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儒家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

【阅读导语】

儒家原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以“仁”为核心理念,重视伦常关系,崇尚等级制度,提倡仁政、德治和礼乐教化。儒家思想自汉代起得到朝廷独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垄断了文化教育与入仕之途,并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儒家学说还流传到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广受尊崇,成为整个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体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学说创始人。他出生于春秋末年的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做过大司寇,后为实践政治理想而周游列国十余年。孔子曾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修订鲁史《春秋》。他还长期从事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王官”的局面,据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系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作,以语录为主,叙事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论语》一书从多个方面生动展现了孔子的形象,它既不是刻板的说教,也不是琐碎的言行辑录,而是一个光辉人格的多层次展露——这是其他任何先秦子书所不能及的。

孟子(约前390—前305,一说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生于战国时期的邹国(今山东邹城)(一说鲁国)。据说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曾任齐宣王客卿,后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政治主张。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个人人格完善的作用,主张施“仁政”而成“王道”。他和弟子著有《孟子》七篇,全书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而且感情激昂,语意极为真切,还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富有鼓动性。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论语》和《孟子》还被列入“十三经”。

本单元选取《论语》中富有戏剧性的八个片段,以期展现一个“有性格”的孔子。《孟子》五章讨论的则是心性修养问题,其中尤以孟子关于“性善”的论述最为著名,可与荀子《性恶》篇对读。

【选文】

《论语》八章
子路宿于石门 (《宪问》)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在陈绝粮 (《卫灵公》)

在陈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阳货欲见孔子 (《阳货》)

阳货欲见孔子 ,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 ,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 ,可谓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

孺悲欲见孔子 (《阳货》)

孺悲欲见孔子 ,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 ,取瑟而歌 ,使之闻之。

三年之丧 (《阳货》)

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 ,新谷既升 ,钻燧改火 ,期可已矣 。”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楚狂接舆 (《微子》)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 ,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 (《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子路从而后 (《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以杖荷莜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孟子》五章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离娄下》)

孟子曰:“大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离娄下》)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 ,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

性无善无不善也 (《告子上》)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 ,则民好善;幽厉兴 ,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 ;以瞽瞍为父而有舜 ;以纣为兄之子 ,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仁人心也 (《告子上》)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而不知求 ,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人皆可以为尧舜 (《告子下》)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 ,食粟而已 ,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 ?亦为之而已矣 。有人于此 ,力不能胜一匹雏 ,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 ,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 ,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 ,可以假馆 ,愿留而受业于门 。”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

【阅读探究】

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人难以静下心来品读经典。但一些普及性的文化节目却很擅长迎合观众的口味,成功地把经典也变成了“快餐”。2006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的《〈论语〉心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主讲人于丹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演讲口才吸引了大量观众,其后出版的同名图书截至2017年销量已逾600万册。《论语今读》的作者、著名美学家李泽厚称,于丹等人是文化的“布道士”“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但也有很多学者指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是有一些问题的,担心人们接受的是被歪曲的经典。

你看过于丹的节目或读过于丹的书吗?你认为“于丹现象”是否值得肯定?经典的学术性和普及性该如何兼顾?

【阅读训练】

孟子认为,人本来就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因此人性本善;而同为儒家代表人物的荀子却主张人性本恶(“人之生也固小人”),一切道德都是后天习得的。

以“性善还是性恶?”为题,组织一场小型辩论会,记录正反双方的主要论点和论据。

【拓展阅读】

性恶 (节录)

[战国]荀况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括、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斫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于性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人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生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生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z9fNHSfkiC7q6Gbu123MjsngtxibINg7YBxtsVn35NmvQi5DV6aQhcZZlCOGZ6M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