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养生主”,即“养生之宗旨”。庄子认为,只有循乎天理,依乎自然,处于至虚,游于无有,完全取消主客对立,使精神不被外物所伤害,才能保全自己,从而达到享尽天年的目的。
全篇是以“缘督以为经”为纲,通过三则寓言故事来阐明养生宗旨的。庖丁解牛故事,从正面阐发了养生的奥义,认为养生也应如解牛一样,遗形去智,避实就虚,“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样才能达到享尽天年的目的。然而这则寓言所体现出来的客观意义,又远远超出了庄子的创作本意。它告诉人们只有像庖丁学解牛一样努力学习,勤于实践,才能熟能生巧、游刃有余,进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从“族庖”上升为“良庖”,牛刀虽然用了十九年,而其“刀刃若新发于硎”。接着又用右师不善养生与泽雉不蕲樊中的寓言故事,从正反两面阐明宗旨。第三则寓言故事用老聃安时处顺,哀乐不入进一步阐明宗旨。文章最后以“薪尽火传”之喻总结前文,戛然锁住全篇。综观全文,以大笔起,以大笔收,开头和收束皆有千钧之力;而中间三则寓言故事,紧扣全篇宗旨,正反设喻,妙意环生,有如群峦起伏,互生光辉。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
!已而为知者
,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
,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
,可以尽年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响然
,奏刀
然
[1]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
文惠君曰:“
[2]
,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大卻
,导大窾
,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而况大
乎
[3]
!良庖岁更刀
,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视为止
,行为迟,动刀甚微
。
然已解
[4]
,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
:“是何人也?恶乎介也
?天与,其人与
?”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
,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
,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
,不善也。
老聃死
,秦失吊之
,三号而出。弟子曰
:“非夫子之友邪
?” 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
,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
,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
,必有不蕲言而言
,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
,忘其所受
,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
,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
指穷于为薪
,火传也,不知其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