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哭了,要不要去抱

孩子哭了,特别是对于处在婴儿期的宝贝来说,该不该抱一下?通常,人们对这件事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孩子哭是锻炼肺活量,是在活动,不用抱,抱了之后孩子就会产生依赖,总想让人抱着;另一种观点认为,哭是孩子有需求,要满足孩子的需求,要以孩子的感受为主。那么,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更合理呢?

如果是处在婴儿期的孩子,他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此时,哭是他与外界唯一的沟通方式。他一哭,证明他此时需要父母的照顾,我们要第一时间对他的哭声做出回应,这也是婴儿建立安全感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他明白,在他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身边是有一个温暖的依靠的。

从妈妈孕育胎儿的那一刻起,胎儿的身心就和妈妈是一体的。就像这个小宝贝一样,她在妈妈的肚子里已经待了快10个月了,妈妈的子宫那么温暖舒适,妈妈的喜怒哀乐她也能真切地感觉到,此时,她们是一体的。

但是,突然有一天,她的身体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在艰难地通过了一条黑暗、潮湿和紧压的通道之后,她来到了一个刺眼的、冰冷的世界。她的手脚试着去触碰妈妈,却没有得到那温暖而柔软的回应。她感觉非常恐惧和不安,这到底是怎么了?此刻,她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和一份依靠。

她的身体离开了妈妈,可是心还在妈妈身上。她需要妈妈能够随时随地、全身心地感受到她的需要,并能及时满足她。在她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此时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她必须从妈妈身上获取充分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来奠定自己一生安全感的基础,这是一个生命必须奠定的基石。

所有的孩子在出生到大约3岁这个时间段内,都会非常迫切地希望从妈妈身上获取爱的能量,妈妈无条件的爱让他感觉到踏实和满足。这就是幼儿为什么特别需要父母尤其是妈妈的拥抱。他们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找到自己和父母的联结,为自己的内心建立第一安全感,蓄积成长与独立的力量。

当孩子在父母那里获取了这种安全的力量,他就会比较有自信,因为安全感已经建立在他的内心,他不再渴求从别人那里获取,也不会再摇摆不定。他的性情会更稳定、愉悦。

当孩子还是个小婴儿时,饿了、渴了、尿湿或者生病的时候,都会用哭声来提醒妈妈。此时妈妈就要及时上前查看,是不是孩子觉得哪里不舒服。

如果排除了这些现象,那就是孩子躺着腻味了,想念妈妈的怀抱了,此时,妈妈不妨满足一下孩子的心理需求,抱起来哄一哄他,等他感到心理得到了满足,自然就会又恢复往日乖宝宝的模样。

当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哭泣的时候,妈妈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发现他哭一段时间后,声音就会越来越微弱。此时,你也许认为孩子的忍耐力在提高,实际上他是发现自己的需求没有被重视,选择将想法隐藏,这种状况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对孩子给出的“信号”,妈妈要及时回应。有时哪怕手头正忙着,一时走不开,我们也要大声对他说:“宝宝怎么了?想妈妈了吗?妈妈这就来了。”听到妈妈的声音,孩子的哭声就会停一下,如果妈妈及时赶到并解决了他的难题,他就会变得十分开心。你的及时出现,让宝宝觉得舒适又安心,当他会笑的时候,他会用一个甜美的笑脸来回报你的辛劳。

当妈妈抱起孩子放在胸前,他听着妈妈的心跳,就像还是胎儿时在妈妈肚子中听到的那样,这是他最熟悉的声音,他就会感到安全并安静下来。

正确的安抚方式不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依赖,及时给予孩子正常需求的关爱不仅不会对他有害,还会让他感到心情愉悦,也有利于他养成健康开朗的性格。为了培养所谓的“独立性”就忽略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是非常不当的陪伴方式,千万不要这样选择。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妈妈却走向极端,只要孩子一哭立马就抱起来,这也是不妥的。在抱起之前,一定要分辨孩子到底是为什么哭,才能缓解孩子的不适。本来孩子尿湿了,你却抱着他一个劲地来回晃,他只会越哭越凶,最后你还很委屈:“我抱他了啊!他怎么还哭?”要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第一步是看清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把抱抱当作安抚孩子的手段“滥用”。

而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拥抱的意义也是非常大的。

有个3岁男孩刚上幼儿园,老师发现这个小家伙很有意思,经常会说出一些令老师都感到吃惊的话。

一天,他不知为何看起来有些不开心,还没等老师开口,他就径直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感觉有些不开心,我需要您抱一抱我。”

老师感到又吃惊又好笑,不过她还是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得到了拥抱的男孩心满意足地走了,一天情绪都非常好。

不少成年人在面对孩子如此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叙述自己的需求时,总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外人面前隐藏我们的真实感受。而我们有时对自己的需求也有些“难以启齿”,我们会衡量自己的需求会不会对他人造成麻烦,会不会遭到拒绝,总之,成人总会顾虑重重。

男孩有直接表达自己内心需要的勇气,可见他从小受到了比较好的培育。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打着一些训练孩子“独立性”的名义,不顾孩子内心的感受,强行把孩子从身边推开,认为这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其实不然。越是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并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给孩子拥抱、信任和鼓励的家庭,越可以培养出独立自信的孩子。

相反,那些一味追求表面独立性的父母,更容易养育出唯唯诺诺、依赖黏人的孩子。这是因为,孩子在最应该得到安慰和爱的时候,感受不到最亲的人对他的爱意和接纳,反而被父母推得更远。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容易对外面的世界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此时,如果父母再把他和别的孩子做比较,用一些难听的话语来刺激他,恐怕他会变得更加胆小、怯懦。

其实,孩子要求的并不多,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也许父母一个鼓励和理解的眼神、一个表达爱意的拥抱,就可以让孩子得到满足。一个心理得到满足的孩子,一个获得了安全保障的孩子,是没有理由大哭大叫的。

如果孩子大哭大叫的时候,父母也同时陷入了情绪的低谷,对孩子又打又骂,此时,一家人就陷入了难以控制的情绪旋涡中。也许是孩子的行为太让你难堪,也许是他触动了你内心深处难以自控的情绪,但无论如何,请你相信,孩子真实的需求只有那么一点点,就是父母的爱与接纳。

当你再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可以试着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要让自己从类似下面这些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他真让我丢脸!

连他都敢这样对我!

这个模样像他爸爸(妈妈)一样,让人难以忍受!

这种感觉又让我想起了……

……

走出坏情绪,真实地体会一下孩子的需求,蹲下来,用微笑的眼神、温和的话语去安慰他,伸出充满爱意的双手去拥抱他,也许你会发现,这将如有“神”助一般,竟然这么迅速就“搞定”了一个难缠的小家伙。同时,你也能体验到控制自我的胜利感,不出意外的话,你会发现,从那以后,孩子的“无理”哭闹会越来越少。毕竟,当一个人的基本情绪需求被满足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愉悦的,他开心还来不及,怎么还会去哭闹呢?

所以,对于孩子哭了要不要抱他这个问题,最终还是需要妈妈爸爸去细心体悟,孩子不同,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遇到任何情况,都别忘了给孩子爱与理解,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与接纳,这比什么都重要! Wl5SdngQ2DAovIEL7ERsxWaOULX/gR7Si5SxDyXzBQfYTt+IMUcLH9y5RoRfjOY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