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而第一

1.1 子 曰:“学 而时 之,不亦说 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 乎?”

问题分析

问: “学而时习之”为何“悦”?“学”在孔子思想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答: “习”,不仅仅是今天“温习”、“复习”的意思,更指“练习”、“实习”、“演习”,强调的是将所学付诸人生实践。从师长、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要及时地在生活中加以练习和实践,如此则不但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验证,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会不断体悟到所学知识的真谛,掌握它的真正精神,从而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这是“学、习”的真义,它的快乐正源于此。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所教给学生的,并不仅仅是如今天所理解的书本知识,它里面固然有具体的《诗》、《书》文本传授,也有具体礼仪的学习教导,但最核心的则是以养成“君子”人格为核心的人格养成。这是需要一个人用终生的实践去完成的。在这一人格养成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收获,正是人生最大的愉悦。由此看来,“学”在孔子思想中,可谓占有相当关键的地位,“学”是直接与人之成为一个“君子”关联在一起的。学不但是一生的行为,而且也远非学习书本知识,孔子的弟子子夏曾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见本篇第七章)子夏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以下四者,即使没有学习过书本知识,他也会认为这已经是在学了。子夏的这段话可谓非常清楚地揭示了孔子思想中“学”的涵义与地位。

文化史扩展

五等爵与子的由来 顾炎武《日知录》认为,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的制度,“子”作为五等爵之一,本是专称,即使是“大夫”也不敢称“子”。春秋时期鲁僖公、鲁文公之后,执政的卿大夫才开始称为“子”。此后普通人因为学识得到人们的宗奉,也称为“子”,如老子、孔子等。

汪中《述学别录》也认为“子”是五等爵之名,但他认为古代“孤卿大夫皆称子”,并非自鲁僖公、文公之后才如此。单称“子”不成辞,则称“夫子”,凡是大夫以及承袭其位的嫡子,都称为夫子。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他的门徒就称他为子,或者夫子。

此后“子”多沿用为对师长的尊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许多思想家开创了各自的学说,有许多门徒,通称为“诸子百家”。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公孙龙子等,《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有若、曾参也分别被称为有子、曾子。宋代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张栻、朱熹也都被尊称为“子”。

除此以外,因为“子”包含有尊敬、敬重的意味,历代帝王在征求贤才时,也用它来称呼那些征辟来的士人,在求贤和策问的诏书中就称他们为“子大夫”,而实际上这些士人多属于尚未入仕者。

学与时 古人认为“学”要及时、适时。皇侃《论语义疏》云:“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一就身中者,凡受学之道,择时为先,长则扞格,幼则迷昏。故《学记》云‘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也。既必须时,故《内则》云:‘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学书计,十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并是就身中为时也。二就年中为时者,夫学随时气则受业易入,故《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是也。春夏是阳,阳体轻清,《诗》、《乐》是声,声亦轻清;轻清时学轻清之业则为易入也。秋冬是阴,阴体重浊;《书》、《礼》是事,事亦重浊,重浊时学重浊之业亦易入也。三就日中为时者,前身中、年中二时,而所学并日日修习,不暂废也。故《学记》云‘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是也。今云‘学而时习之’者,‘时’是日中之‘时’也。”“学”既要及时,则“习”更要及时。

1.2 有子 曰:“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 !”

思考与讨论

本章以层递式的推论方式,将“孝弟”作为“仁”之本,即建立和谐的人伦关系之根本,并且将“孝弟”视为社会秩序的根本起点。虽然此章为有子之言,但显然是祖述孔子之思想。这一思想的根基何在?今天应如何准确认识这一思想?

1.3 子曰:“巧言令色 ,鲜矣仁。”

文学链接

孔子非常重视“言”的作用,这其中包括对“巧言”的警惕。《论语》里反复记录了这一点。孔子的这一思想应该既是自己观察思考的结果,也显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诗经》里就有这样的作品。

诗·小雅·巧言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怃。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怃,予慎无辜。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君子信盗,乱是用暴。盗言孔甘,乱是用餤。匪其止共,维王之邛。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

1.4 曾子 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 不习乎?”

1.5 子曰:“道 千乘之国 ,敬 事而信,节用 而爱人 ,使民以时 。”

文学链接

“敬事而信”是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也常常得到史家的特别注意。这些记录下来的历史事件,不但印证了孔子的这一主张,而且往往生动鲜明、意义深刻,成为叙事文学中的经典片断。

齐鲁柯之盟 《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传曰:何以不日?易也。其易奈何?桓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其不日何以始乎此?庄公将会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庄公曰:“诺。”于是会乎桓。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子进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曹子曰:“愿请汶阳之田。”管子顾曰:“君许诺。”桓公曰:“诺。”曹子请盟,桓公下,与之盟。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雠,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徙南门之木 《史记·商君列传》

以卫鞅为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烽火戏诸侯 《史记·周本纪》

幽王以褒姒为后,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楚厉王有警鼓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饮酒醉,过而击,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而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思考与讨论

《荀子·议兵》云:“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结合荀子的这段话,理解本章“敬事”的含义,并思考它在今日有什么意义?

1.6 子曰:“弟子 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1.7 子夏 曰:“贤贤 易色 ,事 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文学链接

毛诗·关雎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范张之交(节选) 《后汉书·独行传》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耶?”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1.8 子曰:“君子不重 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思考与讨论

苏轼解释此章“无友不如己者”时说:“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此戒之。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后来的学者因此颇有疑问;孔子又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与这一章似亦有矛盾。对此应如何理解?

1.9 曾子曰:“慎终 ,追远 ,民德 归厚 矣!”

问题分析

问: “慎终追远”何以能使民德归厚?

答: 慎终追远,说的是按照礼的要求,及时而恰当地祭祀已经故去的祖先。对这一章的含义,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这是对居位临民的在上者而言的。在上者能做到丧尽其哀,祭尽其礼,则能给百姓带来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使民风淳厚。一种理解认为不必单指在上者而言,即令一般百姓,能慎终追远,不忘先祖,其风俗自能归于淳厚。这两种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慎终追远”能对风俗人心产生根本性的良好影响。先秦儒家的这种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是上古时代祖先崇拜和鬼神观念的遗存。殷商时代重鬼神,至周初虽稍有衰减,但人死后有灵魂的观念仍然存在。人们认为死去的人仍对活着的人施加重要影响,会根据人们行为的善恶赐福降灾。在这些鬼神中,已逝祖先是其中尤为重要者,他们不但主宰着人间的善恶报应,而且对君主和贵族而言,有着显赫功业和声望的祖先也往往保证了自己治政临民的权力和地位有着合法的来源,是自己言行、事业的榜样。适时合礼地追祭祖先,感念他们的功业和德行,使自己沐浴在这些仪式之中而获得某种精神上的陶染,在自己和祖先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联系。这不但可以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措归于淳正,而且上以化下,对臣民有着示范性的作用,使他们的言行也归于淳厚。另一方面,据传世文献记载,自王公贵族至于大夫士,都有相应的丧祭礼仪,因此他们也同样在对各自祖先的追祭中建立起与祖先在精神上的联系,在重温先祖生命历程中获得情感上的陶染。即使从现代社会的情形来看,这种情感陶染的效果也是存在的。

1.10 子禽 问于子贡 曰:“夫子 至于是邦 也,必闻 其政。求之与?抑 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集说

《郑注》:“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与人求之异,明人君自愿求与为治也。”

《皇疏》:“政是人君所行,见于民下,不可隐藏,故夫子知之,是人君所行自与之也。”

顾欢:“此明非求非与,直以自得之耳。其故何也?夫五德自充,则是非自镜也。”又云:“夫子求知乎己,而诸人访之于闻政,故曰异也。”

梁觊:“夫子所至之国,入其境,观察风俗以知其政教,其民温良,则其君政教之温良也;其民恭俭让,则政教之恭俭让也。孔子但见其民,则知其君政教之得失也。”又云:“凡人求闻见乃知耳,夫子观化以知之,与凡人异也。”

《集注》:“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然即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见矣。”

思考与讨论

子贡对孔子“至于是邦必闻其政”的解释,后世注家解释纷纭,其间有何差异?这些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

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长于言语者,他回答陈亢的方式有何特点?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 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文化史扩展

丁忧 丁艰 本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中的“三年”或以为是概言“多年”,有人则以为指实际三年。总之,在父殁后的一定时期内恪守孝道,守礼尽哀,是古人定下的“三年之丧”的制度,即所谓“丁忧三年”之制。《论语·阳货第十七》记宰我问三年之丧,孔子说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即可知。按礼,父母丧亡,为子者要守丧三年,不得婚娶宴乐,也不能应考做官,如果已出仕,也要辞职归家。用孔子的话说丁忧在身之人,要“食不甘味,闻乐不乐,居处不安”,甚至不居于家中,而是“庐于墓侧”,即在父母的墓旁结草庐而居。也叫“丁艰”,又父丧称“外艰”,母丧为“内艰”。

1.12 有子曰:“礼 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 之,亦不可行也。”

集说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皇疏》:“此以下明人君行化必礼乐相须。用乐和民心,以礼检民迹。迹检心和,故风化乃美。和即乐也,变‘乐’言‘和’,见乐功也。乐既言和,则礼宜云敬,但乐用在内为隐,故言其功也。言圣天子之化行,礼亦以此用和为美也。”

《邢疏》:“和,谓乐也。乐主和同,故谓乐为和。夫礼胜则离,谓析居不和也。故礼贵用和,使不至于离也。言先王治民之道以此,礼贵和美,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是先王之美道也。”

《集注》:“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然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

《正义》:“礼主于让,故以和为用,《燕义》云‘和宁,礼之用也’是也。……和是礼中所有,故行礼以和为贵。皇、邢疏以‘和’为‘乐’,非也。《乐记》云:‘礼胜则离’,《郑注》:‘离谓析居不和也。’又《易·系辞传》:‘履以和行。’虞翻注:‘礼之用,和为贵,故以和行。’和是言礼,非谓乐,审矣。”

《疏证》:“事之调适者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说文》云:‘龢,调也。盉,调味也。’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事之调适皆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礼之为用固在乎适合,然若专求适合,而不以礼为之节,则终日舍己徇人,而亦不可行矣。朱子训‘和’为‘从容不迫’,既与古训相违,以之释‘知和而和’,尤不可通,恐未是也。”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皇疏》:“若小大之事皆用礼而不用和,则于事有所不行也。”

《邢疏》:“言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马曰:“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

皇疏:“上明行礼须乐,此明行乐须礼也。人若知礼用和而每事从和,不复为礼为节者,则于事亦不得行也。所以言‘亦’者,沈居士云‘上纯用礼不行,今皆用和,亦不可行也。’”

《集注》以“有所不行”属下句,通释至本章末云:“承上文而言,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不复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也。……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节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

1.13 有子曰:“信近 于义 ,言可复 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 不失其亲,亦可宗 也。”

集说

《包注》:“恭不合礼,非礼也。以其能远耻辱,故曰近礼也。”

《集解》:“义不必信,信不必义也。以言可反复,故曰近义。”

《皇疏》:“夫信不必合宜,合宜不必信。若为信近于合宜,此信之言乃可复验也。若为信不合宜,此虽是不欺,而其言不足复验也。”

思考与讨论

本章“信”、“义”的含义与今天的理解有什么差别?今天当如何看待二者之关系?

结合“恭近于礼,远耻辱也”重新认识上一章“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

文学链接

子贡倦学 《荀子·大略》

子贡问孔子:“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

子曰:“诗云‘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事亲。”

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于妻子。”

孔子曰:“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于朋友。”

孔子曰:“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耕。”

孔子曰:“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耕焉可息哉。”

“然则赐无息者乎。”

孔子曰:“望其圹,皋如也,嵮如也,鬲如也,此则知其息矣。”

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1.15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 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文学链接

诗·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赵文子为室 《国语·晋语八》

赵文子为室,斲其椽而砻之。张老夕焉而见之,不谒而归。文子闻之,驾而往,曰:“吾不善,子亦告我,何其速也?”对曰:“天子之室,斲其椽而砻之,加密室焉。诸侯砻之,大夫斲之,士首之。备其物,义也;从其等,礼也。今子贵而忘义,富而忘礼,吾惧不免,何敢以告。”文子归,令之勿砻也。

东平宪王苍传 《后汉书》

苍少好经书,雅有智思,为人美须髯,要带十围,显宗甚爱重之。及即位,拜为骠骑将军,置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位在三公上。……是时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帝优诏不听。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五年,乃许还国。……十一年,苍朝京师,月余,还国。帝临送,归宫,凄然怀思,遣使手诏国中傅曰:“……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其言甚大,副是要腹矣。”……肃宗即位,……欲为原陵、显节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帝从而止。……六年冬,苍上疏求朝,明年正月,帝许之。……苍既至,升殿乃拜,天子亲答之。……苍以受恩过礼,情不自宁,上疏辞……。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

论曰:孔子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文化史扩展

《诗》与春秋战国之诗学 《诗》在后世被称为《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有目无辞。人们习惯取其整数,称之为“诗三百”。它称得上是春秋时最为重要的典籍之一,广为时人所诵习。人们学《诗》最主要的目的在于用《诗》。当时最流行的做法是在外交场合下赋《诗》以见志。在合适的场合敏捷地诵出恰当表达自己意见的《诗》句,并且听懂对方用《诗》所传达的意思,是出使各国的“行人”必须具备的非常重要的能力,以致有“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的说法。

《论语》这一章记载了与此相应的另一种学《诗》、用《诗》的情形,即用《诗》来阐明生活实践中的道理与感悟;或者反过来,用生活实践中的感悟来解《诗》。孔门师徒对这两种学《诗》、用《诗》的做法都非常认同,并且身体力行着。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并告诫弟子们“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弟子们从师问学,亦多举《诗》篇为佐证或问难。近年发现的战国楚竹书更是比较系统地记载了孔子的《诗》论。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诗》的学习与研摩,开创了春秋战国时期《诗》学大盛的繁荣局面,并促进了古典的诗歌和文学主张的发展。

1.16 子曰:“不患 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gvviCC7t/jRWrq/DW6dx1hUdM+pKVtLQVSYwT4AL36/Z0+BsLkN++mvcBqQzze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