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墨家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墨子·兼爱中》

【阅读导语】

墨家是墨子开创的学术流派,战国时期和儒家同为显学。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无差别地相爱,不同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区分远近亲疏的爱。由“兼爱”出发,墨家推行“非攻”的主张,即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墨家对诸侯之间的征战十分反感,认为这种行为最为不义,是造成天下混乱的根源。此外,墨家还推崇节约,反对一切铺张浪费(“节用”);在治理国家方面,强调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尚贤”);宣扬上天的意志能对人间进行赏罚(“天命”)等。后期的墨家还涉猎几何学、光学、力学等科学领域,尤其在逻辑学方面卓有贡献。与其他诸子百家不同的是,墨家不仅是个思想流派,同时也是一个组织严密、宗旨鲜明的社会团体。墨家的成员称为“墨者”,其首领为“巨子”。墨者必须绝对服从巨子的领导和指挥,为实现墨家理想奉献一切。由于这种独特的政治属性,加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墨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其思想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宋国人(一说鲁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自称“贱人”,生活简朴,与底层劳动者为伍,故而能站在庶民立场提出“兼爱”的主张。和孔子类似,墨子为宣传和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聚徒讲学,奔走于诸侯之间。《墨子》一书记录了墨翟及其门人的言行,由墨家弟子整理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71篇,现存53篇。

本单元从《墨子》中选出最能代表墨家核心理念的《兼爱》《非攻》两篇,其论证过程抽丝剥茧,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公输》则记录了墨子亲赴楚国,说服公输般和楚王放弃侵略宋国的故事,是墨子“非攻”主张的生动展现和具体实践。

【选文】

兼爱上 (《墨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必知乱之所自起 ,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 ,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 ,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非攻上 (《墨子》)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情欲得而恶失 ,欲安而恶危,故当攻战而不可不非。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 ,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 ,拖其衣裘 、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 :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公输 (《墨子》)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 ,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见公输般。公输般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 ,愿藉子杀之 。”公输般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般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般服。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 ?”公输般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般曰:“诺 !”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舍其锦绣 ,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舍其粱肉 ,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 ,宋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 ,犀兕、麋鹿满之 ,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 ,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 ,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王曰:“善哉!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般。子墨子解带为城 ,以牒为械 。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 ,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般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般诎 ,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 ,守闾者不内也 。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 ;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阅读探究】

战国思想界曾有一个与墨家针锋相对的学者——杨朱。杨朱不赞同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正如孟子所总结的那样:“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哪怕只要拔他身上一根汗毛就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磕破了头、磨破了脚,也心甘情愿。)

你如何看待墨子和杨子的分歧?你更赞同谁的主张?

【阅读训练】

2016年8月16日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以纪念墨子在光学研究领域的成就。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墨子关于光学的研究“比我们所知的希腊的为早”,“印度亦不能比拟”。

以下是《墨子》中记载的一则光学实验,理解文义,并画出示意图,思考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物理学原理:

(影) (倒) :在午 (光线交叉) 有端,与景长 (影帐,即幕布) 。说 (原理) 在端。 (《经下》)

说景:光之人 (入) ,煦 (照) 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 (暗房) 内也。 (《经说下》)

【拓展阅读】

尚贤上 (《墨子》)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

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亲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近,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近,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阙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不以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5WmcQ02AHj114CzB4J7rCftwo7SnuhZt0qdo9UAogV9rXv5i7l5E7+TsY8lO5h9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