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山忠烈小学,原名辉山小学。辉山作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弘扬忠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教育一代新人,故更名为忠烈小学。1982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为学校题写校名。
改造前的辉山忠烈小学
改造后的辉山忠烈小学
如今在很多农村,小学和幼儿园全部撤并,而“安徽农道”团队却在辉山村建起了最漂亮的小学和幼儿园,政府加大教育设施、设备的投入,提升并保障乡村教师的质量、数量和待遇,完善课程建设,因而学生越来越多,由去年的300多人增至现在的400多人,大量学生“回流”,濉溪县、蒙城县等周边县城的学生纷纷慕名而来。如今,辉山村乡村教育发展势头渐猛,这种转变启发了我们:乡村教育是人才振兴的重要手段,应大力吸引企业家、乡贤名流和技术人才,必须从振兴乡村教育抓起,乡村教育可以作为县域教育的一大亮点。由此,孩子回来了,父母也会跟着回来。
1944年8月,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师长率第十一旅和第九旅主力挺进津浦路西,在夏邑八里庄战斗中,彭雪枫师长不幸被流弹所伤,壮烈殉国。我军同仇敌忾,英勇奋战,逐步收复革命根据地。十一旅和分区所属部队在收复根据地的数百次战斗中,光荣牺牲300余人。1945年夏,根据首长指示,在辉山建立烈士公墓,同年12月落成。为取纪念意义,当时的中共雪涡县人民政府于12月6日颁发布告,决定改“灰山”为“辉山”。
1994年5月1日,张震上将曾到辉山故地重游,到达后先向烈士陵园献花圈,查阅烈士名录,在烈士陵园门西侧题写题词,即“辉山革命烈士陵园”和“辉山忠烈小学”,并与各级组织负责人在此合影留念。
辉山革命烈士陵园内的主要建筑有纪念塔、公墓、石碑、护碑亭、纪念牌坊、云梯等。陵园大门中间是八角护碑亭,两根立柱上的挽联是:“忠于人民,忠于阶级,赤胆忠心长耿耿,晴天碧海;退却在后,冲锋在前,战斗英雄名赫赫,万古千秋”。红底金字的匾额是“精忠报国”。亭子内立有两块石碑,前一块为五角星碑,刻着张震及吴芝圃撰写的《彭故师长雪枫同志史略》。下为长方形,刻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为雪枫同志题写的挽联。背面刻有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挽词。后面一块双落槽式的大石碑,正面刻着淮北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公署的碑文,背面刻着第十一旅兼旅长张震、政委赖毅、副旅长姚运良的碑文。
纪念塔位于陵园中心,塔身5层,高15米。塔下面是砖石砌成的公墓,墓前有一方碑亭,碑上镶刻300余名烈士的姓名、职务和牺牲地点。西护碑亭的匾额是第十一旅敬献的“壮烈千秋”,立柱上是雪涡县敬献的挽联:“英雄事业永垂不朽;民族浩气万事长存”。亭子内有三块石碑,分别是三十一团、青疃区和辉山乡。东护碑亭内有三块石碑,一块是三十二团的,另外两块正面刻着宿蒙县敬献的挽联:“辉山永在,涡水长流,烈士英名垂千古;津浦杨威,浍淝歼敌,丰功遗爱感万家”,背面刻着烈士公墓筹备委员会主任撰写的陵园落成跋。墓园周围是花砖墙,墓塔和护碑亭之间铺有甬道,两侧栽有松柏、梧桐树。整个建筑设计精美、肃穆壮观,铭刻着党和人民对烈士的缅怀与哀思。
改造前的辉山烈士陵园
改造后的辉山烈士陵园
东护碑亭内的石碑
2003年,辉山村老书记候传武辞掉工作,去上海打工。上海是个快节奏的城市,享受便利的同时,疲惫也伴随而来。老书记发现,十几年的打工生活并没有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反而异常想念辉山村村民的热闹、互助、简单,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回乡创业。
老书记说,他们这代人非常幸运,从小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自然,而现在的年轻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失去很多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想象力和感受力受限。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口号,而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如今,老书记书屋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老书记书屋将点亮辉山的乡村生活。
2018年4月1日,由“安徽农道”打造的第一家示范户“红色记忆”正式开业,县委领导多次前来参观、考察。
起初,红色记忆的经营人候虎对“安徽农道”的设计理念并不理解,对镇政府的信任度不高,对改造持观望态度。镇政府和设计师多次登门造访,讲解辉山村的规划理念,候虎最终同意改造。如今,候虎家经过精心打造,已独具特色,他本人也全身心地投入到民宿、餐饮的经营中。“红色记忆”试营业至今,住宿的客房、用餐的包厢一直爆满,随着游客不断增多,原本沉寂的辉山村有了生机和活力。修建民宿,吸引游客,活化古村,留住文化,候虎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尝试,为了让乡村不再空心化,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改造后的老书记书屋
改造后的候虎家
辉山烈士陵园最初的设计者丁永年曾在此处居住半年,在他的带领下,全体员工分工具体,密切配合,群策群力,将以往荆棘丛生、离乱荒凉的“灰山”改建成巍峨壮观、庄严肃穆的“辉山”烈士陵园。短短几个月时间,丁永年给村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留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如今,辉山小院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弘扬民族精神、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同时,围绕“农村电商、农旅结合、乡村建设”等课题,在辉山小院组织培训、开展研究,为县域农村的电商运营和乡村建设等提供智力支持。
改造前的辉山小院
改造后的辉山小院
辉山村沿街立面是全村的主街道,道路两侧基本是老旧住宅,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在沿街建筑立面改造之前,道路两侧的建筑外观老旧败落,部分存在脱落和渗水现象,各种管线悬挂于墙面,既不美观又存在安全隐患。
改造后取名“振兴街”,沿街立面建筑群具有传统文化特色,为辉山村披上了锦绣盛装,使昔日陈旧破陋的辉山村脱胎换骨,成为美丽乡村示范点和红色旅游胜地。这里是文化之街、人气之街、灵动之街,吃喝玩乐一站共享,在家门口体验格调生活,开启一天的精彩。
改造前的振兴街
改造后的振兴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