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虽然天和地相距九万里,但是人们还是可以沿着天梯一步一步登天,天上的神仙也可以由天梯下到人间。
直至颛顼帝时,他觉得神和人不分出界限,可以相互往来,弊多利少,于是命重、黎两人把天地间的通路隔断,叫人上不了天,叫神也不能再随便下到人间。
重和黎遵命行事,一个把天托起来,尽力往上推。一个把地按住,努力朝下压。这样一来,本来相隔还不是特别远的天地,从此就相隔遥远了。天地分开之后,颛顼就命令天神重专门管理天,而命令天神黎专门管理地。绝地天通之后,虽然天上的神还可以通过法力下凡,但地上的人却再也没有办法上天去了。
于是,在整个上古时期人们就一直认为昆仑山是天地相通的物质通道。在道家的论文集《淮南子·地形训》中谈到昆仑山以及其上的一系列神奇之所: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先民们认为,这里的昆仑山俨然是一条“上天的阶梯”。通过昆仑、凉风之山、悬圃和天,就能够达到“太帝之居”,他们能够长生不死,能够呼风唤雨而成神。
后来的先民们仍然坚信通天道路的存在。认为世间一定有一种途径能够达到天界,人在能够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就能通过一条神秘的通道登天成仙。
为了寻找这种机缘,寻求通天升仙的道路,人们在九月时登高祭天,希望能够接近天神,让天神听到祈求升天的声音。
在我国断代史《汉书·明仪》中就记载有通天台的传说:
通天台高三十丈,望云雨采在其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祭天圆丘处。武帝祭天,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置祀祠,招仙人,祭天已,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
也有以树为天梯的,《山海经》记载:
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璎,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
由此上述可见,为通天升仙而登高应该是先民的重要习俗或原始信仰。
至先秦时期,人们在农历九月登高的目的有了变化。那时的人们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礼拜天地,形成了按节气定期祭天地的礼仪制度。
上古时期,原始先民们最早登高是为了通天升仙,九月初九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聚集得越多,登临高处自然就可以乘清气而升天。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于是求仙、升天便转为祈寿。使得祈寿求福成为农历九月初九节日的一个重要主题。
也有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而敬拜山神则能使人免除灾害,因而最初的登高应该源于古代人们对山神的崇拜,在重阳节前往山上游玩,还要祭拜山神以辟不祥、求长寿,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
这些祭祀活动,相沿成习,九月的祭祀活动就固定了下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的节日。
知识点滴
古人将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从山神的称谓上看山神崇拜极为复杂,各种鬼怪精灵皆依附于山。最终,各种鬼怪精灵的名称及差异分界都消失了,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互相融合了。
演变成了当时每一地区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虞舜时即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传说舜曾巡 祭泰山、衡山、华山和恒山。历代天子封禅祭天地,也要对山神进行大祭。祭山时大多 把玉石和玉器埋于地下,也有用“投”和“悬”的祭法,所以人们在重阳之际祭拜山神的时候,往往会将祭品如鸡、羊、猪或玉石等投入山谷或悬在树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