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佾第三

3.1 孔子谓季氏 :“八佾 舞于庭 ,是可忍 也,孰不可忍也?”

文学链接

舞,古又称“万”,《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将禘于襄公,万者二八,其众万于季氏。”万即舞。在《诗经》中有许多描写舞蹈场面、以善舞来称赞人的作品。如下面的《简兮》:

简兮 《诗·邶风》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问题分析

问: 什么是“八佾”?孔子为何如此严厉批评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做法?

答: 佾指的是古代乐舞的队列。古代宗庙祭祀的八佾之舞中,每一佾都用八人,这是有讲究的。“舞所以节八音,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故必以八人为列。”古人称由金、木、石、匏、土、革、丝、竹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为八音,其中,钟为金,磬为石,柷敔为木,琴瑟为丝,箫管为竹,笙竽为匏,埙为土,鼓为革。参《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注。古人认为八音谐和,才能称为乐。

舞乐规模有严格的规定,大概由于文献缺失,加上春秋以降越礼之风盛行,以致具体的规定在不同的记载中常有抵牾。《春秋公羊传》谓“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白虎通·礼乐》依《公羊传》,并引《诗传》云“大夫士琴瑟御”。《左传》则谓“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但“八佾”是天子之制则是肯定的,诸侯不得僭用,大夫更是如此。然而春秋时王纲解纽,制度开始废弛,各国似乎早就开始僭用舞乐。《春秋》记载隐公五年“初献六佾”,据《公羊传》解释,鲁国是侯国,只能用四佾,用“六佾”之舞,已是僭越了。《公羊传》甚至还暗示鲁国早已开始僭用天子之乐。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周公辅佐成王,制礼作乐,对周王室有莫大的功劳,因此周成王特许鲁国世世用天子之乐祭祀周公。故鲁国是备有八佾之舞的,鲁君可能因此很早就僭用八佾了。季氏是大夫,所用之乐更应在鲁国君之下,但他却在家庙里直接用天子之舞,在孔子看来这真是难以容忍了,或者说,连这个制度都敢于僭越,那就什么都能做出来了。

文化史扩展

古人的姓氏 上古时姓与氏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古代从母姓,故“姓”从女从生。《左传·隐公元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名之字。”故唯国君乃有姓。姓所以别婚姻,同姓之人不可以通婚。

氏亦非所有人都能拥有,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自出”。顾炎武云:“氏之所由兴,其在于卿大夫乎?……氏焉者,类族也,贵贵也。”因此,庶人是无氏的,对庶人只能直接称其名。

出自同一姓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氏。氏的得名有不同的缘由,“凡氏,或以官,或以邑,或以王父字”。顾炎武以为,诸侯赐卿大夫以氏,若同姓,公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孙,公孙之子因为离祖先已远,不能上连于公,故以王父字为氏。若异姓,则以父祖官及所食之邑为氏。以官为氏的如司马、司城之类;以邑为氏者,如韩、赵、魏等。本章季氏是以王父字得来的。春秋时,鲁桓公有四子,其中继承国君之位的是庄公,另外三子不能承继国君之位,遂成为辅佐庄公的公卿大夫,称为公族,最小的一个名季友,季友之孙文子因以季为氏。

姓是永远不变的,氏则可以改。在称呼上,上古时是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秦汉之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后世遂通称姓氏。可详参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

3.2 三家 [1] 者以《雍》 。子曰:“‘相维辟公 ,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 ?”

文学链接

《诗·周颂》

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于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包注》:“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

3.4 林放 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 也,宁戚。”

思考与讨论

林放问“礼之本”,孔子是怎么回答的?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礼之本”是什么?

3.5 子曰:“夷狄 之有君,不如诸夏 之亡 也。”

集说

《皇疏》:“此章为下僭上者发也。言中国所以尊于夷狄者,以其名分定而上下不乱也。周室既衰,诸侯放恣,礼乐征伐之权不复出自天子,反不如夷狄之国尚有尊长统属,不至如我中国之无君也。”

释惠琳:“有君无礼,不如有礼无君。刺时季氏有君无礼也。”

《邢疏》:“此章言中国礼义之盛而夷狄无也。言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偶无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集注》:“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

3.6 季氏旅 于泰山。子谓冉有 曰:“女弗能救 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 乎?”

文化史扩展

旅与古代山川崇拜 本章“季氏旅于泰山”,是上古山川祭祀文化的反映。古人认为,山川都有其所属的神灵,要时时祭祀以获福佑。山川崇拜的起源相当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许多关于祭祀山川的记载。根据记载,周代规定了一套山川祭祀的制度,天子与诸侯之间有不同的祭祀礼仪。《礼记·王制》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在规格上,五岳相当于朝廷的三公,四渎比于诸侯。诸侯则只能祭祀在其国内的山川,不能越境祭祀。《礼记·祭法》云:“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公羊传》亦云:“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例如鲁国有泰山,晋国境内有黄河,则鲁、晋分别祭泰山和黄河。大夫以下不能祭祀山川,因此季氏旅于泰山,是违礼之举。

山川祭祀在古代中国一直相沿不衰,而其中更发展出一种最庄重的活动,即“封禅”。封禅是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登上泰山,筑土为坛以祭天,名“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是为“禅”。传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者有七十二家。第一个可考的封禅帝王是秦始皇。后来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都举行过封禅大典。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 乎!揖让而升 ,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文学链接

“射箭”活动与先民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很早就成为衡量、赞美人物的一项重要依据,并且形诸歌咏。《诗》中就保留了这样的作品。下面这首来自齐地的作品,称赞了一位贵族子弟颀长英俊的仪表、优美的舞姿,以及高超的射艺,生动地展现了“射”之于周民的重要意义及其间所蕴含的浓烈情感。

猗嗟 《诗·齐风》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文化史扩展

射与射礼 “射”,即射箭。射箭不仅是一项军事技能和劳动本领,而且还是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因而演变为一项庄重的礼仪活动,不但展示射箭技能,更在于展示一种君子人格。据典籍记载,射有四类:一曰大射,天子诸侯卿大夫将祭而择士,是为大射。大射的地点,天子于射宫,诸侯于大学,卿、大夫于郊。士无臣,无所择,故无大射礼。二曰宾射,宾主相见时举行,天子以诸侯为宾,在治朝行射礼,诸侯则或在朝,或会盟时在国境,卿、大夫、士等在郊。三曰燕射,闲暇时相与射箭宴饮,天子、诸侯在路寝,卿、大夫、士亦在郊。四曰乡射,地方州县之长春秋时属民射于州序,天子、诸侯无此射礼。

从军事与劳动发展起来的射礼,有严格的礼仪规范,赛前赛后的升降揖让,胜负双方的坐立、执弓、饮酒都有细致的规定。例如比赛结束后,胜者执张弓 (即张上弦的弓) ,而负者执弛弓 (松了弦的弓) ,就是很有意味的细节。可详参《礼记·射义》。在这样的礼仪活动中,展示的不仅仅是射艺的精湛与否,还被认为直接关系到人的德行。《礼记·射义》中云:“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又云:“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惟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可以看到,“射”不是单纯的张弓发矢的技能,而是德行、志意的体现与培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孔子强调君子在射的活动中,不能不争(胜负)。《正义》云:“射中乃君子所尚,必于平日讲肄,至射时以不胜为耻,盖不胜嫌于不肖,故君子必求中焉。求中即是争,即是争为贤者,故曰‘其争也君子’。惟争为君子,故言于射而后有争也。”孟子更云射者“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它脱离了原发性的军事和劳动生产性质,而成为一门体现人格养成的礼仪活动,被列为孔门六艺之一,也成为当时士人必须修习的一项礼仪。

四种射礼中,大射与乡射都直接与选士有关,“射”就成为与选士密切相关的一个词。如“射宫”,既是天子举行大射礼的地方,也是试士的场所。《礼记·射义》云“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汉代选士有策试,分“对策”和“射策”。射策是指主试者将试题写于简策之上,分甲、乙等,应试者随意选取作答,主试者依据等第论其优劣。刘勰《文心雕龙·议对》云:“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射策者,以甲科入仕。”后来泛称士人参加科举考试为“射策”,高中者称为“射策高第”。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 兮,美目盼 兮,素 以为绚 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 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集说

《郑注》:“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也。”

《皇疏》:“如画者先虽布众采荫映,然后必用白色以分间之,则画文分明,故曰绘事后素。”

《集注》:“素,粉地,画之质也。绚,采色,画之饰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加以华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子夏疑其反谓以素为饰,故问之。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杨氏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其质,礼不虚行,此绘事后素之说也。’”

凌廷堪:“朱子不用旧注,以后素为后于素。于《考工记注》亦反之,以后素功为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近儒皆以古训为不可易,而于礼后之旨,则终不能会通而发明之,故学者终成疑义。窃谓《诗》云‘素以为绚兮’者,言五采待素而始成文也。今时画者尚如此,先布众色毕,后以粉勾勒之,则众色始绚然分明。《诗》之意即《考工记》意也。子夏疑五采何独以素为绚,故以为问。子以‘绘事后素’告之,则素以为绚之理不烦言而解矣。子夏礼后之说,因布素在众采之义而悟及之者也。盖人之有仁义礼智信五性,犹绘之有青黄赤白黑五色是也。礼居五性之一,犹素为白采居五色之一也。五性必待礼而后有节,犹之五色必待素而后成文,故曰礼后乎,本非深文奥义也。何氏《集解》云‘以素喻礼’,但依文解之,而不能申言其义。毛氏、惠氏、戴氏虽知遵旧注,而解因素悟礼之处,不免格格不吐,皆坐不知礼为五性之节故也。”

全祖望《经史问答》:“问:《礼器》‘甘受和,白受采’,是一说。《考工》‘绘画之事后素功’,又一说。古注于《论语》‘绘事后素’引《考工》,不引《礼器》。其解《考工》亦引《论语》。至杨龟山解《论语》,始引《礼器》,而朱子合而引之,近人多非之,未知作何折衷?曰:《论语》之说正与《礼器》相合。盖《论语》之素乃素地,非素功也,谓其有质而后可文也。何以知之?即孔子借以解《诗》可知之。夫巧笑美目,是素地也。有此而后可加粉黛簪珥衣裳之饰,是犹之绘事也,所谓绚也。故曰绘事后于素也。而因之以悟礼,则忠信其素地也,节文度数之饰,是犹之绘事也,所谓绚也。若《考工》所云,则素功,非素地也,谓绘事五采,而素功乃其中之一,盖施粉之采也。粉易于污,故必俟诸既施而加之,是之谓后。然则与《论语》绝不相蒙。夫巧笑美目,岂亦粉黛诸饰中之一乎?抑亦巧笑美目出于人工乎?且巧笑美目反出于粉黛诸饰之后乎?此其说必不可通者也。龟山知其非,故别引《礼器》以释之。朱子既是龟山之说,而仍兼引《考工》之文,则误矣。”

思考与讨论

历代注疏对“绘事后素”有两种解释,当用它来喻“礼”之于人的意义时,两种解释之间的差异反映出什么问题?

另外,请根据“集说”所列各家观点,仔细体会其中反映出来的古人解读经典的特点。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 不足征 也;殷礼,吾能言之,宋 不足征也。文献 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化史扩展

夏杞、殷宋与兴灭国继绝世 本章夫子云杞不足征夏礼、宋不足征殷礼,透露出传统社会里一项相当重要的政治制度的信息。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建立新朝之后,封夏禹之后东楼公之于杞,以世世奉夏禹之祀,是为杞国;又封殷帝乙之长子、纣王之庶兄微子开为国君,统殷代遗民于宋,世代奉殷之祀不绝,是为宋国。这很可能是周武王出于政治需要而创设的一项政治制度,并且收到极好的效果,保证了新王朝能迅速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从而稳定下来。故《论语·尧曰二十》中云周“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夫子惋惜继承夏、商两代礼制的杞、宋两国无文献可征,还透露出这一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即杞、宋两国虽然受封于周天子,但享有以天子之礼乐奉祀各自的受命先王,并且遵用先王的礼仪文物、而非周王朝的制度,即所谓自行其正朔服色。请参阅《史记》中的《陈杞世家》及《宋世家》。

武王封夏殷亡国之后为诸侯,允许其自行本朝正朔、衣冠文物,对后世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秦始皇灭六国,废封建,六国之后不得受封,遂成为秦末大乱的一个重要诱因。经此之后遂大体相沿不衰。当鼎革之际,新朝受命之君,无论是通过胁迫性的“禅让”还是通过暴力手段获得统治,都往往要遵行武王故事,优待旧朝后裔,赐以爵邑奉祀其先王。当然,秦汉以来以郡县为主,这些前朝遗孤虽然有爵位封地,却仅能衣食租税而已,与春秋时的杞、宋两国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情形,最近的一个例子,自然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与清王室达成的优待清室协议,直到冯玉祥逼宫前,逊清帝室仍据有皇城,在紫禁城内礼仪朝拜一如昔日君天下之时,及至被逐出后遂依附日本,转而至东三省建立傀儡政权。

3.10 子曰:“禘 ,自既灌而往 者,吾不欲观之 矣。”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 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 诸斯乎!”指其掌。

3.12 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 ,如不祭。”

3.13 王孙贾 问曰:“与其媚于奥 ,宁媚于竈 ,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集说

《孔注》:“奥,内也,以喻近臣。竈以喻执政。贾执政者,欲使孔子求昵之,微以世俗之言感动之也。天以喻君也,孔子距之曰,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于从神。”

《皇疏》:“时孔子至卫,贾诵此旧语以感切孔子,欲令孔子求媚于己,如人之媚竈也。”

《集注》:“竈者,五祀之一,夏所祭也。凡祭五祀,皆先设主而祭于其所,然后迎尸而祭于奥,略如祭宗庙之仪。如祀竈则设主于竈陉,祭毕而更设馈于奥以迎尸也。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竈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竈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岂媚于奥竈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竈,亦不可媚于奥也。”

《四书典故辨正》:“罗整葊云:子见南子,子路不悦,盖疑夫子欲因南子以求仕也。然当是时不独子路疑之,王孙贾亦疑之矣。媚奥之讽,殆指南子而言也。观夫子所谓‘天厌之’者,即‘获罪于天’之意。此说得之。奥者,室中深隐之处,以比南子。竈是明处,盖谓借援于宫阃之中,不如求合于朝廷之上耳。”

《四书约指》:“或谓王孙贾在卫算不得权臣,当时市权只有弥子瑕一人,或是他自家欲酌所媚而问耳。”

3.14 子曰:“周监 于二代 ,郁郁 乎文 哉!吾从周。”

3.15 子入太庙 ,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 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

3.16 子曰:“射不主皮 ,为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

3.17 子贡欲去告朔 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文化史扩展

告朔 授时与社会秩序 告朔是古代一项重要制度。据典籍记载,夏商周三代各自有自己的定朔,《尚书大传》云:“夏以平旦为朔,殷以鸡鸣为朔,周以夜半为朔。”谓夏用寅时,殷用丑时,周用子时也。但比较之下自以周代的制度仪文记载最为详明。每年秋冬时,周天子预颁来年历书于诸侯,是为告朔,或称班朔。诸侯国君受之而藏于祖庙,每月一日朝于庙中,使大夫南面奉天子之命,北面受之,谓之视朔、听朔。视朔后始可听本国之政事。告朔制度实际上与农业生产有直接之关系,自然节律的变化决定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即所谓“敬授民时”,方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后世修订历法,有一次颁布的新历法就叫“授时历”。告朔也因此而成为规范社会秩序的指南。《白虎通·四时》云:“朔之言苏也。明消更生,故言朔。”《说文》云“朔,月一日始苏也”。是从月相的变化来释“朔”,《白虎通·三正》又云:“朔者,苏也,革也。言万物革更于是,故统焉。”则清晰揭示了“朔”的本义及其所负载的治统之意义。《周礼》所谓“正岁年以序事”,正是此意。天地万物的更革皆统于“朔”,因此“朔”只能由天子来确定。《孔子三朝记》云:“天子告朔于诸侯,率天道而敬上之,以示威于天下也。”告朔是天子的专有权力,体现了天子承上天之命统治下民的应有权威。

告朔既然维系着治统,则天下无道失序时,告朔制度废弛就首当其冲。《春秋》多有鲁国君不听朔的记载,《谷梁传·文公六年》云:“天子不以告朔”,又十六年云:“天子告朔于诸侯。”这些都反映了周王朝的告朔制度。《史记·历书》云:“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王纲于是开始解纽。而新王朝建立,也必要有定正朔的仪式来象征治统的合法性。正因为告朔乃天地万物君臣民庶秩序之统,不可稍废,虽然当时天子不告朔,孔子仍然坚持要保留几成虚文的饩羊,以示此礼之存。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 也。”

3.19 定公 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集说

《皇疏》:“言臣之从君如草从风,故君能使臣得礼,则臣事君必尽忠也。君若无礼,则臣亦不忠也。”

《集注》:“尹氏曰:君臣,以义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也。”

《集释》:“或问尹氏之说。朱子曰:尹氏之说,则为君而言之尔。若为臣而言,则君之使臣虽不以礼,而臣之事君亦岂可以不忠也哉?”

文学链接

晏子侍于景公 《晏子春秋·杂上篇》

晏子侍于景公,朝寒。公曰:“请进暖食。”晏子对曰:“婴,非君奉馈之臣也,敢辞。”公曰:“请进服裘。”对曰:“婴,非君茵席之臣也,敢辞。”公曰:“然夫子于寡人何为者也?”对曰:“晏,社稷之臣也。”公曰:“何谓社稷之臣?”对曰:“夫社稷之臣,能立社稷:辨上下之义,使当其理;制百官之序,使得其宜;作为辞令,可分布于四方。”自是之后,君不以礼不见晏子。

思考与讨论

仔细比较“集说”所引《皇疏》、《集注》引尹焞之说及《集释》所引朱子对尹氏之说的评论,三者之间有何同异?三人的解释与孔子的原话之间又有何差异?这些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

3.20 子曰:“《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文学链接

关雎 《诗·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毛诗关雎序

见《学而第一》第七章“文学链接”。

毛诗大序

见《为政第二》第三章“文学链接”。

3.21 哀公问社 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 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 不说,遂事 不谏,既往不咎。”

文学链接

社稷不仅是帝王、国家的重大祭祀活动,也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祈丰年、报丰收的社祭成为重要的民俗,渗透到民间生活之中,并且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如鲁迅《社戏》即是。下面“文学链接”中略举两例以见一斑。

城狐社鼠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君亦见乎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文化史扩展

主 社 社稷 这一章《鲁论》和《古论》有“问主”与“问社”之不同。作“问主”时,注疏家或有释作“问宗庙之神主”者,郑玄文用《鲁论》,而释义则作“问社之主”。可见哀公所问的乃指“主”以何木为之。“主”是古代祭祀时所用之物,用木制成。庄述祖辑《白虎通》云:“祭所以有主者何?言神无所依据,孝子以主继心焉。……宗庙之主,所以用木为之者,木有终始,又与人相似也。盖题之以为记,欲令后有知者。”宗庙之主即祖先的神位,引而言之,凡祭祀中用以供神所依凭者,皆称为主。

社,即土地神。稷,五谷之神,二者合称社稷。社稷在传统社会里是政权的象征,凡王朝建立必先立社稷以祀之,若灭他国,且要同时迁立亡国之社稷。故周人除了立有自己的社稷外,还有亳社(亳是殷都)。《白虎通·社稷》云:“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社稷祭祀也须有“主”,在典籍记载中,一般都指用木制成:“以松柏栗者,大司徒: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秦汉以后,始有用石为之者。至宋代,乃特令用石。惠士奇《礼说》引《宋史·礼乐志》云:“社以石为主,长五尺,方二尺,剡其上,培其半。先是州县社主不以石,礼部以为社稷不屋而坛,当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故用石主,取其坚久,请令州县社主用石,尺寸广长半大社之制。从之。”

3.22 子曰:“管仲 之器 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 ,官事不摄 ,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 ,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3 子语 鲁大师 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 也;从之,纯如 也,皦如 也,绎如 也,以成 。”

3.24 仪封人 请见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 见之

出,曰:“二三子 何患于丧 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集说

《集注》:“言乱极当治,天必将使夫子得位设教,不久失位也。封人一见夫子而遽以是称之,其所得于观感之间者深矣。或曰:木铎所以徇于道路,言天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铎之徇于道路也。”

刘开《论语补注》:“木铎之义,《注》以为得位行教。又以天使夫子失位周流以行其教,亦可并存,故附于后。余谓是不难一言断之。封人不曰‘天以夫子为木铎’,而曰‘天将以为木铎’,是专言将必得位以行教者矣。若以失位周流为行教,则夫子现在失位,天已使为木铎矣。何‘将以’之有?”

宦懋庸《论语稽》:“夫子去鲁司寇而适卫,入疆之初,故封人得请见。《书·胤征》曰:‘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封人所言盖即所掌封疆之事,以喻夫子之不得安于位者,如木铎之徇道路以为教诲也。丧者,出亡在外之名。”

汪烜《四书诠义》:“为木铎确主得位设教,信理不信数也。然夫子究不得位,天之理其未可信欤?抑天意之在夫子更有厚于得位者,是则非封人所能逆睹也。”

黄式三《论语后案》:“《左传》引《夏书》‘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此即《汉书·食货志》所谓‘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也。据此,则使为木铎者,谓使之上宣政教下通民情也。盖封人所见君子既众,一旦见出类拔萃之大圣,遂以为天生君子,复生大圣,此天心之复,即否极而泰来之候矣。封人言天道之常耳,岂知其道终不行哉?”

文学链接

原道(节选) 《文心雕龙》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日新。文王患忧,繇辞始炳,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制诗缉颂,斧藻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镕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思考与讨论

孔子虽然一生不得志,但在生前也已获得很大的声誉。仪封人的话就代表了时人对孔子的最高赞誉。孟子更是认为孔子修《春秋》是在行天子之事,孔子是不在位之天子,是谓“素王”。如何理解仪封人之语?仔细比较“集说”所引诸家解释,并结合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论,说说自己的看法。

3.25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集说

《孔注》:“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曰尽善也。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曰未尽善也。”

《郑注》:“韶,舜乐也。美舜自以德禅于尧,又尽善,谓太平也。武,周武王乐也,美武王以此定功天下,未尽善,谓未致太平也。”

《皇疏》:“天下万物乐舜继尧,而舜从民受禅,是会合当时之心,故曰尽美也,揖让而代,于事理无恶,故曰尽善也。天下乐武王从民伐纣,是会合当时之心,故曰尽美也,而以臣伐君,于事理不善,故曰未尽善也。”

《集注》:“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

文学链接

季札观乐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弗敢请已!”

3.26 子曰:“居上 不宽 ,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 哉?”


[1] 家:《说文》:“家,居也。”《易·师》:“开国承家”,荀注:“承家,立大夫也。”《左传·桓公二年》:“诸侯立家”,杜注:“卿大夫称家。”三家,指鲁国的仲孙 (又称孟孙) 、叔孙、季孙三家,鲁桓公之后,世为鲁国卿大夫。 AUwyj7MEcKKnoZInMoXr027xnOMAuJHdcPTdaDvK89r8ZKGQQ4diy+nyb31ruCm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