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月崇拜及拜土地的说法

到了周代的时候,祭月已经成为了一种民间传统。祭月的时候,要求月亮是圆满明亮的,而农历八月十五这天秋高气爽,从月圆明亮程度看,是一年中望月的最佳时间,此时又恰逢农闲,于是这天就成了祭月和赏月的最佳日子。

在周公记述西周政治制度之书的《周礼》中就已经有“中秋夜迎寒”的记载。

在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中载有: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据史书记载,太阳和月亮几乎是所有原始民族都要进行祭祀的一种古老崇拜。在古代曾有这样的认识,日为众神之主。所以在原始的神话中,就有很多以太阳为中心内容的故事。如羲和生日、浴日、驭日、羿射九日、夸父逐日等,都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太阳无限的崇拜心理。

在周朝时,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和冬至祭天的习俗。汉民族自上古以来便一直有敬天礼地的习俗,月神崇拜古已有之。在原始神话中,有把日神羲和当作月神的传说。由于嫦娥奔月神话的广泛流传,嫦娥便成了月神。

在一部古老的奇书《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就记载有: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上古时代的月神信仰在殷、周时代似乎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在民间自然发展演变,一是上升为天子礼天的礼制组成部分。

周礼是因俗制礼,天子礼月显然是建立在华夏月神信仰的基础之上。由此,天子的礼月才能获得足够的信仰合法性,礼月才能成为巩固统治政权的有效的政治仪式和文化制度。

在皇家看来,祭月重在礼敬夜明之神,并以示悌。其实祭祀在秋分日有月无月、月圆月缺并不重要,秋分是阴气向上长的时刻,避开此时而追求圆月之祭,是对月神的不诚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日下雨了,也是要祭祀拜月的。

于是,每逢中秋夜的时候,都会举行迎寒和祭月的活动,人们设上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古代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天坛、月坛、地坛,分设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后来,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并在民间有了大幅度的普及。

中秋赏月活动约开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在晋代,就有谢尚镇守牛渚,中秋夜与左右属僚驾舟泛江,赏月吟诗的记载。

此时,民间对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缓慢发展,而统治阶层重在向月示敬,游赏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时,以“祭月和游赏”为标志的中秋节仍未在华夏大地上全面成形。

在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上,礼仪和风俗的演变在诸多领域皆呈现礼退俗进的趋势。隋唐时代的繁荣,逐渐激发了民间在仲秋祭月时节的玩赏之风,赏月之风和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由于民间信仰表达的相对灵活性,人们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

所以,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日,就成了这一秋月祭赏之节最佳的选择,而这一天就是夏历的八月十五,也因为这天是秋天的最中间一天,所以人们逐渐将这天称作“中秋节”。

中秋之时,正值农业丰收季节。收新谷、酬神农、庆丰收、祭土地、敬神明,也是中秋的一大特色。

远古人感谢土地赐给人们衣食,所以每逢中秋,农民将稻谷堆成圆圆的谷堆,上面用烧过的稻草灰写上“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吉祥话,祈盼来年丰收。

有的地方在中午祭神祭祖,晚上过中秋。台湾有的地方傍晚以牛、羊、猪三牲以及润饼,祭谢土地神。有的地方还祭潮神和观潮水,以求航运平安。于是,在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中又加入了拜土地神的说法。

后来,在八月十五中秋这天,一些待嫁的女孩子就会扮成嫦娥的样子登台,然后把绣有各种花朵的手帕抛向台下,拾到者如是未婚的男子,将手帕还给姑娘,双方若有意,则再以一定的物件相赠定情。

八月十五这天,逐渐成为古代男女踏歌觅偶,追求爱情的良机。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节的月夜还有“跳月”、“闹月”和“行月”等习俗,大多都与寻偶有关。

在我国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作“月夕”、“八月节”。

在这天夜里,人们在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的时候,总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家人,期盼家人团聚的心绪尤为急切。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来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团圆节”。

到东晋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又逐渐出现了关于中秋节起源的另外一种说法,称为“牛渚玩月”,一度被传为赏月的佳话,并逐渐演化为中秋佳节。

牛渚在汉时就属于丹阳郡秣陵的管辖范围,1600多年前东晋在南京建都,镇守牛渚的大臣谢尚在月夜泛舟牛渚江上,听到有人在船上讽诵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请过船,此人即是袁宏。他们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达天明。当时谢尚身为镇西将军,而袁宏是个穷书生,由于对对方才华的赏识,他们之间打破了身份地位的壁障。袁宏因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此后文人雅士亦趋之,于是泛舟、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

到了唐代,李白游抵金陵闻知此事,即赋诗道:

昔闻牛渚咏五章,

今来何谢袁家郎?

在无限感慨的同时,登城西的孙楚酒楼“玩月达曙”。又因为八月十五时届三秋之中,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为玩月最佳的时令,人们多爱此时玩月,逐渐演变为节令,这就是中秋节。

但是关于月亮,在当时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成为中秋佳节人们相互诉说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目犍连”的公子。目犍连生性好佛,为人心地善良,对母亲十分孝顺。但是,目犍连的母亲,身为娘娘,却生性暴戾,总是干一些让人愤怒的事情,人们都很厌恶他。

有一次,目犍连的母亲忽然心血来潮,想出了一个异常恶毒的主意,和尚念佛吃素不是天经地义的嘛,我就偏偏要作弄他们一下,让和尚们开荤吃狗肉!于是,她吩咐人们做了360只狗肉馒头,并对外宣称这些都是正宗的素馒头,是专门为寺院的和尚们准备的斋饭,并派人立马去寺院里面施斋。

目犍连知道了这件事,就急匆匆地跑到母亲面前,极力劝说母亲放弃做这件事情。但是,母亲根本就不听目犍连的。无奈之下,目犍连忙叫人去通知了寺院方丈。方丈得知这件事之后,就准备了360个素馒头,藏在每个和尚袈裟袖子里。

刚准备完,目犍连母亲派来的施斋队伍就到了,发给每个和尚一个狗肉馒头,和尚们不动声色地接了过来。在饭前念佛时,和尚们偷偷用袖子里的素馒头将狗肉馒头调换了一下,然后吃了下去。

目犍连的母亲见和尚们个个吃了她的馒头,高兴得“嘿嘿”拍手大笑说:“今日和尚开荤啦!和尚吃狗肉馒头啦!”

方丈双手合十,连声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事后,将360个狗肉馒头,在寺院后面用土埋了。

这件事情不知道怎么被天上的玉帝知道了,十分震怒,就将目犍连的母亲打下十八层地狱,并变成了一只恶狗,让她永世不得超生。

目犍连是个孝子,得知母亲被玉帝打入地狱之后,非常着急。他日夜修炼,终于成了地藏菩萨。为将自己母亲拯救出来,他用锡杖打开地狱门。这一下,目犍连的母亲和关押在地狱里面的恶鬼全部都逃了出来,并投生凡间作乱。

玉帝得知后大怒,令目犍连下凡投身为黄巢。后来“黄巢杀人八百万”,传说就是来收这批从地狱逃出来的恶鬼。目犍连母亲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十分痛恨玉帝,就窜到天庭去找玉帝算账。

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和人间都变成一片黑暗的世界,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这只恶狗没日没夜地追呀追!她追到月亮,就张开大嘴狠狠地撕下一片,追到太阳,也将太阳咬上一口。

天地一时间人心惶惶,不过人们慢慢地发现,目犍连母亲变成的恶狗最怕锣鼓和燃放爆竹,只要敲起锣鼓和燃起爆竹,就会浑身打颤,被吞下去的太阳和月亮又只好吐了出来。

太阳、月亮获救后,又日月齐辉,重新运行了起来。目犍连母亲变成的恶狗不甘心,又追赶了上去,这样一次又一次就形成了天上的日食和月食。民间就叫“天狗吃太阳”、“天狗吃月亮”。

直到现在,尤其是在中秋佳节月亮特别圆的时候,不少地方还流传着敲锣击鼓、燃放爆竹来赶跑天狗的习惯,为的就是留下这轮皎洁的月亮。

知识点滴

中秋节是由传统的“祭月节”发展而来的。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祭后分胙,饮宴、赏月。

华夏祭礼讲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天气因素不是关键。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

壮族“祭月请神”的活动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

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4个阶段。 RdH0gAv7m68N3cHHxmkte++00I9FY9mfCLA7XYQQHpaPutTZbBOqz1nzimSybW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