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姓氏在氏族社会中产生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有一个氏族部落,其首领叫任,也称“皇”。任皇娶了丁女,生了3个儿子取名天皇、地皇、人皇,后世将他们称之为“三皇”。人皇继承了父亲任皇部落首领的位置,被称为“帝”,生下儿子戊和女儿己。皇子戊娶了癸女,于是产生了帝族。戊与癸生了儿子取名舜,舜后来继承部落首领。

舜娶了一对姐妹,名叫娥皇、女英。娥皇、女英分别生了很多孩子。为了区分母亲,有一支癸女的后代,将母亲“癸”下加“女”,形成“姜“姓;另一支癸女所生的后代,将“癸”左边加“女”字,形成“姚”姓。

所以,姜姓、姚姓,是同父异母,他们都是帝的后代,因为母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姓。姚、姜皆因母得姓,皆为癸女之后。从此,姓氏便产生了。

那时,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这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从西周铜器铭文可以看出,具有明确考证的姓不到30个,大多数都从“女”字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

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

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从生。

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后来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中也说:

生民之本,在于姓氏。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婚姻。

由此可见,姓是古人用以判贵贱、明世系、别婚姻的,体现了一个家族的群体性。

“姓”字从“女”从“生”,表示他或她都是由女性所生,这女性当然就是母亲了。世界上无论什么人,生下来后都会有一个姓和一个名,以表示他或她是属于某一氏族的成员。

“姓”即是子女,子女相为亲,亲在一起即组成为族,所以广义来讲,“姓”可作族属、族人解释,亦可以进一步将之理解为泛称的“族”的意思。

殷墟卜辞中“多生”即是指占卜主体的亲族。还有,西周金文中的“百生”,从铭文内容看,可以用来称本族族人,也可以泛指没有亲族关系的其他族的族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妻从夫居,子女不再属母族而归于父族,世系以父方计,所以母系姓族转变为父系姓族。大约从周代以来,人的姓大多从父了,即以父之姓为姓,并且代代相传。

上古时期,人少而禽兽多,人类居住在地面上,经常遭受禽兽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危险。在恶劣环境逼迫下,人类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受鼠类动物的启发,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里面,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这样就可以预防禽兽的侵扰。

在气候寒冷的北方先民走向穴居的时代,畏寒不愿北迁的南方先民们,在恶劣环境逼迫下,他们也开始考虑自己居住的安全了。

不久,有人受鸟雀在树上搭窝的启发,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即挡风避雨,又可防止禽兽侵扰,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为当地的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据说这是人类第一次将“氏”用在人身上,用以表示尊敬。

有巢氏被推选为部落酋长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影响很大,各部落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一致推选他为总首领,并且尊称他为“巢皇”。

那时候,人们还只能吃生食,过着的是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生食腥臊恶臭,伤害肠胃,许多人生了病。后来,人们发现火烤熟的食物味美且易消化。

但是,因雷击等产生的自然火种很少,而且容易熄灭,人们很难得到并保留火种。这时有一个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获得启发,他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获得了火种。

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于是人们称这位能人为“燧人氏”。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那时维持生计的食物主要是猎物和植物果实。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来越少,地上的走兽也越打越稀,所得的食物就难以果腹了,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食物呢?

有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嘴里衔着一棵九穗的种子,飞在天空,掠过了一个人的头顶,九穗种子掉在了地上。这个人看有东西从鸟儿嘴里掉下来,就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就长出了一棵苗,不久苗又结了穗。这个人就把穗上的粒子放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他将粒子称为谷子。

这个人从中受到启发,他想要是把谷粒埋到土里,年年种植,年年收获,这样人们的食物就会源源不断了,人们的吃食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但是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呢?谁也分不清。这个人就一样一样地尝,一样一样地试种,最后他从中筛选出了菽、麦、稷、黍、稻等五谷。

这个人将分辨菽、麦、稷、黍稻等五谷的方法教给了人们,又教会了人们种植五谷,逐渐解决了人们的吃食问题。人们为了感谢这人,就给他取名为“神农氏”。

在远古时期,人们以氏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多数在历史上拥有过共同血缘的人,因为有名无氏而消失得无声无息,只有杰出的人物,会因为做出了值得纪念的事情而得到一个“氏”号,从而使同姓的血缘获得流传,他们通过标记自己独特子孙,而成为一个新的姓氏。

如果说,最初的姓是在标示出某种母系或父系的更加古老血缘,那么“氏”则体现这一血缘中的杰出人物,以及他们身上某种世所公认的事迹或历史渊缘。

氏的出现,从此分别出血缘支系,让后世子孙在这一支系内单独呈现其血缘宗亲在远古时期的历史荣耀。

姓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

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昭公》中言:“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可见羊舌氏即叔向所属宗族的十一支分族之一。同时期的《国语·晋语八》中也有记载:“终灭羊舌氏之宗者,必是子也。”这里的宗指的是同宗,即一个族系。由此可知羊舌氏本身构成宗族。

“氏”也专指族氏这种血缘亲族组织的名号,也可以说只是一种标志,如《左传》中可见有“某氏之族”之称,如“游氏之族”,所谓“某氏”仅专指该族氏之名。

家族之氏,已经见于西周金文,如散氏、虢季氏等。春秋金文中所见厚氏、干氏、彪氏、京氏都代表了一个家族。这种属于家族组织的氏与姓族的关系,如《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世本》所言:

言姓即在上,占氏即在下。

意思是说氏是统于姓族之下,二者有主体与分支的关系。

氏名的来源多种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几个氏。

姓分化为氏,这是我国远古先民姓氏演进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家族由姓氏衍生而来,一个家族通常只有一个姓氏。姓氏作为识别和区分家族的特定标记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寓意。

知识点滴

“姓”不仅仅来源母亲,也以地名为“姓”,如,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住姬水之滨,就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四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POy8II4urFjfEoqkXT2NXB7q+tp5C3zEobPSE0ND6SSSdyF3WXkJgBfJxPR21S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