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天下道源,红色辉山;农旅融合,涡水人家。
辉山村所在的涡阳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县域,相传有“老子故里、天下道源”的美称,道家文化深刻地影响一代又一代辉山人的生存哲学;辉山是一个充满红色记忆的村庄,众多开国将军在此留下保家卫国的英雄足迹。此外,辉山是一个传统农耕乡村,依水为居、以土为生、安居乐业是辉山人的千年梦想。
新四军第四师十一旅涡北抗战烈士纪念塔
为此,“安徽农道”应涡阳县委政府之邀,于2016年10月开启“英雄筑梦·美丽辉山”乡村建设活动。曹市镇辉山村美丽乡村规划与建筑设计项目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建设理念,以“互联网+三农”为实施路径,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旅结合,采取休闲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走一条生态绿色发展之路。
一方面,辉山村村民文化知识普遍偏低。很多村民依靠长辈的言传身教,通过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而掌握部分技术,不懂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不会使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另一方面,辉山村村民经营管理素质较差,市场竞争力较弱,很少关注市场需求,缺乏有效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例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第一家示范户候虎,对住宿所需用品、吃饭所需餐具等并不十分了解,缺乏一定的运营经验。
另外,辉山村大部分村民表示不清楚石佛寺、柴村庙、侯氏孤堆等古迹,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村民思想理念的落后和相关知识的匮乏,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匮乏,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一些实现经济创收的事情,不知道从长远来看有些行为可能破坏传统村落文化。有些村民虽然意识到要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但对于如何保护却是一知半解。另外,民众意识淡薄,缺乏文化危机感,更谈不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种种因素导致辉山村传统文化非常“落寞”。
忠烈祠
石佛寺
柴村庙
尽管如此,村民求变、求富、求发展的心愿非常迫切,只是不知道门路在哪里。因此,在乡村建设中激活村民的参与意识,让村民在乡村建设中找到存在感、重拾获得感,是辉山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根本和方向。如今,辉山村越变越美丽,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积极性越来越高,从一开始的抵制到现在主动询问规划建设情况,种种迹象表明村民非常希望家乡越来越好,改造意愿也愈发强烈。
地方政府作为乡村建设的引导者,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乡村。“生态宜居村庄美”即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兴业富民生活美”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文明和谐乡风美”即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红色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根据辉山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村庄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注重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把乡村环境、田园风光与乡村生活结合起来,体现地域特色,重点打造乡村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辉山成为引领涡阳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并以此推动涡阳全域乡村建设的有序展开,这既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也是地方政府的希望。
1.规划设计理念
在皖北,传统建筑主要为三合院平房,由正房和东、西厢房以及倒座东房形成的过底门楼围绕中间庭院,构成围合式布局的传统村落群。部分“一”字形瓦房,三明两暗,过去屋顶大部分为两坡草屋面,主要山墙形式是硬山式,清水山墙不出头,循着屋顶的坡度构成“人”字形。主要建筑材料为土坯和青砖,少量使用青石板砌墙。
房屋山墙分上、中、下三段,上山青砖盖帽,中段土坯墙,下砌九层青砖基础,形成有趣的土坯中腰格局。屋面主要为合瓦,过去多为草席顶棚,门窗较小,门梁与窗梁两侧盖青砖,大户人家山墙外檐柱头有少量砖雕艺术花砖块,开窗形式主要是木格栅窗。
规划和建筑风貌设计上,突出“把建筑当艺术”的总体思路,尽量保持当地文化特征,尽可能恢复涡阳传统文化标识。根据人口基数确定面积、层高以及建筑用地与密度指标,尽量节约用地。建筑设计上,结合地形和建筑功能,对建筑造型、尺度、材料、色彩、工艺及造价进行研究,确保建筑质量,并节约资金,减少材料消耗,缩短工期。
皖北传统建筑
建筑功能上,突出“符合人的尺度”的设计理念,优化建筑形制、空间结构与平面布局,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规划设计上,统筹考虑住宅(中堂与大门)、室内、菜地和前园,充分运用乡村田园元素。
建筑材料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运用当地的石、砂、土、木、竹等一切可再生、可循环的资源,减少建筑垃圾,确保生态良性循环;公共设施部分,控制混凝土的使用比例,除必要的晒场,道路与广场、庭院地面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合理利用废料(如三合土地面、废弃混凝土块、砖头等),做到生态、美观、实用。
建筑造型上,既尊重传统又体现现代特色,结合用地的地形、地势和地貌特点,顺应自然,与山水树木有机协调,使建筑有“长于自然”之感;紧密结合历史民居的风格与特征,保留部分当地特色传统建筑,以彰显乡村的历史底蕴;充分运用现代元素,让乡村规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 组织建设理念
从事乡建这么多年,设计团队得出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得到乡镇基层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得到“村支两委”的真心拥护,这样的乡村建设就会取得成功,并且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要么建设工程半途而废,要么即使实现最初的建设规划,也因不接地气而无法持续发展。因此,在新乡村建设运动中倡导“还政于乡镇政府,还权于村支两委”的乡村建设理念非常重要。
所谓“还政于乡镇政府”,即尊重乡镇政府在乡村建设中的话语权。具体来说,就是把在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被削弱的乡镇一级地方政府管制权归还给乡镇一级地方政府,让乡镇政府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方政权组织。在新乡村建设中倡导“还政于乡镇政府”,通过县(市)一级政府的“赋能”和“赋权”,完善乡镇基层政府的组织架构和职能定位,让乡镇一级基层地方政府具有话语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乡村政府只有拥有一定的财政支配权、必要的动议否决权和适当的人事任免权,才是健全的基层政权组织。同样,依托于完善的乡镇政府功能,才能恢复乡镇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凝聚村民对乡镇政府的向心力。只有具有公信力、执行力和向心力的乡镇基层政府,才能真正推动新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这就是在新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还政于乡镇政府”的根本原因。
“还权于村支两委”,即尊重“村支两委”在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决策权。设计师张承宏坚信“外来的和尚不见得能念经”,不理解就念不了经。现在,涡阳县里不是光说,而是真干、实干,坚持还权于村,还权于民。通过赋权,重塑农村基层村组干部在村民中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使“村支两委”真正成为新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方面,“村支两委”作为法定的农村基层组织,参与乡村建设的决策过程是其应有的一项权利。而且,乡村建设主要依靠村民的力量,“村支两委”作为村民的代表,拥有决策权,这是由其职能决定的。另一方面,村干部作为“村支两委”的成员,其在农村中的地位也决定了在新乡村建设中倡导“还权于村支两委”的必要性。
在新乡村建设运动中,倡导“还权于村支两委”的理念,重在恢复乡村内生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管制秩序,重塑农村基层村组干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让农村基层组织——“村支两委”真正发挥它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组织、协调、动员和率领农民积极参与新乡村建设的能力,最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