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春秋初期的秦国,秦襄公作为周天子的诸侯居于西陲,因西方为少皞之神所主,便作为西畤即祭坛,祭白帝。后来,随着秦代国力增强,又先后建造了祭祀青帝的密畤,祭祀黄帝的上畤,祭祀炎帝的下畤。
《礼记·月令》将一年四季与五人帝、五人神、五方相配,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有迎气祭五帝的礼仪。五帝之祭各依方位与颜色,就连祭器、祭品也要与之相对应。
其实在战国时期,受阴阳五行学说和方士造神运动的影响,原本为人祖的炎帝同黄帝等就被一起演化为天神,成为五方帝之一,成为畤祭、郊祭的对象之一。据《周礼·春官·小宗伯》所记载:
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
至战国中期,邹衍在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创立了五德终始说。邹衍认为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王朝更替是五行相胜的产物。《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把五帝与五行、四时相配,其《孟夏纪》《仲夏纪》《季夏纪》中皆言“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礼记·月令》中也有类似说法。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保留了之前对四畤的祭祀,每次用驹4匹,木偶栾车一驷,木偶车马一驷,各按方位变更颜色,瘗埋为祭,不用俎豆等祭品。公元前205年,又增建北畤,祭祀黑帝。
汉文帝时,在渭阳修建了五帝庙,由皇帝亲祭,这是五帝的正祭。五时迎气之祭,都在郊外举行,所以也称为“五郊”。西汉平帝元始时,已有迎气之礼。东汉重定礼制,后代基本沿用。后来,又有在城外塑造青色土牛两头,并且还塑有耕夫、犁具的习俗,迎春礼也就在青牛旁举行。后世年画常有“春牛图”,即源出于此。
宋代之前,很多皇帝都祭祀五方帝。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就沿袭唐朝的礼制和祭祀的传统,照样祭祀五方帝。大概是因为五方帝主管天下四季的变换,只有尊重他们,敬重他们,天下才能五谷丰登,四野才能丰赡富庶,皇帝也才能得到子民的跪拜和敬重。
五方帝分别是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和五方帝对应的是5个节令和节气,分别是立春、立夏、季夏、立秋、立冬。在某一个节令来临的时候,就相对应的祭祀五方帝中间的一个。以祈求五方帝中间的某一个,在自己对应的节令里,尽职尽责,风调雨顺。
宋代的祭祀五方帝是非常严格的,也是非常神圣的。在立春之前,在郊外建立青帝之坛。在祭祀之前,皇帝要换上庄严的礼服衮服。皇帝还要带上尊贵的礼帽,帽子的前后要加上玉串。这样的带玉串的皇帝礼帽,叫“冕旒”。
立春祭祀的时候,要在青帝之坛摆上羊和猪等祭品。太昊氏作为配祀,勾芒氏、七宿作为从祀。立春祭祀,不但皇帝在京城参加,各地的官员也会在自己的属地,举行相应的祭祀。
夏天是耕种和生长的季节,在夏季,还要祭祀黄帝。就是天气再热,皇帝还是要穿衮服,加冕旒,以示对黄帝的尊重,也以示对于生长季节的尊重。季夏祭祀的黄帝,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黄帝战蚩尤的那个黄帝,而是一个纯属季节的黄帝。而黄帝氏仅仅是一个配祀,后土、镇星是从祀。
立秋过后,中原就迎来了白露为霜的日子。宋代国都在开封,立秋祭祀白帝很是隆重。白帝主管收成和丰赡,在郊外筑的白帝之坛,就是皇帝在祭坛上摆放的祭品也要比春祭夏祭丰盛。祭祀白帝的时候,帝少昊氏为配祀,蓐收、太白、七宿为从祀。
立冬祭祀黑帝,礼仪如常。对于五方帝的祭祀,反映了农业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皇帝也不得不折服于自然和天地的无奈心态,也反映出皇帝对于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知识点滴
历史传说中,炎帝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总之,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祇,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