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古时期饮食文化的萌芽

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祖先只能将猎取的动物和摘取的植物生食。当时,人们依靠狩猎为生,间或会捕捉到一些小动物,他们很自然地会先食用那些已死的猎物,活着的动物则暂时存放几日,偶尔可能还会给它喂点草料。

动物畜养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开始了,一些野生动物经过长期驯化繁育,逐渐演化为家畜。人们起初饲养最普遍的家畜是猪。

传说,有一个叫火帝的少年在大人们出去打猎时,在家中饲养“猪仔”。一日,火帝在自娱自乐中用两块石头碰撞,结果迸出刺眼火花,一下把猪圈的柴草点着了。

过了好长时间,大火才熄灭,猪仔也被烧死了,但被烧烤过的猪仔散发出诱人的芳香,令火帝垂涎不已。火帝的父母回来后,也挡不住诱惑,一起将烤猪仔肉吃掉了,从此以后,在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开启了熟食的先例。

后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猎取的食物已不足以维持人们的生活了。神农氏为了解决人们的饥饿问题,走遍华夏大地,亲尝百草,辨别出了五谷和草药。他还发明了农具,教人们根据天时地利进行种植,使五谷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从此,收成相对稳定的农作物,保障了人们的生活。

当时,在黄河流域广大干旱地区,尤其是在黄土高原地带,气候干燥,适宜旱作,占首要地位的粮食作物是粟,俗称小米。小米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是人们的食物了,在稍晚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中也均发现有谷物种子。

而在华南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河湖密布,水稻是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华北粟类旱地农业和华南稻类水田农业,这个格局从那时起就影响到了我国南北饮食传统的形成。主食的差异,不仅带来了文化上的差异,甚至对人的体质发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来产生了石烹,这是饮食文化的一大飞跃。石烹是最初、最简单不过的熟食。当时既无炉灶,也还不知锅碗为何物,陶器尚未发明,人们还是两手空空。人们将谷物和肉放在石板上,在石板下点燃柴火,把食物烤熟再吃。我国古代称之为石烹。

传说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由于山上的猎物和野果已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他们便慢慢地走出了山。

崤山山脉韶山峰下,有一片富饶美丽的好地方。有个叫陶的族长,带领族人来到了此地。在漫长的辛勤劳动中,他们发明了不少劳动工具,陶把这些经验积累起来,磨出了各种各样的石器:石斧、石锥、石凿、石碗等。

由于物产不断地丰富和积累,这样就需要储存粮食、干肉和果品了,于是他们用土和泥制成各种各样储物器,在太阳下晒干使用,这种泥器成为他们当时较为广泛使用的生活用品之一。

一天黄昏,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原来还没来得及熄灭的烤肉火堆被风吹散开来,燃着了杂草、树木、庄稼和茅蓬,一会儿就成了一片火海。大火过后,树上的果子没了,只留下枯干残枝;田野的庄稼没了,只留下片片灰烬。

在不幸的遭遇中,陶却发现了一个奇迹:那些晒制的泥制储器,比原来坚硬得多,敲起来清脆悦耳,尤其是放在洞穴里的效果更好。于是,他就带领族人掘洞建窑试烧这种坚硬的储物器。

陶死后,大家推举他的儿子缶为首领。为了怀念陶的功绩,大家把这种储物器叫陶器。有了陶器,人们可以将它直接放在火中炊煮,这为从半熟食时代进入完全的熟食时代奠定了基础。

最早用于饮食的陶器都可以称为釜,这是一种底部支起的有足陶器,以便于烧火加热,传说是黄帝始造。陶釜的发明具有重要意义,后来的釜不论在造型和质料上产生过多少变化,它们煮食的原理却没有改变。更重要的是,许多其他类型的炊器几乎都是在釜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成。

例如甑便是如此。甑的发明,使得人们的饮食生活又产生了重大变化。釜熟是指直接利用火,谓之煮;而甑烹则是指利用火烧水产生的蒸汽,谓之蒸。有了甑蒸作为烹饪手段后,人们至少可以获得超出煮食一倍的馔品。

蒸法是东方区别于西方饮食文化的一种重要烹饪方法,这种传统已有5000年的历史。这时,我国饮食从烹饪方式而言,也因为食物类别不同、炊具不同,而显示地域差异。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7000年前原始的陶鼎便已广为流行,几个最早的部落都用鼎为饮食器具,从鼎的制法到造型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在容器下附有三足。其中,陶鼎大一些的可做炊具,小一些的可做食具。

鼎在长江流域较早见于下游的马家浜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中游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则盛行用鼎。河姆渡和大溪文化虽不多见鼎,却发现许多像鼎足一样的陶支座,可以将陶釜支立起来,与鼎的功效接近。

与鼎大约同时使用的炊具还有陶炉,在我国南北地区均有发现,以北方仰韶和龙山文化所见为多。仰韶文化的陶炉矮小,龙山文化的陶炉为高筒形,陶釜直接支在炉口上,类似的陶炉在商代还在使用。南方河姆渡文化陶炉为舟形,没有明确的火门和烟孔,为敞口形式。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及邻近地区居民还广泛使用陶鬲和陶甗作为炊煮器。这两种器物都有肥大的袋状三足,受热面积比鼎大得多,是两种改进的炊具,它们的使用贯穿整个铜器时代,普及到一些边远地区。此外还出现了一些艺术色彩浓郁的实用器皿,有些将外形塑成动物的象形,表现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就在这一时期,在山东半岛南岸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张用绳子结的网,每次下海,都能捕获很多的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于是,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他把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白白的细末叫作盐,并且把制盐方法和盐的好处告诉了整个部落的人们。

知识点滴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关于食盐的由来还有一个比较离奇的故事。蚩尤曾与黄帝激战于涿鹿之野,被黄帝追而斩之,血流满地,变而为盐,因蚩尤罪孽深重,故百姓食其血,这就是我国古代曾把“盐”说成是“蚩尤之血”的由来。

火和盐是饮食文化中两个重大的元素,有了火,人们才有了熟食;而有了盐,饮食才变得更有滋味,也使食物营养更丰富。盐被称为“食肴之将”“食之急者”“国之大宝”,所以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盐的生产。 NQaPcbSP3XOQ4h+vlbPfq6mEa5Uq4oOdVTYfCvYfqqStkaZ82dcZ8nNa4D+oxJO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