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名著中的肖像描写

在《水浒传》中有段这样的描写:

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摺叠纸西川扇子;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口里道:“这个师父端的非凡,使得好器械!”

在老舍的《牺牲》有段这样的描写:

他的脸,在我试问他的时候,好像特别的洼了。从那最洼的地方发出一点黑晦,慢慢地布满了全脸,像片雾影。他的眼,本来就低深不易看到,此时便更往深处去了,仿佛要完全藏起来。他那些彼此永远挤着的牙轻轻咬那么几下,耳根有点动,似乎是把心中的事严严地关住,惟恐走了一点风。然后,他的眼忽然发出些光,脸上那层黑影渐渐地卷起,都卷入头发里去。“真哪!”他不定说什么呢,与我所问的没有万分之一的关系。他胜利了,过了半天还用眼角撩我几下。

用细腻的笔法雕刻人物,使所描写的对象纤毫毕现,给人以真切的感受。作者对人物的脸、眼、牙作了精细的描写,脸洼到什么状况,眼深藏到什么程度,牙严严地关到什么情况,一笔一笔细雕,把这个人物深藏自己的阴冷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鲁迅的《故乡》有段这样的描写: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用简单的笔墨,对所描绘的人物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大笔勾勒有略貌而重神的特点,给人真实而富有意味的感觉。作者描写杨二嫂的形象,只用寥寥几笔,就绘出了她的外貌特征,通过这个特征,可粗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在钱钟书《围城》有段这样的描写: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描写人物外貌时,截取人物具有特征性的某一部分加以集中点染,以便读者通过这个“特写镜头”,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作者把镜头对准唐小姐的脸,特别是眼睛,进行了局部特写,短短的两句自然而奇特的比喻联想,便使唐小姐的形象鲜明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在乐府诗《陌上桑》有段这样的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描写人物可以从正面对人物进行刻画,也可以把镜头移开对准其他人或其他物,让外界事物充当最佳配角,从不同的侧面烘托某个人物,以期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作者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与动作,种种表现聚焦在一点,即采桑女罗敷貌美惊人。如果正面刻画,就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肖像是各不相同的。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教养、经历、性格的不同,必然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迹,肖像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肖像描写的好与坏,对于展现人物性格关系重大。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使人物个性更突出。因此,优秀作家都极重视人物肖像的描写。

描写人物的外形,至关重要的是描写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最富于表情,最能传达人物的内心秘密。鲁迅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他在《祝福》中写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她的眼睛是“顺着”看人;两个后,她因再嫁又死去丈夫,被迫第二次来到鲁家时,她虽“顺着眼”看人,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当她知道周围的人是在嘲笑她再嫁之事时,她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在她去世前,“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作者通过对祥林嫂眼睛变化的描写,将吃人的封建礼教逐步强加在她身上的苦难,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来。 jRvFgVKi5w65qGHfJsTvhv+m6N4GD+TkKExVzFUcANnKozWuWDBaCkZs6j9bzOP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