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肖像描写的语言

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外在特征,即容貌、衣饰、姿态、神情、肤色、发型、风度等的描写。我们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经验,“一见如故”、“一见钟情”、“第一印象”等,而这些“第一”便是人物的肖像,肖像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人物塑造。形象逼真的描绘,能使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肖像描写最关键的是语言,语言要丰富多彩,简练贴切,形象生动。下面具体谈谈作文中肖像描写的语言要求。

(1)语言要新鲜活泼,丰富多彩

学生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语言枯燥干巴,人云亦云。比如写小女孩,大多是水汪汪的大眼睛,弯弯的眉毛,樱桃小嘴等。写男子汉大多是四方脸,大眼睛,魁梧的身躯。描写反面人物总是猥琐不勘,描写正面的人物总是器宇轩昂。这种描写实在无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其结果不是不考虑描写对象,千篇一律,就是把人物脸谱化,公式化,简单化了。

一个人物内在的美丑,决不是依外貌而定的,王熙风相貌实在叫人爱,可她却有一副蛇蝎心肠。李逵相貌丑,却胸怀坦荡。掌握大量的描写词汇,是写好人物的基础。有了丰富的词汇,写作时就能左捡右挑,如鱼得水,语言也就有起色了。所以平时应注意收集词汇,留心记忆,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比如脸的描写,就脸型来说:有方脸、瓜子脸、圆脸、鹅蛋脸、猴儿脸、马脸等等;就发型来说:有长发、短发、三七开、五五开,有刘海、卷发、披肩、长辫、短辫等等;就脸色来说:有黑脸、红脸、白脸、粉脸、灰脸、黄脸、枣儿脸、桃花脸、脸色铁青、黝黑、干黄、腊白、红润、面庞白净、黄瘦、茶色、灰黄、清秀、俊俏、憔悴等等。总之,我们语言材料越丰富,写作时就越能应付自如。另外还要认真观察,从细微之处,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比较不同人的不同特征。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这样写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从这段对孔乙己的外貌传神的描写,可见作了长时间的观察。“脸色青白”身体不健康:“时常夹些伤痕”地位低下,常被毒打:“花白胡子”年龄大。寥寥几笔,就把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生活穷困又自命清高的可怜人形象凸现出来,可见恰当语言的运用可增加描写的生动性。

(2)语言要简炼

肖像描写有时可以泼墨如水,有时要惜墨如金。契诃夫说过:“五张描写得很详细的脸,会使读者注意力疲劳。”因此在描写中可以运用白描手法,用经济的笔墨,精炼质朴的文字对人物进行描写,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特征,即鲁迅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白描重在传神,很少用比喻。例如鲁迅的《药》这样写小栓:

……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水从额上滚下,夹袄上贴住了背心,两块肩骨高高凸起,印成一个阳文‘八字’。”

这段描写抓住小栓淌虚汗,瘦削的肩骨等主要特征,传神勾勒出一个肺结核患者的外貌。

又如鲁迅提倡的“画眼睛”的手法,用笔简练,但读者能从所描写的人物的眼光、眼神,体味人物隐藏内心的微妙、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祝福》中多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谌容的《人到中年》中反复描写被称为“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那种冰冷、怀疑、挑剔的眼光,揭示她那充满优越而又自私的灵魂。

一位女同学这样描写一位后妈对儿子的虐待,“……她气得肚皮一张一合,像青蛙呼吸一样,冷若冰霜的脸加上冷峻的目光,使人见了生畏。”这位女同学用了“冷若冰霜”和“冷峻”两个词把一个后妈凶神恶煞般的脸面,百般虐待,万般挑剔刁难,动不动就“家规难容”的做法,充分地揭示出来了。

语言要精炼,还要注意炼字,炼句。例如:“一人掌着钎子,他手上的虎口被震裂了,裂纹里浸着血。”其中“虎口”是自然在手上,因而不必加上“手上”这个限制语;例如:“她是一个美丽清秀可爱又非常聪明伶俐的好姑娘。”其中意思重复很多,可以删掉枝节,把句子改成“她是一位清秀又伶俐的姑娘。”所以描写要尽量简炼,以少总多,求得传神之笔。

(3)语言要准确、贴切

要做到准确、贴切,就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肖像特征,写出人物的身份、职业、环境和内在性格的特点。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中对乔光朴这样描写:

这是一张有着矿石般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毛,饿虎般深藏的双眼,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润脸……他一双火力十足的眼睛不看别人,只盯住手中的香烟,饱满的嘴唇铁闸般紧闭着,里面坚硬的牙齿却不断地咬着牙帮骨,左颊上的肌肉鼓起一道棱子。

这段描写显示出乔厂长坚毅、倔强的进攻型性格,准确透露出人物个性特点和精神面貌。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有这样一段出色的肖像描写:

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廖寥几笔的勾勒,活现出小市民杨二嫂的个性特点。“薄嘴唇”表示她善于说话,惯于应酬。两手的动作,两脚的形状,显示她的泼辣和放肆惯了的脾性。

肖像描写除了语言贴切,还要注意词汇的词义大小和感情褒贬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摆着,向后拗过来,拗过去的。”原稿中的“头”是用“面”,在修改中,认为动词“摆、仰、拗”动作受动部位是整个头而不是脸,所以把“面”改成“头”,这样一改,就准确无误了。

又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原稿是“比去年却不如,只有五块钱,伴随着一幅懊丧到无可奈何的嘴脸。”“嘴脸”是贬义词,这里写的是贫苦农民兄弟,原稿没有注意到词的感情色彩,因而错了,后改成“神色”,显得通顺、准确。 Ynrv4shyZP56DH67xyx1Na5RUx5bDzP3ZR2BSCnsbTYWKkpJCHtLNreSKEt5Bbn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