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听信谗言,误以为他的儿子重耳有谋取君权的打算,十分生气。于是,晋献公便下令捕杀重耳。
重耳连夜带着亲信逃出晋国。途中,他的掌管钱财的家臣头须叛离。从此,他们身无分文,靠乞讨奔向齐国。
在齐国躲藏了一些日子,并不顺心。在几位心腹家臣的帮助下,又流亡到了秦国。秦穆公看到重耳一表人才,就招他做了女婿。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对重耳说:“我决定出兵晋国,送你回去挑起国君的担子。”
重耳想了想,说:“可以,只是大王率兵到了黄河边上即可,做我的后盾,不必过河。”秦穆公点头答应了。
半月以后,秦国军队浩浩荡荡开到了黄河渡口。重耳望着对岸的晋国土地,自言自语地说:“19年过去了,现在我终于又回来执政了!”
秦穆公派出一部分军队,由重耳率领过河,他自己则驻扎在河西,以作接应。
重耳向秦穆公告别以后,下令迅速渡河。过了一会儿,人马没有动静,重耳皱起眉头问:“为什么还不行动?”部下禀报说:“公子,壶叔讲,再等一会儿。”
原来,这壶叔是重耳的家臣,专管行李。他对重耳忠心耿耿,追随身边。
逃亡期间,他们吃了许多苦,挨饿受冻,因而很懂得省俭。此时公子与众人马上就要返回晋国,他把重耳逃难时穿的旧衣眼一件件洗好包得整整齐齐,准备带过河去。
接着,他又将重耳早上吃剩的冷饭晾干,装好,让人送到船上。重耳又等了一会儿,心中十分着急,于是,他匆匆下船,来到壶叔整理行装的地方,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到了一只船边,重耳看到壶叔在匆匆整理搬送破破烂烂的东西,又好气又好笑,说:“壶叔,你太糊涂了!我们现在不是逃难,而是返回晋国。我要当国君了。你想,到那时要啥有啥,你收拾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不等壶叔说话,重耳就命令将士:“别装船了。已经装上船的,扔进河里。什么破旧物品也不要带过河去!”
壶叔听后,非常气恼,大声制止。然后,转过身来,指着重耳的鼻子,责备说:“公子,您的话不对!这些东西虽旧,可它们陪您19年了!您难道忘了吗?流亡中您差点儿冻死饿死,是它们帮助您度过了难关。何况这些东西还能用。您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呀!”
重耳听不进去,还是坚持把这些东西扔掉。重耳的老臣狐偃看到重耳不听规劝,大手大脚,也很伤心。于是取出秦穆公送给他的白玉说:“如果您决心要抛弃这些有用的物品,您也像抛弃那些破烂一样,将我们也抛弃吧!就凭这些,您不会成就大业的。随从您的日子该结束了,这块白玉就作为分别的纪念吧。”
狐偃的话像警钟一样,使重耳认真思考起来。他觉得壶叔与狐偃说得有道理,自己怎么一下子糊涂了!地位变了,就喜新厌旧,大手大脚,那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重耳终于想通了,命令部下:“按壶叔说的去做,有用的东西一律留下,把丢到岸上的那些东西也都拣回来。”
在我国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很有政治才干的宰相,他的名字叫季文子。
季文子出生在鲁国贵族家庭,他的爷爷是鲁国国君鲁桓公的儿子、鲁庄公的弟弟,名叫季成友。由于季文子出身于鲁国上流社会,能有机会更多地接触鲁国的政治,因而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在政治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华。
季文子通晓政治,勤于政务,在他当宰相期间,辅助鲁国国君制定了不少对鲁国发展有益的具体措施,做了很多有益于鲁国百姓的事,在鲁国有很高的威信。
季文子在外交方面也很有才华。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由于季文子很擅长外交,使鲁国在诸侯纷争、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具有一定的政治实力,季文子也因此在各诸侯国中有很高的名望。
季文子治国有方,政绩显著,因而在鲁宣公、成公、襄公三朝均担任宰相,前后执政30多年。
季文子在鲁国从政的时间长,官位高,却十分注重俭朴律己。平日里,他最看不惯那些整日以炫耀财富为荣的贵族,尤其厌恶讲排场、搞浮华的风气。
季文子的家极其简陋,平常饮食也总是粗茶淡饭。在衣着方面,他不仅自己平时很少穿丝绸衣服,就连他家的仆人,服装也比一般有钱人家的下人要俭朴许多。季文子对粮食非常爱惜,他家的马匹,从不允许喂一粒粮食。
由于季文子厉行节俭,看不惯贵族社会一些奢侈腐化现象,因此,那些铺张浪费,爱讲排场的人,对他很看不惯。
鲁国有个叫孟献之的大臣,他的儿子仲孙却不懂得节俭。有一次,仲孙见季文子出入朝廷时常穿布衣,坐的马车也十分寒酸,就耻笑地对季文子说:“大人做宰相这么多年了,出出入入连件像样的丝绸衣裳也没有。喂的马不许用粮食,只许吃草。大人每天坐着这样的瘦马拉的破车,难道不怕别人笑话大人过于小气吗?再说,大人生活这样小气,要是让别国人知道了,以为我们鲁国不知穷成了什么样子了呢?”
季文子听了仲孙的话,心平气和地对他说:“我认为仲孙先生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光荣,什么是气派。我觉得,一个人身处恶劣环境,懂得节俭,这是不难办到的;但一个人身处高位,物质条件极其丰厚,还仍能注重节俭,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一般人很容易为自己的贪欲所支配。但是,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却能克制贪欲,因为他懂得俭朴能使人向上。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修养、有气派、令人钦佩的人。我想,一个国家的大臣如能厉行节俭,艰苦奋斗,上行下效,这个国家的百姓会很快形成一种节俭、奋斗的风气,这个国家的实力就会越来越强大,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仲孙先生怎么能说节俭是丢脸的事情,是会使国家衰败的事情呢?”
季文子一番有关节俭的话,语重心长。仲孙听罢,一时无言对答,只得红着脸走开了。后来,仲孙的父亲知道了此事,狠狠地批评了儿子一顿,并把他关在一间破屋子中,让他闭门思过。
仲孙静下心来,反复思索季文子的话,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后来,他不但不再嘲讽季文子的节俭,自己也逐渐改掉了爱讲排场的毛病了。
又有一次,季文子家中来了一位贵宾。这位贵宾非常赏识季文子的才华,可见他案头的文具过于陈旧,就非常惋惜地说:“您的才思怎么能和这些破旧的东西相搭配呢?”说完,他特地为季文子送上了一套非常考究的文具。
季文子见这位贵客送的文具过于讲究,又见人家一片诚意,因而对客人风趣地说道:“你看我居室中哪样东西能和您这礼物配上套呢?我一向用惯了这旧物件,真要是一下子用了您这上等东西,恐怕文思会大减的。我看您还是留着自己用吧!”就这样,季文子硬是让他把礼品收了回去。
公元前568年,季文子因病逝世。由于他一生追求俭朴,他的家人为他入殓的时候,国君前往探视,发现随葬品都是些案头、橱中破旧的东西,不禁问道:“家中难道不舍得拿出些值钱的东西陪葬吗?”
季文子家人听罢,摇着头答道:“家中实在没有一件金、玉等贵重物品。”
鲁君不解地又问道:“为什么不购置些来呢?”
季文子的管家听罢,含着泪说:“国君,我家主人一生节俭,从不多占国家一文钱,还常为国事而解私囊,这样他实际上没有积蓄。如若不信,这里有账可查。”管家边说,边向国君奉上季文子家的账簿。
鲁君边看,边感动地点头,随行的不少官员亲见此事,也大为震撼。此事传至百姓中,人们都异口同声地夸赞季文子品德高尚。季文子节俭的美名也越传越远。
季文子一生厉行节俭,他并不是没有条件过更舒适的生活,而是把俭朴精神看作是人应具有的一种道德修养。这在封建社会里,的确是一种难得的优秀品质。季文子的故事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俭朴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需要什么惊人之举,而要像季文子那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我们有的人随意浪费粮食,衣服旧了些便不愿再穿,这样下去,俭朴谈不上不说,恐怕连古人都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