻璃管中黑色粉末逐渐减少

C.若M处为木炭和氧化铜(密封玻璃管左端),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

D.在A、B选项的实验中,a处点燃尾气的目的完全相同

5.用来检验CO 2 和CO的方法有:①点燃;②通过灼热的氧化铜;③通过紫色石蕊试液;④通过澄清石灰水;⑤闻气味;⑥用小白鼠实验。上述方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⑥

6.一定质量的木炭在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燃烧产生CO和CO 2 ,且反应后测得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其中氮气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

A.10%

B.30%

C.50%

D.70%

7.煅烧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含钙元素且不发生反应)时,某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若纵坐标表示固体质量,则剩余CaO为m 2 g

B.若纵坐标表示氧元素的质量,则杂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C.纵坐标不能表示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

D.纵坐标表示固体质量或氧元素质量,都可知CaCO 3 质量

8.(2018浙江温州中考)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 2

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煅烧首次制得CO 2 ,并完成了如图A所示的物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_。

(2)检验布莱克实验中反应③的转化产物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相同的实验方法是(用化学方程式M表示): _____。

(3)如图B,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0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a缓慢通入300毫升CO 2 。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_____毫升。

(4)为了验证海尔蒙特的发现,某同学进行图C所示的操作时,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 。

9.某同学为了探究木炭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提出了猜想:a.可能是CO 2 ;b.可能是CO。并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预期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如下:① 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为CO 2 ;② 若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则气体为CO。请你回答:

(1)该同学的猜想是否严谨?若不严谨,请作补充:_____。

(2)请你对该实验装置予以评价:_____。

10.某白色固体可能是煅烧碳酸钙后的剩余物,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高温煅烧碳酸钙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分离B中难溶物的操作Ⅰ是_____。

(2)操作Ⅱ的方法及目的是_________,达到该目的另一方法是_____。

(3)为达到实验目的,还应选择的试剂是_____。

11.用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仪器、装置如下图。(连接装置的橡皮管省略)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除A装置外,还需选用的仪器、装置组合是_____(填字母),选用该仪器、装置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

(2)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将A中酒精灯换成酒精喷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3)用碳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两个实验中,装置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4)现有一包混有少量碳粉的氧化铜粉末,为了测定其碳粉的质量分数,称取mg样品进行高温加热,实验过程中获取两组数据:

Ⅰ.反应前后仪器A中质量减少xg;

Ⅱ.吸收生成物的仪器中质量增加yg。

假设反应充分,称量准确,你认为应选择哪组数据进行计算会更为合理准确?理由是_________,请列出计算碳粉质量分数的式子_________。(用m、x、y表示)。

B组(二模选用)

12.“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具有吸附性

B.在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

C.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D.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 2

13.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

A.C→CaCO 3

B.CuO→CuSO 4

C.CO 2 →CO

D.CO 2 →C

14.“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 2 与CO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

A.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CO 2 能溶于水,能与碱反应;CO难溶于水,不能与碱反应

C.用途:CO 2 可用作气体肥料、灭火等;CO可作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CO 2 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15.(上海浦东二模)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正确的说法是 ( )

A.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B.甲处发生的反应体现了碳的还原性

C.乙处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将丁处氢氧化钠溶液改为澄清石灰水,可检验乙处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16.(上海崇明二模)草酸(H 2 C 2 O 4 )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为验证草酸分解产物,将产物持续通入下列装置。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①、②装置可以互换

B.若分解产物停止通入时,③中生成的铜不会变成氧化铜

C. 若③中停止加热,④中液体会倒吸入硬质玻璃管中

D.反应结束后,③中的固体物质一定属于混合物

17.某研究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固定装置略)。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装置B的作用是 _________,装置C中可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 。

(2)装置D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3)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本实验还应在装置_______之间添加装置E。

(4)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本实验的不足是_______,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

18.(2018重庆中考)(1)不同实验对反应速率有不同的要求。某同学探究CO 2 制取实验,按要求答题。

限选控制反应速率的方法:① 反应物的浓度 ② 反应物的状态

限选试剂:A.稀盐酸 B.浓盐酸 C.块状石灰石 D. 碳酸钠溶液 E. 粉末状石灰石

填写下表并回答相关问题。

写出灭火器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已知CO 2 和SO 2 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实验一:水槽中滴入紫色石蕊,将收集满两种气体的试管同时倒立于其中,片刻后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说明相同条件下的溶解性:SO_____2(填“>”或“<”)CO 2 ,试管内溶液变成_____色。

实验二:镁条在CO 2 中剧烈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试推测镁条在SO 2 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_________。

19.(2018北京中考)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1~2.5g进行系列实验。

【查阅资料】 ①氧化铜(CuO)为黑色固体。②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

【进行实验】

实验1:取质量比为1∶11的木炭粉Cu和O氧化铜混合物1.3g,进行实验。

实验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 2装置进行实验。

【解释与结论】

(1)配平化学方程式:

(2)实验1 2中,证明产生CO 2 的现象是 _________。

(3)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

(4)实验2的结论是 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实验2没有进行质量比为1∶14的实验,理由是 _________。

(6)为检验2 4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含Cu 2 O,所需试剂是_____。

反思备忘 (小结解题方法,摘录典型错例,每隔几天重温,避免同类错误)

1.反思小结:

2.错例备忘: F4mjeOS6yp7evL/zXqW8Et/3iCxDc6IU6pUSEt6oyHjWObj4TTJ0QBvnjEpsr4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