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神与许多神灵一样,也经历了由自然神灵到人物神灵的演变历程。最初的福神为星辰,称“福星”。
福星,即木星,也叫“岁星”,可以说人们是把木星当做了赐福的福神。福神人格化后,又附会上了多种说法。
在古代民间传说中的福神,又是被神化了的人,他就是唐代清官阳城。阳城,陕州夏县人,祖籍定州北平。阳城一生与世无争,好学乐施,以忠义卓行而著称。
阳城自幼天性好学,至唐后期京道衰败,生活贫困,以致无钱买书。因而,他请求为集贤院属吏,借此机会攻读,昼夜闭门,坚持6年之久。进士及第后,阳城由于不贪图功名利禄,便隐居中条山,与弟阳智、阳域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阳城由于乐施,为乡里称著,为人所敬仰。山东节度使闻其忠义,派人送来缣500匹,阳城固辞不收,使者扔下便走。阳城把缣封存起来,从不打开。逢里人郑俶无钱葬父,就全部送去。郑俶感激不尽,请求做阳城的家奴以示报答。阳城批评了他这种行为,收郑俶为学生,传授他知识。
阳城谦恭简素,舍施行义,在乡里有很高的威望,村闾中发生争论之事,不是去找官府解决,而是找阳城进行调解。
阳城的行为,闻名遐迩,陕虢观察使李泌多次聘其为府僚,阳城始终不应。李泌又把他推荐给唐德宗,命为著作佐郎。李泌派参军韩杰奉诏书谒见,阳城谢称体弱多病,不堪奔走,谢绝诏命。
李泌任宰相后,再次向唐德宗荐举,又命阳城为谏议大夫,派长安尉杨宁带诏书绢帛聘请。阳城无奈,只好衣粗布前往京城谢恩辞绝。唐德宗派宦官取来朝服绯衣下令更衣召见,并赐帛50匹,促使阳城从隐居生活步入政治生涯。
阳城在任道州,即今湖南道县刺史时,因道州多生侏儒,多年惯例,州里每年都要把侏儒贡献朝廷,供宫中玩乐。每逢强征侏儒送往京都那天,生离死别,哭声震天,惨不忍睹!
阳城是个以人民痛苦为怀的好官,就在来任道州刺史的当年,便下令不再征召民间侏儒,当然也就不再进贡了。朝廷派人前来,令阳城进贡侏儒。阳城置安危于度外,写了一道奏章,托来使呈交唐德宗。
唐德宗皇帝看了奏章后,终于省悟,于是下诏:自后免除道州进贡侏儒。道州罢侏儒,父子免离散。消息一经传出,道州百姓奔走相告,为使子孙万代永记阳城的恩德,生了儿子均以“阳”名之,又把道州城里的一条街改名为“阳城街”。
道州百姓感恩阳城为民解灾降福,纷纷捐资为阳城建造祠堂,众多人家还供奉阳城的画像,久而久之,阳城被奉作了福神。
道教传扬的福神天官旧时演戏,常在正剧的前加面演《天官赐福》。这里说的赐福的天官,就是指道教树立的福神。
公元142年,张道陵创立天师道,做三官书为人治病,即天官、地官、水官。
“天官赐福”,语出《梁元帝旨要》:
上元为天官司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解厄之辰。
他们各司职责,其中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后来道教又以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司十月十五生,届期设斋诵经。明代《三教搜神大全》“三元大帝”记载:“上元一品天官赐福紫微帝群,正月十五诞辰。”民间则于春节开始,敬天官以盼福音。
民间贴对联,上联“吉庆有余”,下联“天官赐福”或“受天百禄”。其周围再配上灵芝或杂宝,多用于祝贺生辰的画稿、礼品装饰等。还有用于影壁上的方形装饰画——“福字灯”。一般内容为“天官赐福”,画面上除绘有天官和“天官赐福”字样处,再加四季花和祥云等内容,是民间新年装饰品。
在年画《天官赐福》中,天官头戴如意翅丞相帽,五绺长髯,身穿绣龙红袍,扎玉带,怀抱如意。以天古、蝙蝠为主组成,“蝠”与“福”同音,借以表达吉祥、天官降福之意。
天官是授福禄的神人,天官大帝手执“天官赐福”4个大字横幅,背靠花团锦簇的“福”字,头顶脚下祥云和5只蝙蝠环绕,脚下寿桃,象征着“多福多寿”,天官大帝把美好幸福生活赐予人间。
由于道教的着力尊奉宣扬,信奉福神天官的人与时俱增,明代以后成了神州大地公认的福神。福神的形象也逐渐趋于统一,均是一品大臣服饰,腰缠玉带,手执“天官赐福”条幅,生得天庭饱满、下颌方圆,五绺长须,慈眉善目,一副大富大贵福相。
元明时期,阳城又被传说为汉武帝时人杨成。以后更多异说,或尊天官为福神,或尊怀抱婴儿的“送子张仙”为福神。
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丰厚,福的内容也越加丰富。福寄托着民间百姓所有的美好憧憬,作为吉祥文化的主要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了人们的理想与愿望。
知识点滴
汉代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中讲了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塞翁丢了马,几个月后丢失的马又带回几匹好马回来。儿子高兴地骑上被带回的好马,从马上摔落下来跌断了骨头,官方来征兵打仗,塞翁之子因残疾而免服兵役。留下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名句。
早在春秋时代老子就把这种好事和坏事可以转化的关系概括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由祸转福为吉,由福转祸为凶,因此有福要会享,不要忘乎所以,才能逄凶化吉,否则就会乐极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