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道家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 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

【阅读导语】

道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派别之一,以“道”作为世界产生的本原和运行的规律。不过先秦并没有“道家”这一称谓,将老子、庄子等人视作“道家”或“道德家”始于司马迁。

老子(生卒不详),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担任过周朝“守藏室之史”(掌管藏书的史官),后退隐,著有《老子》(一名《道德经》)。老子认为宇宙起源于永恒不变的“道”,又用“道”来解释万物演变的规律。在观察社会和自然的变化时,老子强调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又彼此转化。政治上,老子强调“无为”,反对标榜智慧、推举贤能,主张让百姓保持在“无知无欲”的原始状态,推崇“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模式。

庄子(约前369—前286,一说约前368—前268),名周,战国时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人,做过漆园吏,是老子之后最重要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强调“道”是“先天地生”的,主张顺应“自然”,摒弃一切人为的成分,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境界。庄子认为生和死构成同一的关系,应当泯除一切差异,将生死等而视之。在庄子看来,万事万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状态里,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是永恒相对的。《庄子》现存33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作。该书文字汪洋恣肆,想象奇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善于运用寓言,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

本单元从《老子》中选取能反映道家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且至今为人所传诵的重要片段;录自《庄子》的文字,则是生动晓畅、言浅意深的寓言故事。

【选文】

《老子》十九则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第三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五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第八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八章)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第二十五章)

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六章)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第四十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第五十六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第七十六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第七十七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第八十一章)

《庄子》六则
庄周梦蝶 (《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浑沌凿窍 (《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 ,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惠子相梁 (《秋水》)

惠子相梁 ,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 ,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 ,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鼓盆而歌 (《至乐》)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 ,死不哭亦足矣 ;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 ,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 ,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 ,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 ,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生不如死 (《至乐》)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 ,髐然有形 。撽以马捶 ,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 ?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 ?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 ?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 ?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于是语卒 ,援髑髅 ,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 :“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 ,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 ?”

庄子曰:“然。”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 。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 ,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 ,子欲之乎?”

髑髅深矉蹙頞 ,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材与不材 (《山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 ,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

夫子出于山 ,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阅读探究】

林语堂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儒家主义者,一半是道家主义者。”在学习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后,你认为当下的自己哪些方面像儒家,哪些方面像道家?儒家和道家的处世哲学有哪些是值得你借鉴的?哪些是你希望避免的?

【阅读训练】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其中的许多故事情节生动、人物鲜明,很接近今天的“小说”。请从本单元学习的六则《庄子》寓言中选取一则,对情节加以改编或扩充,用现代汉语写成1000字以上的完整故事。

【拓展阅读】

盗跖 (《庄子》)(节录)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

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为盗跖,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窃为先生羞之!丘请为先生往说之。”柳下季曰:“先生言,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听父之诏,弟不受兄之教,虽今先生之辩,将奈之何哉?且跖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无往!”

孔子不听,颜回为驭,子贡为右,往见盗跖。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脍人肝而餔之。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昼餔之膳!”孔子复通曰:“丘得幸于季,愿望履幕下。”谒者复通。盗跖曰:“使来前!”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盗跖大怒,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丘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孔子曰:“丘闻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此上德也;知维天地,能辩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今将军兼此三者,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而名曰‘盗跖’,丘窃为将军耻不取焉。将军有意听臣,臣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使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盗跖大怒,曰:“丘来前!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且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民,是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非以其利大故邪?

“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子以甘辞说子路而使从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杀卫君而事不成,身菹于卫东门之上,是子教之不至也。子自谓才士圣人邪?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教子路菹此患,上无以为身,下无以为人。子之道岂足贵邪?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

“世之所谓贤士: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

“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丘之所以说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则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过此矣,皆吾所闻知也。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去走归,无复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归到鲁东门外,适遇柳下季。柳下季曰:“今者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邪?”孔子仰天而叹曰:“然!”柳下季曰:“跖得无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pRtxxPlWwa8QBvYA7U1bLu+AD9GtxwvDWrhg7UfkrSfQx1QCKk52WqqHuvzTh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