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房子、好车子和好孩子,需要用心选择

当今一些父母有这样的心声:“现在就是要多挣钱,以后给孩子买大房子,让他坐好车子。我要努力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之所以会这么想,可能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经历过不富裕的生活,不希望孩子也如自己那般;也可能是单纯地想要让孩子过好日子,不愿意让他受到委屈。

这也反映了一个现实:大部分年轻父母在为生活奔忙的同时,还要养育孩子。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会面临一个选择:是要尽情享受与孩子在一起成长的快乐,还是要抓紧时间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而努力工作?

有些人总是用充满功利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选择:带孩子的确可以让我们享受快乐,但还是要生活得实际一些,不努力工作就没法赚钱养家,孩子又怎么能获得好生活?更何况,现在孩子还小,陪着他无外乎玩,小孩子没有那么深的记忆,只要有的玩,只要有人陪,不一定非得是我们陪,他应该也能玩得很开心。

从成年人的角度去看,的确是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如果在孩子最需要妈妈爸爸陪伴的时候,我们却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不管用怎样正当的借口,都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重要的是,孩子也会误解:妈妈爸爸是不是不喜欢我?

我们也会对孩子的这种误解感到头疼,想要辩解,因此我们赚到了钱之后,就会为孩子营造“眼见为实”的好生活。他的玩具会大量增加,衣服、零食也会花样百出,不管他想要什么,我们都一定会满足他。

孩子在看见这些东西的一刹那,眼睛的确会亮一下,好奇心会引发他的暂时关注。但是,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了,孩子会很快对这些东西失去兴趣,而且非常希望能在你这里找点“事”做。

下面这个例子,我想可能会引起你的共鸣:

妈妈出差回来,给孩子带了一大包玩具,孩子一开始还兴致盎然地在一堆玩具里翻找,玩玩这个,动动那个。不过玩了没一会儿,孩子就离开了这堆玩具,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星期天能和我一起玩吗?”

妈妈摆了摆手说:“不行呀,妈妈那天要工作的。”

孩子一听,原本充满期待的眼神和高兴的表情立刻就消失不见了:“妈妈,不是不出差了吗?”

“是不出差了啊,可是妈妈工作还很忙啊!”妈妈有些遗憾地说,看着孩子的表情,她也有些不忍,接着她指了指被孩子放在一旁的玩具说,“你看,妈妈不是给你买了那么多玩具吗?你玩着那些玩具,就相当于妈妈在身边了。乖哈!”

孩子噘起了嘴,小声地问:“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

妈妈一皱眉:“怎么会?不喜欢你哪会给你买那么多玩具?妈妈要是不努力,也就没办法让你好吃好喝还有玩具可玩了。好了,听话,妈妈还忙着,你自己去玩吧!”

孩子默默地离开了,他其实并不那么想要玩具,妈妈能空下一天来和自己一起玩,才是他最期待的事情。

这位妈妈的努力精神值得肯定,但钱是永远挣不完的,孩子的成长时光却是转瞬即逝的。

相比较而言,钱是实在的东西,只要努力就没有挣不到的,就算这一次没有挣到,下一次没准儿就能有突破。可时光是摸不到的,孩子的成长会在我们完全注意不到的时候悄然开始,也许我们能抓住其中的几个阶段,但那些被错过的阶段却是怎样都回不来了。就好比孩子学走路,一旦他学会了走路,最初那个磕磕碰碰却又屡试不怠的样子,就再也看不到了。

想一想,是不是看着孩子从跌跌撞撞到能准确地走过来扑进你的怀里更让你心中充满幸福?所以,如果不需要天天加班也能保证相对较好的物质生活,不妨就享受当下的这种幸福吧!

总有人说,孩子还小呢,他长大的时间长着呢,现在要是不努力挣钱,不先顾着给他准备好生活,又怎么保证他能健康成长?其实努力赚钱和陪孩子一起成长并不冲突,只是我们不要做出太过偏颇的选择——赚钱永远排第一位,陪孩子排第二位(或第三、第四位,把孩子交给别人去陪)。

其实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陪孩子的时候陪孩子,才是更好的选择。而且,把孩子陪好了,他的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也有了更多的快乐与安全感,身心就会健康成长。而我们工作起来也会心无旁骛,卓有成效,可能就会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从而实现“用心陪娃—高效工作—再用心陪娃—更高效工作”的良性循环。只要你想这么做,就可以做到的。

以下几点内容,值得细细思考。

首先,厘清什么才是孩子想要的好生活。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是一个坏习惯。总是自以为别人需要什么,就将想法付诸实践并强加于人,可到头来,别人也许并不想要这样的付出。

我们自以为孩子需要好生活,自以为孩子想要大房子、好车子,想要更多的玩具、零食和衣服,自以为只要给了孩子这些,他就生活幸福。可实际上,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这些,他更想要爸爸妈妈的陪伴。

因为工作原因,妈妈不得不让才4岁的孩子离开身边3个月,在此期间妈妈不是打电话就是买玩具寄回去。

孩子在老家住着,好吃好喝,也能和妈妈经常联系,听他说话也很开心。

但令妈妈没想到的是,孩子从回到她身边的第一天起,孩子总会在某些时候忽然就回头对着妈妈笑,然后说:“妈妈没走,妈妈就在这里。”

妈妈一下子心酸起来。孩子要的很简单,就是陪伴,哪怕没有别的东西,只要有妈妈在身边,他也会觉得开心。

这就是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很纯粹,很简单,爸爸妈妈的陪伴要比任何一种玩具都更能让他感到开心。可有的父母总是顾不到这一点,太过自我地“理解”孩子的需求,自然也就抓不到重点。

孩子想要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妈妈爸爸长久陪伴的基础上的,如果缺了这个基础,其他东西再怎么丰富,他也不会真正开心。

所以,了解孩子的需求是最重要的事情,给他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塞给他我们觉得好的东西。顺应孩子的需求去生活,不仅他会感觉生活快乐,我们也会感到更轻松、更有奔头。

其次,努力工作,更要努力生活。

要工作还是要照顾孩子,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努力协调好的问题。工作不能丢,但家庭生活也要有保障。换句话说,只有努力工作才会有丰厚的回报,如果是金钱回报,那就用这些钱好好经营生活,挣钱是为了让全家人生活得更美好。

生活的美好包括什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家都要温馨和谐、相亲相爱地在一起。我们尽可能多地陪在孩子身边看着他成长;他在我们身边感受妈妈爸爸对他的爱,从而勇敢地探索他眼前这个未知的大千世界。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只顾着努力工作而忽略了生活、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还是那句话,钱是永远赚不完的,不要一心扑在上面,钱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好助手,而不是主人。家里有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就应该在孩子身上,不要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否则,就得不偿失了。

再次,一定不要缺席孩子的某些重要时刻。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很多重要时刻,就比如我们当初考上大学、找到工作,彼时彼刻,我们也会想要将这些消息与人分享,特别是家人,希望能获得他们的鼓励、称赞与支持。

孩子也有类似的想法,他也希望自己所重视的那些时刻是有妈妈爸爸陪伴的。比如,哪怕是幼儿,当他会走了、会说话了,他虽然还小,也更愿意看到妈妈爸爸因为他的表现而展露出来的笑脸。

我们可以忙碌,不过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重要时刻:

第一天上幼儿园;

第一次得到老师的奖励;

第一次交到了好朋友;

第一次独立做好了某件事;

……

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时刻都是值得分享的、值得记忆的。所以,我们也要让这些重要的时刻有一种“仪式感”的呈现。因为生活本身就需要仪式感。

这里所说的重要时刻,“重要”的标准不是我们界定的,而是孩子认为的,是他界定的。那些他想要与我们分享的、想要提醒我们注意的、所谓的“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尽量满足他,对他有一个很好的回应。

这就要求我们在时间上要有灵活的安排,特别是孩子提前通知的事,尽量以孩子的事情为优先,如果实在不行,也要和孩子好好解释,最好有日后补偿。要对孩子所说的事情有一定的关注度,千万不要心不在焉。

当然,在我们看来比较“随意”而在孩子看来却很“重要”的时刻,这个时候,也要尽量回应孩子,跟他有互动。其实陪伴孩子的成长,就是在这种日常的点滴中进行的,孩子心里需要的,我们就满足他。这个过程对我们而言,“成本”很低,产生的“价值”却是无限的。

最后,不要把别人的生活当成自己的理想。

有些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如此努力,可能是因为别人的“刺激”。看到别的孩子好吃好喝、有了好玩具,看到别的孩子过着锦衣玉食的好生活,所以我们才会那么拼命努力,只为了不让孩子被别的孩子比下去。

但回头想一想,追求着别人的生活,考虑着别人的眼光,结果劳累的是自己,委屈的是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有待改进呢?

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都不可能与别的人、别的家庭一样,盲目追求可能也不会有如对方那般的好结果。而按照自己和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去生活,为满足自己家庭的需要而工作,这样的生活才更真实。 ICSM9r9977Z6Bxy8C7LRbn10Lh2CIAoSTQQECpanf9M/FlPtINC5JCw2R/9N39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